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不能惯?好孩子都是惯出来的,这份“阶段惯养”法则要收藏

 佛易藏经阁 2019-11-25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俗语有言:"惯子如杀子,溺爱出逆子",这句话带给家长们的恐慌不容小觑。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能惯,越惯孩子就越骄纵,甚至相信"棒下出孝子"的说法。

现在,也有很多家庭都是骄纵孩子,舍不得打,舍不得骂,孩子说什么就听什么。但是,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合理的方式来实现的。

惯孩子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它需要原则,需要尺度。只有通过正确惯孩子的方式让孩子成长才能称为真正的惯孩子。

惯孩子不只是满足孩子对物质上一些的需要即可,家长还要懂得教育孩子。给它们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环境,多教育一些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知识,还须多让孩子看看一些增长见识的书籍。

健康幸福的孩子一定是"惯"出来的。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好的教育。惯孩子就要懂得去教育孩子。

孩子不能惯?好孩子都是惯出来的,这份“阶段惯养”法则要收藏

惯孩子不等同于纵容孩子

"惯子如杀子"中所说的"惯",是极端化、无条件的娇惯,是毫无原则的溺爱,是纵容孩子去挑战别人和社会的底线,是不可取的。

如果一直纵容孩子,那么随着孩子的长大,他脾气也会越来越大。一味的纵容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没有错,家长管教他,他还会跟父母吵架,长大后会更加难管教。

可是,惯孩子是家长对孩子爱的表现,是给予孩子温暖的爱和支持。所谓"惯",不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是用爱去富养孩子。

容许孩子在父母前面偶尔撒娇、偶尔自私、偶尔无理取闹,在适当的时候,放任孩子,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他能像孩子一样自由快乐长大。

孩子不能惯?好孩子都是惯出来的,这份“阶段惯养”法则要收藏

父母之爱不能过于理性

父母之爱,应该理性,但是不应该过于理性。

很多家长信奉严格教育,觉得不能惯孩子才能让他成长成才,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他几乎不会流露出慈爱的一面,更不用说惯孩子。

由于家长的过分严格的教育,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拘束的感觉。他只能在父母的面前永远保持乖巧的形象,无法和家长构建亲密无间的家庭关系。

然而,所有的严格,都应该建立在充分的爱的前提之下。而充分的爱,表现出来一定是娇惯。

孩子年纪还小,对父母还很依赖,不必对孩子太严格,而且还要惯着孩子。

  • 微案例

之前听过一位宝妈讲她的女儿八岁时,有一次回家很伤心地哭着和她说:"妈妈,你帮我去告诉老师同学欺负我。"

当时,妈妈不但没有问原因,还一脸嫌弃:"哎呀哭什么哭,真没出息,受委屈直接和老师说,别来找我,要自己独立做事啊。"

在那以后,孩子再没为任何事情求助过她。

她时常要求孩子严格要求自己,孩子也照做了。但是,她感到孩子越长大越顺从父母的话,却也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不愿意与父母讲心事,亲子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

教育太过严格,就变成了冷漠。想起过去对孩子的严格,这位妈妈后悔不已,然而现在想要孩子向自己敞开心扉,已经没那么容易了。

惯孩子是一门学问,掌握不好尺度,最终只会弄巧成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心性特点和内心感受是不一样的,他们对父母爱的需求也不同。

因此,家长"惯养"的内容要有所变化,在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惯养孩子。

孩子不能惯?好孩子都是惯出来的,这份“阶段惯养”法则要收藏

“惯”孩子也有技巧,“阶段惯养”法则教你惯出好孩子

  • 3岁前的"惯养法则"

事实,三岁前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无论是在免疫系统的发展完善方面、还是在人格的健全发展、智商和情商的全面发展方面,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岁前的每一天对于宝宝来说都十分关键。

家长要注意3岁前的敏感期,家长一旦错过孩子成长敏感期错过很难再弥补,因此,在此时,要注意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

在敏感期,特别在情感体验、与他人情感交流方面,如若父母缺席,给孩子带来的很可能是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方面的障碍。

在此阶段,要惯足孩子温暖的爱。

孩子需要的爱不是隐藏的、不说出口的关爱,而是显而易见的关爱。

每天下班后,给孩子的亲密陪伴,让孩子得到滋养和温暖,让孩子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在与孩子玩的时候关掉手机,全身心地陪伴孩子,跟孩子一起哭笑打闹。

此外,三岁前也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家长不应该惯孩子的坏习惯。

养成孩子的好习惯,浇铸孩子的好品格,最要紧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可骄纵孩子,不能惯出坏毛病。

孩子不能惯?好孩子都是惯出来的,这份“阶段惯养”法则要收藏
  • 4-7岁的"惯养法则"

4-7岁的孩子好奇心很旺盛,也很喜欢模仿他人。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惯尝试,不要过多的去阻止,让孩子多多的去尝试。

孩子要长大,就需要学会了更多的本领,套被子、戴红领巾、买东西、打扫卫生等等。虽然孩子学习的过程很艰难,但家长并不应该去阻止。

我们要知道这是孩子必须要去成长,要去学会的。放开手让孩子们去尝试,给孩子多多尝试的机会。

而且,家长也要惯勇气,鼓励孩子勇敢地做人做事。

家长在家可以陪伴孩子玩一些小游戏,设定一些规则和孩子玩耍。每次孩子通关,就夸奖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慢慢的树立信心,变得有勇气。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惯错误行为,要及时纠正。

家长要明辨是非,对于孩子所犯的错误,马上纠正,不能不管不顾、放任孩子。对于说谎、打架、不文明用语等行为,不需要惯着孩子,要及时教育孩子。

孩子不能惯?好孩子都是惯出来的,这份“阶段惯养”法则要收藏
  • 7-12岁的"惯养法则"

"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选择,是必要的课程之一。"父母要给孩子选择,无论是不是孩子最适合做的事情,其决定权在孩子身上,父母要惯选择。

带孩子参加他不喜欢的兴趣班、为孩子挑选好衣物、选择好专业职业等等,都是家长包办一切的表现,这样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

孩子没有选择的机会,也就丧失了选择的能力。

相反,孩子的性格兴趣逐渐显现,变得突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和讨厌的事物,家长要注意的是不惯不良嗜好。

不管是由于好奇还是从众心理,不良嗜好终归是有害的。所以,面对孩子的不良嗜好,我们应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对治措施。

要引导男孩的好奇心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多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养成有益健康的兴趣爱好。

教育孩子自觉抵制不良影响,从而降低沾染不良嗜好的可能性。

惯着孩子,为的就是给孩子一个有爱温暖的成长环境,多给予孩子关爱与支持。

温暖的感受很多时候不能以用言语说出来,它埋在孩子的躯体反应中,情绪反应中,以及行为反应中,慢慢形成孩子的性格和应对外部世界的行为模式。

温暖有爱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天生就有安全感,勇于尝试,并且不怕失败。惯孩子也能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

被惯着长大的孩子,心中也是充满爱,所以他们会更幸福、更健康。

惯孩子,给孩子温暖感、安全感,让他在成长过程中常常感到被爱,才能真正地用心感受世界。

孩子不能惯?好孩子都是惯出来的,这份“阶段惯养”法则要收藏

我是小B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