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瓷工艺发展到明代已进入到以彩瓷为主的黄金时期。但是真正达到精细高水平的彩瓷,应从清代康熙时的五彩器开始,其制作工艺的精细和绘画技艺的精湛都达到了高水平。彩瓷的发明使中国陶瓷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彩瓷的种类彩瓷又分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在坯胎上画好花纹图案后再施釉入窑烧制的叫釉下彩。在坯胎上施釉后入窑烧制好的瓷器上加以彩绘,又以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称釉上彩。釉上彩绘又可细分为高温釉上彩和低温釉上彩。 彩瓷的品种增加了很多,在原有的五彩、三彩、斗彩、红彩、绿彩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黑彩和金彩,创烧了珐琅彩、粉彩、广彩等,纹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引领了釉上彩瓷的风格转型。
五彩的绘画特点五彩:通常分为青花五彩和釉上五彩两大类,五彩的产生是在唐三彩,宋、金釉上红绿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至明代嘉靖、万历时已达到极盛。明代的五彩主要由红、绿、黄、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合绘于一器的青花五彩,被称为“大明五彩”。 康熙五彩中,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釉上蓝彩匀净艳丽,黑彩漆黑光亮,使纹饰色彩深厚浓重又清爽醒目。五彩的主要颜色有红、黄、紫、绿、蓝、黑等,很少用青花,而且还增添了金彩,品种丰富,使色彩更加绚丽多姿,致使康熙五彩达到了最高峰。 珐琅彩的绘画特点珐琅彩瓷器:于康熙三十五年创烧,雍正乾隆年间进一步发展,至嘉庆年间停烧。珐琅彩瓷是受皇帝旨意仿制铜胎珐琅器而来,与五彩瓷在工 艺上有两点不同: 红地开光珐琅彩牡丹纹杯,清康熙 一是所用的材料不同,珐琅彩所用的彩是进口料,红色料的发色剂是微量黄金,称为金红,色彩有玻璃质感,而传统的五彩瓷器上的红色釉彩着色剂是铁红和铜红。 珐琅彩梅花牡丹纹碗,清雍正 二是上彩的方法不同,珐琅彩开始用油施彩,而传统彩瓷中,施彩都是用胶水或清水。珐琅彩对当时粉彩的创烧有着重要的开拓作用。 胭脂紫轧道珐琅彩直颈瓶,清乾隆 珐琅彩瓷的主要制作地为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于是珐琅作所制,是清代所有彩瓷中制作最严谨的瓷器,珐琅彩瓷它的造型设计制作木样实体模具,图案绘画内容、落款、题词、成器,几乎无不经过皇帝亲自筛选,严格把关才可成器。粉彩瓷则宽松许多,一直由景德镇御厂所制。
粉彩的绘画特点粉彩:是在熟练掌握康熙五彩技术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于康熙后期出现。粉彩瓷与珐琅彩瓷具有明显的渊源关系,粉彩中的金红、锑黄、砷白以及标准的紫彩等等,其制作技法均来自于珐琅彩。 粉彩花蝶纹盘,清康熙 在艺术风格上,由于珐琅彩为清宫珍品,因此粉彩瓷具有显著的模仿珐琅彩瓷风格的特征。它汲取了外来的“玻璃白”和以金着色的胭脂红,描绘人物服装或植物花朵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调合的彩料渲染,其效果较淡雅柔丽,给人以粉润的感觉,视觉上比五彩软,所以也称“软彩”。
粉彩婴龙灯图瓶,清乾隆 从直观来看,画风应是珐琅彩瓷与粉彩瓷的最大区别。珐琅彩瓷由于一直是帝王参与制作,因此器物的图案豪华、取材严谨、制作一丝不苟,富有浓郁的宫廷气息,也是清代彩瓷制作的最高艺术体现。
粉彩梅花纹碗 雍正后期御窑厂粉彩瓷风格越来越豪华绚丽,特别是乾隆初中期,督陶官唐英为迎合乾隆帝兴趣不断创新,使御窑厂粉彩瓷的装饰锦上添花,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有些甚至豪华程度超过宫内珐琅作所制的珐琅彩瓷。 粉彩与五彩的主要区别:在绘彩技法上有所不同,五彩是单线平涂,粉彩用没骨渲染法。所用彩料不同,五彩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彩料,粉彩用的是进口的所谓“洋彩”。粉彩施彩方法与珐琅彩相同以油料调色施彩。因粉彩料中掺有铅粉并加施玻璃白,施彩厚,花纹凸起,层次分明,有立体感,明显优于五彩,这也是粉彩长盛不衰的原因。 广彩的绘画特点广彩到雍正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乾隆、嘉庆时才大量生产,广彩的初期阶段,除所施彩料不同于五彩、粉彩和珐琅彩外,所画人物画面均来自国内的生活场面,所绘彩卉是满足外商的需要和所好,既吸收五彩、粉彩和珐琅彩等彩绘的艺术风格和技法,也吸收了欧美的艺术精华。 广彩之所以逐渐发展为自己特有的风格,完全是由于广州是开放港口,国际商人来往频繁,社会背景和各国商人的需求,工匠们依外商来样彩绘烧制,纹饰精细、色彩艳丽,有堆金织玉之感,使广彩完全形成自己独特的织金彩瓷,因此又称“织金彩瓷”。 主要表现在彩釉绚彩华丽,金碧辉煌,热烈清新,构图丰满,繁而不乱,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所以人们统称为“织金彩瓷”。至今广彩全称还是“广州织金彩瓷工艺”。 广彩把五彩、粉彩、珐琅彩的技法及彩料吸收过来,既有传承相似的地方,但又与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 珐琅彩开光双戟小瓶,清乾隆 珐琅彩瓷与早期广州彩瓷在艺术风格上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珐琅彩瓷器主要是为满足宫廷需要而定烧的。据已故三代均为广彩匠工的唯一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赵国垣先生讲:“广彩的颜色特点,除部分原料来自景德镇以外,大部分颜料是广州自制或改配的。
=============================== 这是中国千年不断传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的智慧, 更是书写在血液里的祖先密码。 您且留步来聆听这生活的脉搏, 关注我们,一同感受陶瓷艺美。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