分享

遵义晚报

 雄关霜晨 2019-11-22

年轻时的詹永辉

詹永辉、朱成明结婚照

  枪声啪啪,炮声隆隆,我们勇敢地向前冲。顾不得关山重重,激流汹汹,也不管肚子空,弹药重,向着匪军的巢穴大进攻。冲!冲!冲!

  ——摘自詹永辉创作诗歌《冲》 (1950年3月4日发表于《遵义新闻》)

  ■记者 饶 梅

  1949年,19岁的詹永辉弃笔从戎,离开家乡,三千里路风雨征程。11月26日,詹永辉和后续部队于“遵义解放”后第五天进入遵义城。三日后,一行又迅速转移前往仁怀,随后詹永辉出任鲁班乡人民政府“首任”乡长。被当地群众称为“书生乡长”的詹永辉,带着用20来支步枪、一支冲锋枪和一些手榴弹武装起来的30多个民兵,曾数次与较我方人数多出十多倍的土匪激战,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在那样的情形之下,詹永辉写下了诗歌《冲》。他记得,一次战士们讨论到生死的问题,有同志说,死没有什么可怕的,只是怕事业未竟身先死。有同志说,我死了没什么,只是父亲母亲该有多悲痛啊。还有的同志说,为人民而死,死得其所,管他那么多……

  随解放大军进入遵义城

  11月12日14:00,记者来到位于老城杨柳街的遵义四中家属院“桂苑”。1990年,詹永辉从遵义四中党委书记一职上离休,居住于此处一幢住宅楼三楼。这里绿树成荫,闹中取静,曾经的风雨硝烟早已消散在时光里。而对于70年前曾经暂居这一带的詹永辉来说,70年岁月,在这里圆满闭合。

  詹永辉老人今年90高龄,老伴朱成明86岁。走进老两口整洁的家里,桌子上摆放着待客的水果糕点,一杯热茶放在手边。詹永辉穿着黑色中山装,一头银发,精神矍铄,他从卧室慢慢走出来,拿着一本自己的著作《黔山赣水情》送给记者。他一笔一画,认真地写下“存阅指教 九十老人詹永辉 2019年11月12日赠”。这位从1948年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游记、回忆录、史志等达50多万字的老人,曾经历任仁怀县(今仁怀市)县委副书记、仁怀县长、遵义市委宣传部部长等职的老人,2003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胜利功勋章并证书的老人,一举一动都展现着谦逊亲和,让记者心生敬意。

  “1949年11月21日清晨,解放大军进入遵义城,我们是11月26日到达的。”詹永辉老人清楚地记得当时进入遵义城时的情景。“我们的目的地是老城协台坝附近的营地,一座四合院楼房,当晚大家就打地铺睡在里面。来的一路上,都有群众鼓掌、放鞭炮,还有人扭秧歌。那天飘着雪花,群众大多穿着破旧单薄,但都高兴得很。”詹永辉老人说得兴起,起身为记者扭起了“秧歌”,“走三步退一步,走三步退一步……”老伴朱成明在一旁给他打着拍子,詹永辉抬起头来,亦是笑容满面。

  詹永辉的“西进日记”

  詹永辉1930年3月出生于江西广丰县。1948年秋天,18岁的詹永辉从贵溪师范学校毕业后被聘为教员。1949年7月18日,赣东北革命干部学校广丰分校,在县中文庙大成殿召开南下动员大会。大会上群情激昂,詹永辉萌发南下之意。随后,他的经历,在每天坚持记录的日记里,一一呈现。

  1949年8月21日 晴

  ……冒雨回家,告诉父母,我要南下。我用各种话语劝说父母,母亲疼爱我,怕我南下回不来,舍不得我走,她流泪了。睡在床上,脑海翻腾,我什么事都想了,久久不能入睡。

  1949年9月3日 晴

  到县委会学习,组织部长耿唤民通知我,赶快到小南门上船到上饶。急忙中各位朋友处都未作告别……船开了,我站在船头,看着南洲的美景,看着南岸的青山,看着县城的房舍。告别了,哺育我19个春秋的家乡。

  1949年10月18日 晴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进支队二大队前后梯队的同志(在湘潭)聚会了……我们将开动“11”号车子(两条大腿步行)到贵州。

  1949年10月20日 晴

  走出城区,沿街人们在目送我们出征……红旗招展,歌声嘹亮,喇叭鸣空,尘土飞扬,在这伟大的历史大进军中,我能成为其中的一员,感到自豪。

  1949年10月26日 晴

  休息天正是同志们洗衣缝补的日子。我对衬衣进行“剿匪”工作(找虱子),由于走路出汗水,不少人衣上都有这种“革命虫”了。

  1949年10月29日 晴阴

  (中午饭时),敌机又来扫射、投弹。我们火速散开、隐蔽。

  1949年11月20日 阴

  我不慎扭伤了脚,疼痛难走。两条腿行军一个多月,走了一千多里路,虽打过泡,宿营时用热水烫一烫脚,把泡挑穿很快就好了,从来没有掉过队……(但)今天我忍痛往前走,翻山越岭,我不得不掉队。

  1949年11月22日 雨

  天又下雨了,6点出发,强忍着脚痛,勉强跟上队伍,米袋、盐袋由周锦发帮我背,下了大坡到了乌江回龙渡……而后沿着陡坡崖壁的道路,向上攀登……

  1949年11月26日 阴

  我的右脚膝盖更肿了……(到达遵义城后),遵义人民对我们非常热情。自旧州以来,我忍着脚的剧痛,在组织的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行走四百多里,终于完成了这一段艰辛的行军任务。

  ……

  “书生乡长”战斗剿匪前线

  1949年11月26日到达遵义后,詹永辉所在的西进支队二大队七中队马上接到任务——解放接管仁怀县(今仁怀市),番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遵义军分区独立大队。11月30日,这支队伍从遵义出发,12月下旬到达仁怀。

  鲁班场位于仁怀县南部,是军事上的一个重要据点,在电视连续剧《伟大的转折》中有红军长征时在此打争夺战的情节。1950年的鲁班场匪风正盛,气焰嚣张。解放军和土匪的武装冲突不断,大的战斗就有三次。詹永辉老人回忆,1950年4月17日那天,适逢鲁班场赶场,街上乡亲拥挤。下午3时许,詹永辉正持枪巡逻,突然听到有人大呼“土匪来啰!”霎时间,人群四散,商家关门闭户。“土匪老远就吼叫着朝我们开枪,黑压压的一片就窜上来了……”原来,土匪纠集匪徒2000多人三面围攻鲁班场,这一战打了七天七夜,后来在援兵的火速增援下,给予匪部以沉重打击。三战鲁班场后,詹永辉出任鲁班乡人民政府“首任”乡长,之后也一直战斗在剿匪前线。

  令詹永辉老人难忘的还有1950年8月上旬,在仁怀县北部地区合围强攻李家寨的战斗。那时,匪部已呈分散潜逃之势。李家寨位于兴隆场不远的山顶,“川黔边区反共救国军”总司令卢杰把这里作为“司令部”,率众与我军抗衡。“经过侦察与分析,寨内有170多个土匪。我们一面休整部队,一面写信争取他们投降。接连去了五封信,都被拖延下来。”8月25日12时,强攻李家寨的战斗打响了。顷刻间,炮弹带着尖利的啸声飞向李家寨。随后,战士们悍勇地一举突破三道寨墙,将土匪的防御体系冲得七零八落。战斗结束后,山顶上充满了战士们热烈的欢呼声……

  如今,70年时光转瞬即逝,珍贵的“遵义解放记忆”仍然清晰地存留在詹永辉老人的脑海里、日记里、书籍里……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老战士身上那种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革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表现,也将汇聚成为我们实现 “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