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明发祥地系列之:文字的产生(三)》

 木桩指路 2019-11-23

2019.9.21./作者:王毅/编辑:杨永辉

《中华文明发祥地系列之:文字的产生(三)》

(图片来自网络)

《中华文明发祥地系列之:文字的产生(三)》

(图片来自网络)

百度词条:庆阳,位于甘肃省最东部,陕甘宁三省区的交汇处,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习称“陇东”,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庆阴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4000多年前,周先祖不窋祖开启了农耕文明的先河。这里是“环江翼龙”和“黄河古象”的故乡,是中国“第一块旧石器”的出土地;这里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中医鼻祖岐伯的出生地,在此成就了举世瞩目的《黄帝内经》;这里是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被誉为“永远的红区”。

(三) 文字的产生

人类飞跃发展中,交融记忆符号自然产生

我国是世界上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为了传递消息和记事,就逐渐创造了文字。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使人类文明大大地向前推进。

王新婷等专家认为,严谨的文字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上古时期,人们采用结绳、木刻、图画等方式来记事,用来帮助记忆。这应该说是文字的初化阶段,这样看来,中国的文字是伴随人类的出现,及生存需要自然产生的,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数万年前,或者更早,就应该有文字,不过那种文字是结绳、符号、鸟虫画的阶段而矣!在漫长的经验积累过程中,一些符号反复使用,逐渐孕育出严谨的文字。要了解文化进程,必先了解文字演变过程。(神州先民为了表达意思和帮助记忆,用图像和符号摹写客观事物)。 据中国近代史学家范文澜推测,炎黄二帝首先从西戎游牧区进入中原,皇帝则随后从黄土高原进入黄河流域,譬如许多汉字仍带有许多羌人游牧血统的胎记。如汉字以羊为“美”,、以羊为“善”,以羊为“祥” 以羊为“羲” 以羊为“羞”等。有人设问如果汉人的祖先不是牧羊人,是沿海沿江湖的渔民。那“美”字就不是大羊了,而是大鱼大米了。由此推算,我国已有文字的历史在七八千年以上或更早,中华8000年前就创造并使用文字的雏形,到了5000年前(黄帝时)已有结构严谨的文字。夏商文字虽有进展,但乃是甲骨文,战国时有竹木简牍那样的书,同时并用帛书(书写在白绢上)直至魏晋《汉书·艺文志》图书目录篇卷并列是以佐证。另外,汉武帝时就有了纸,东汉已有木刻印刷术了;由于纸的大量使用,到了魏晋时期,简册已被淘汰了。书由册篇及卷绢式过渡到线装式,积页成册,其演变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岩画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历史》通过对黄土大塬北邻的贺兰山地方岩画的解读,透过岩画的表象,分析读出了岩画中包含的文字信息,通过解读证明,中华民族有过时间漫长的大同时代。在那个时代中期,即大约从7000年前算起,也就是从帝颛顼进行“绝地天通”、建立人自身历代族群领袖崇拜(即古帝崇拜)的宗教体系算起,华族儿女就本着帝尧协和万方的伟大精神与全人类通好。他们带着先进的农业文明,手工业文明和最早的文字文明等等,向世界各地播散,在那以后3000多年中,共工崛起之地的不周山(今贺兰山),具有华族祭祀文明中心,文字文明中心和各种先进文化中心的圣山的崇高地位。

陇东许多出土器物上所出现的刻画符号,蕴含了文字的萌芽。这是目前庆阳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字,距今约有六七千年以上的历史。刻画符号的发明和诞生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顺应历史发展的产物。刻画符号仅是处于“胎胚”状态中的文字,然而它对于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和关系。同时反映出,庆阳这块古老的土地在原始社会中晚期已有很发达的定居农业,先民的意识形态及思维已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1976年,在庆阳市西峰区董志乡野林村出土了一件铭文为“作册吾”的玉戈。这件玉戈与1977年在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40多件玉戈形状风格相似,由此证明,殷商时期庆阳也早有文字记载和应用。

1984年,在庆阳市宁县宇村一座西周墓葬出土的西周“中生父”铜鬲,同墓还有礼器“师伯”铜盨等30余件。这些出土文物之铭文,是庆阳远在西周时期已有大量文字应用的强有力的例证。文章披露:“美洲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奥尔梅克文化遗址拉文塔祭祀中心,发掘出16尊约高七八英寸的长颅或方形高冠雕像和6块玉圭,玉圭上面刻有铭文,这些文字,介入大汶口文化陶文和殷墟甲骨文,三代(夏、商、周)的金文(青铜器铭文)之间”。由此足可充分证明:“美洲印第安先民,竟然是殷代东渡美洲的中国人。文章说:殷末帝辛(纣王)军事统帅攸国君侯喜和徐方虎族领袖统帅殷军民25万众东渡美洲后,依照故国殷地安建立新家——拉文塔。但他们念念不忘殷地安阳,以至每日相见、吃饭、睡觉都要说:“殷地安”,使祝福平安的“殷地安”成为口头禅,世代传袭,裔种流传,通行于美洲。这段论证,同殷周战争之际,殷人的力量被拖在东夷,回师救援不及,因而东渡出海,远赴美洲,是有极吻合之处的。根据这个发现,那么1492年哥伦布先生在巴哈马群岛登陆时,已有殷人后裔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近3000年。这样一来,印第安人是什么人?谁首先进入了美洲,似乎可以得到解答。印第安人竟然是中国殷人后裔,而“印第安”三字,也来源于“殷地安”。由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1992年为世界学术讨论年,不再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

文字的产生促进了人类信息的传递,标志着文明的诞生。笔者联想起了古人胡双湖的一语:“黄帝之世,实为文明之渐”。实在是人类社会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参考书目:

①《史记》司马迁撰 岳麓书社出版发行

②《中国通史》范文澜著 人民出版社

③《另一半中国史》高洪雷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④《先周历史文化新探》田澍主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

⑤《中国·庆阳历史大观》于俊德编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⑥《上古庆阳》窦彦礼著陕西三秦出版社

⑦《诸子考索》罗根潭著人民出版社

⑧《山海经》元阳真人著云南科技出版社

⑨《麦克尼尔全球史》麦克尼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