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个“熟人社会”,邻里之间知根知底,来往甚密。农忙时相互照顾帮忙,农闲时串串门,或者到约定成俗的地方闲聊,因此相互之间谁家有喜事,难事都会前来,不过在人们交往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的规矩讲究,比如说在农村如果谁家生病,借的药罐不能主动还,除非主家前来要。 尤其在一些重要的场合里面。要是做的不到位或者做错了的话,有时也会因为这些小误会让邻里之间发生矛盾,最后不免被人们在背后说成失礼。 其中婚丧嫁娶,祝寿这方面的讲究更是多,比如村里老人就常说这样的一句俗语“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而这句俗语说的就是红白喜事和在祝寿时的一些忌讳讲究,并且在长久的演变中,已经渐渐的成为有些地方的习俗并一直被遵循。 “喜不送烟”好理解,结婚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人生之中最大的喜事,因此双方家庭都比较慎重,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生怕有所疏漏,落个不是,招人议论。而作为亲朋好友在送礼时也要有诸多讲究,比如送礼要送双,因为在民间有“好事成双”一说,送礼也不能送伞,因伞和“散”为谐音,听上去不吉利。因此有了“喜不送伞”一说。 “寿不送烟”,和喜事一样,讲究的是一个谐音,比如在传统的寿宴上,最常见的寿礼就是送酒,因酒和“久”为谐音,寓意着长长久久,万寿无疆。但在送礼的时候却有这样的说法,“寿不送烟”,众所周知,抽烟有害健康,而送烟在过寿的场合来说就不适宜了。其次水果也不能送梨,因梨为“离”,这在民间十分忌讳。 “丧不后补”,说的是,人有悲欢离合。丧事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心情都无比沉重,因此在办理丧事时都会挑选好日子,以示对亲人的缅怀,但丧事不同喜事,如果喜事错过日子的话还能补办,这为“喜上加喜”!而丧事则不能,因为再补办的话,会引起主家的厌烦,勾起别人的伤心事情。 俗语不仅蕴含着哲理,也包含了各地的风俗民情,我想这就是俗语的魅力所在吧,对此你怎么看呢?你们当地有这样的说法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