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人”刘全林的“恶行”

 锦溪苑 2019-11-26

编者语:“善”与“恶”,本来有客观标准,之所以说把善说成恶,不是善人没有善行,而是恶人有了恶意。“好事不出门”,一旦出门,就有人看不惯,以主观替代客观,燕雀眼光看鸿鹄,善恶不分,就像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更有甚者,当有人扶起摔倒了的老太太受到诬告,法官竟然以“你没撞人为什么扶她?”为由判人入狱,真是善人有了恶行。恶意颠倒黑白令人错愕,泽州刘全林虽是善人也不能免俗。好在云岚有文替善行道,为“恶”正名,大家不妨阅读一遍,以明善恶。

刘全林先生其人,想必无须赘述,大家伙儿也略有耳闻。

他最为人熟知的两个身份,一个是晋城市人大代表,一个是市工程师协会的会长。由于经常仗义疏财,捐资助人,乐善好施,他还被泽州县慈善总会聘为副会长。

而他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他的“善”。他创建了太行第一善庄(环丹山庄),也是“善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善,是一种古往今来人所共称的正能量,但是,他所秉持的这种“善”,却让他落了不少骂名和非议。

刘全林出生在农村,从小受乡土熏染,和善朴实。14、5岁的时候,经常给村中的一对孤寡老人挑水吃,一挑就是五年。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挑个水也对他造不成什么负担,权当是回报二老对他童年偶尔的看护。他并没有想很多,就是力所能及,体恤老人。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有人出来说闲话:刘全林呀,精着呢!他就是图那老两口的房子,不然能这么勤快?散布这个谣言的不是别人,正是那对孤寡老人的亲侄儿。人们常说,心里想什么,眼里就能看到什么。恐怕,真正惦记房子的正是亲侄儿本人吧。吾窃以为,以刘全林当时的年纪,能想到通过挑水去换房子这件事确实有点“扯”。对于心地善良地人来说,付出代价必须得到报酬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侮辱。美德不是装饰品,而是美好心灵的表现形式。

30岁的时候,他因表现优异,被所在的单位(中铁隧局一处第八公司)提拔为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那时候,工地上来了一对夫妇,新婚燕尔,却没有个像样的地方居住,小两口儿很是烦恼。刘全林听闻此事,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办公室让给了这对年轻夫妻,让他们新婚之初能有一个甜蜜安乐窝。这虽不是长久之计,但缓一时之急,还是让这对夫妻感激不尽。本来这件事是出于他的一片恻隐之心,但还是被有心之人拿出来做文章,说他爱出风头,爱显摆,还是动用公家的地盘往自己脸上贴金。这件事不过也是出于刘全林的热心肠,他并未多作他想。如果“善”必须有原因,那就不能称为“善”。如果追求“善”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是一种品德,是超乎于因果联系的。

50多岁的时候,刘全林开始全心全意地追求一生的梦想——打造太行第一善庄(环丹山庄),也就是他的家乡——水西。不为别的,就为了帮助家乡父老创业致富。为此,他不惜自作主张、背着家人卖掉自己的房子,筹集了500多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并在启动之初就声明,将来这个资产要全部捐给村集体所有。这件事,不消别人说他傻,自己的家人就首先站出来反对。在房子是刚需品的时代,能够卖房筹钱,还是用于毫无回报的投资,有这种勇气的人不多。因此,他和家里人闹的很不愉快,天天喝酒消愁。但即便这样,也依然没有改变他的初衷。而这件事,是他目前最饱受争议的事件了。这不是一件小事,是一件需要拿出身家性命来赌的大事,赌赢了,家乡父老受益;赌输了,他四面楚歌。不相信他的人很多,说他别有用心的人也很多,说他“以善知名”求名争利的人更多。但他义无反顾,从不辩解,也无从辩解,因为“行善”这件事,越解释越糊涂。苏轼曾吟:“此心安处是吾乡”。对于刘全林来说,把家乡——环丹山庄装点得漂亮一点,让家乡父老富裕一点,就是他的心安之处。

诸如捐资助贫、筹金济困之类的事,刘全林先生做了不少。于他而言,有时候是举手之劳不足挂齿,有时候是兼济天下情义无亏。这都是他发乎于人之常情的善良品质。然而,总有些人要对此恶意揣测,认为他的善言善行是有所图谋,故必要先冷嘲热讽一番方能解气。还有一些人,利用他的善行善举为自己谋求私利,或者对他进行道德绑架,认为所谓善人就该出钱出力,以一当十。当然,这嘲讽中,必然是包含了嫉妒、羡慕和不甘,仿佛觉得别人获得的掌声都是盗窃来的,而只有自己配得上鲜花和掌声;这利用和绑架,也无非是出于自己的险恶心理,认为别人的成功都是托运气的福,是天上掉下来馅饼,不坑白不坑……于是莫名其妙的,在一些人的狭隘思想中,善行成了“恶行”。

我们常常爱用这样的句式去质疑别人:要是我……,我也会……。举个例子:要是我有钱,我也会做慈善。所以有没有钱成了行不行善的前提条件。也许有钱人会做善事,但做善事可不都是有钱人啊!善,是一个人内在的美好品质,是主动散发出来的精神和意念,无关乎贫穷与富有,无关乎高调与低调。只要一个人做了有利于他人的事,那他就不该被抨击。

从何时起,“碰瓷”的泛滥让大家伙儿的友爱之手停滞半空,善意被牢牢压制。而今,一些主动行善的人,却还要受到诸多非议和排挤。此时不禁想起“子贡赎人”的故事。

“子贡赎人”说的是鲁国有一条法律:凡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回鲁国,就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从其它国家赎回了鲁国人,政府要给他报销赎金,但是子贡却一口回绝了:一来我不差钱,二来这也算报效国家、回馈社会啊。然而,子贡这一“仗义疏财”的行为却惨遭孔子的严厉批评。

孔子的理由是:子贡无偿救人的行为虽然是发乎于自己的真心,是高风亮节,是道德高尚,但这样的示范一开,那些因为帮助别人而得到回报的人就会被人鄙视。这回报不仅包括实物馈赠,也包括赞颂和掌声。而赞颂和掌声无疑是对一个人最崇高的肯定,超乎于实物带来的短暂满足。刘先生因为收获了诸多的赞颂和掌声,所以他也受到了相当多的责难和非议,善意变成了“恶行”。原因就在于,刘先生行善,和子贡一样,认为自己有能力也心甘情愿奉献,但他们忽略了部分民众对于“做好事不求名”这个行为的怀疑和厌恶程度。就好比,我们本可以各自享用自己的面包,但你偏偏要拿出一瓶果酱分享给大家,虽然你是好意,但在无形中,你的形象和能力高出了一般人,那么,自然会有一些人,认为你是在炫耀,是在“做恶”,硬把你和他们隔离成两种人。而两种人差距逐渐拉大,一般情况下是无法和平共处的。

其实,在任何时候都是这样,当一个人的成就越大时,他所受到的非议也就越多。好比有光的地方就有暗。在黑夜里,一个人举起了火把,而他的身后也会出现阴影。光明的地方,就像别人的赞美,而阴影,正如别人对他的诋毁。如果没有那个火把,虽然不会有那个阴影,但是他也会被黑夜同化。所以,我们宁可举起火把,直面阴影的出现,也不愿被湮没在这黑夜中。所幸,刘先生内心坚定,坚持弘扬善文化,并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夯实“善”的基础。他无视那些诋毁和排斥,数十年如一日,做一个“善人”,做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

几乎所有做慈善的人都会被质疑“作秀”。我不否认有些人的确是“作秀”,但一定也有人是在真诚奉献。而不管是不是“作秀”,只要他做的事有益于社会,那我们就应该感谢他们。你的感谢,是对他继续贡献的鼓励,而你的恶言恶评,是对他的伤害,更是对社会的流毒!

                            讲述人:张小虎

                            撰写人:云  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