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嘌呤、高蛋白质饮食大量摄入,普通老百姓患痛风的越来越多。 人一旦得了痛风,除了控制饮食外,往往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药物以控制病情。然而,许多患者缺乏药物治疗痛风的基本常识,以致走入用药误区,不但治疗效果不好,还容易伤害身体健康。 虽说高尿酸血症是引起痛风的原因,但不代表高尿酸血症就是痛风。 事实上,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两种常见的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绝大多数的高尿酸血症患者终身都不会发作急性痛风,只有5%~12%会发展为痛风。 而对于没有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不一定需要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因为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别嘌呤醇所致的剥脱性皮炎甚至可以导致死亡。 不过,不必用药不代表没事,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也是需要定期复查和随访的。 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或有明显的痛风家族史、尿酸增高非常明显的患者,就要考虑开始用药治疗。 一般认为,每年有两次以上痛风发作,或有痛风石、肾损害表现,或经过控制饮食后尿酸仍然显著升高的患者,需要用药控制。 很多人认为既然痛风是吃出来的,那只要控制饮食就能把尿酸降下来。 这个问题可没那么简单。 首先从尿酸的来源看,80%的尿酸来源于人体内自身合成,只有20%来源于食物供给。 其次,由于尿酸自身的合成增加或排泄减少,大部分痛风患者在进食前,尿酸就已经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空腹尿酸水平)。 而进食后,由于外源性尿酸的加入,原先就高的尿酸会进一步升高,可能触发痛风阈值,导致痛风发作。 所以,仅通过控制饮食,只能减少外源性尿酸的产生,并不能改善内源性尿酸的生成和肾脏对尿酸的排泄。 那要如何改善后者呢?当然是用药了。 痛风发作的时候,痛得人坐立不安,难以入睡,在这个时候患者都会积极治疗。一旦疼痛消失,他们就不管不顾了,即便尿酸高得吓人。 其实,痛风的治疗分为急性发作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其防治关键在于后者。 尿酸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痛风就会反复发作,并由急性转化成慢性。而且,尿酸还会在关节周围、关节滑膜、骨髓内广泛沉积,导致关节畸形,影响人们的外形美观和日常活动。 不仅如此,尿酸还会在肾脏中大量淤积,既可以导致急性梗阻性肾病而引起急性肾衰(急性尿毒症),也可以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最终发展为尿毒症。 所以,即便度过了痛风的急性发作期,后续的维持期也要坚持用药治疗。 很多患者认为药物副作用大,不愿意长期接受药物治疗。 其实,对于多数治疗痛风的药物,严重副作用的发生率还是非常低的(低于0.01%)。 而且,人体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特别是肝脏和肾脏,所以对于药物造成的肝肾损伤,机体是可以自我修复的。再加上应用得当、定期监测,药物的副作用是可以早发现、早处理的,完全不用担心。 但长期尿酸增高对肾脏、肝脏、心脏等内脏所产生的持续慢性损伤,却是不可逆转的,也是难以修复的,而且最终还会导致尿毒症、冠心病、中风等严重后果。 所以说,药物的那点副作用,与高尿酸对身体的损伤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除非患者存在用药禁忌,否则,在痛风的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都应该接受药物治疗。 因为痛风是由尿酸升高引起的,所以在治疗痛风的时候,很多患者都会迫切想要把升高的尿酸迅速降到正常范围内,从而擅自加大药物的剂量。 然而在临床的观察研究中,发现尿酸水平的骤然降低有时反而会加剧痛风的发作。 这是因为尿酸的突然降低,会导致已经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不溶性尿酸盐结晶脱落下来,再次诱发并加重关节炎症状。 所以,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现象,在治疗初期,医生一般会先给患者使用小剂量的降尿酸药物,然后逐渐增加到足量,使尿酸缓慢降到正常水平。 血尿酸降到正常水平后,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药物剂量,直到找到一个最小维持量,然后长期维持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