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温州旧事(七)

 追梦者5401 2019-11-26

江心孤屿   

上世纪六十年代,社会风气比较朴实,老师与学生及家长相处融洽。班主任经常到学生家做家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校很关心学生健康,春秋季节交替之际,学生容易伤风感冒,每天上学时,都有值班老师在校门口,给每位学生口中喷药。隔段时间,学校就组织学生去电影院看电影;春天组织春游,秋天组织秋游。

茶山五美园      

记得我第一次去最远的地方,就是学校组织到茶山春游,是在吴桥乘船去的。在茶山,我第一次看到树上挂果的杨梅,感到非常新鲜。另一次春游,是去江心屿,第一次坐在渡轮上,看着滔滔流淌的瓯江水,看着渐渐靠近的江心屿,感到十分惊奇。学校还组织我们参加秋收劳动。有一次,我们去矮凳桥,在田里挖竽头。有一次学校组织去蛟翔巷的温州纺织厂参观,回来后我写的作文,还得到了孙老师的表扬。

江心屿双塔   

自从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后,每年3月5日,学校组织学生学雷锋,做好事。做得最多的,是上街扫地,还有积肥,即把家里烧过的煤球灰,积攒起来送到学校去,最后送到郊区农田。

在小学里,由于家庭条件差,穿的衣服,用的文具比较差。但我也有引以自豪的地方:我是同学中极少穿皮鞋的

小时候,我特别盼望春节到来。因为,过年,我就能穿新衣服,特别是能穿上新皮鞋。记得许多个春节前的夜晚,我在睡梦里醒来,看见父亲忙着为我与妹妹、弟弟做皮鞋。大年初一,我们起来,就能看到摆在桌上的新皮鞋。

另外,我有一把特殊的铅笔刀,是父亲用削皮小刀改制的,他还用硬皮革,做了个漂亮的刀鞘。这铅笔刀既锋利,久用不钝,不用时可插进刀鞘,比所有同学的铅笔刀,锋利得多。

白累德医院,现市第二医院    

1963年农历四月,我的小弟弟出生。刚几个月大,小弟得了痢疾,不断拉稀,送到市第二医院,住院治疗,打针吃药,仍不见效,身体日渐虚弱,气息奄奄。幸亏父亲请了厂里董医生,到医院给他治疗。董医生的父亲是温州城里著名老中医,他本人子承父业,在皮革厂担任厂医,与我父亲关系甚好。他看过小弟病情后,对我父亲说,光打针不行,必须先补体再治病。他开了中药,几帖下去,小弟就止住下泄,转危为安,性命被保住了。

在他住院的日子,母亲为了陪护他,只能向厂里请事假。那段时间,妹妹与大弟只好托亲戚照顾。我经常到医院帮忙,有时不能去上课,有时就在医院完成作业,但期末考试成绩并未受影响。

小弟出院后,大约有半年多时间,母亲没有上班,在家悉心照顾他。根据民间偏方,母亲三天两头,做黄鱼鲞炖红豆,炖出来的汤汁,让小弟喝,剩下的,家里人下饭。在母亲的精心照顾下,小弟慢慢恢复健康了,虽然与其他同龄人比稍矮一点儿,却长得白白胖胖,很是可爱。为照顾小弟,母亲调到厂托儿所工作。待他稍大,母亲才调到“蒸锅鞋”车间。

那时,每个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父母亲对孩子管得不严,也从不要求课余还要学什么。二表哥从杭州大学物理系毕业,适逢国家搞精简,他没能留在杭州,也没分配到温州,而是孤身一人,被分配到平阳第一中学当教师,并在那里成家。二表哥有机会来温州,一定来看望母亲,记得还给我送来积木、钢笔。母亲似乎很早就意识到,我要摆脱原有生活环境,读书是一条重要的道路。因此,她常常以二表哥为例子,讲他怎么克服困难考上大学,让我好好向他学习,将来争取去读大学。(未完待续 )

注:压题彩图及插图,转发自杨景艺先生的《温州百景图》。文中老照片,下载于互联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