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逆境出英才

 新父母在线 2019-11-26

邢福义,1935年生于海南,19岁考入华中师范大学,21岁毕业留校任教。22岁开始在《中国语文》上发表论文,目前发表论文数百篇、著作(包括教材)数十本。主要研究汉语语法,强调植根本土,尊重国际,与时俱进,创建中国特色语言学派。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授予“荆楚社科名家”专名(全省13人),华中师大授予“资深教授”专名。现担任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核心刊物《汉语学报》主编。

在邢福义先生《寄父家书》出版座谈会上的致辞

华中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黄永林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嘉宾: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邢福义先生《寄父家书》出版座谈会,邢福义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在我们华中师范大学工作60多年,现在是我校“资深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在此,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华中师范大学对《寄父家书》的出版及座谈会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在百忙中拨冗参会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对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表示衷心的感谢!

邢先生1935年出生于海南岛乐东县黄流镇,17岁中师结业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专修科,因成绩优良结业后留在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室工作。因路途遥远,加之经济困难的缘由,他出岛32年后才第一次回到故乡32年,邢先生完全靠家书与父亲等亲人交流鸿雁传书,报告工作情况、学习进展、成长经历生活状况,倾吐对亲人故乡的思念。

这本书虽是作者与父亲的家信,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邢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学术的执着对长辈的孝敬、对师友的感激。赤子之心、感恩之情、奋进之力,可以说满满的正能量,是一本爱国教育、家风教育和励志教育鲜活教材。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学术大师的成长与社会磨砺、家庭教育,师友帮助,以及个人奋斗的密切关系

一、 个人成长与时代社会的关系(逆境出英才)

这部书收录邢福义先生自1955年至1991年寄给父亲的信件,时间跨度37年。全书反映了作者及其家人37年间的人生历程和家庭变迁,展示了作者语言学领域不断成长进步学术生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们国家该时期的社会变革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雨人生和家国情怀,

书中叙述了邢先生在“政治挂帅”的年代当助教的20余年中,虽饱受“白专”典型不断接受批判之苦,而矢志不渝做学问的往事。书中写到:“在那20余年里,写文章,不敢坐在外人容易看到的地方;我觉得自己属于下等货色,有很大的自卑感,出门散步,远远看到熟人,便绕道行走。在家书中,我绝口不提这方面的压力。因为,我害怕万一不慎被人看到,又加上一条:对现实不满”这里我们看到在那非正常的年代,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分子的悲哀!

除了之外邢福义先生父亲的政治问题成了影响他进步的重要因素。他的父亲邢诒河老先生因年入黄埔军校的“反革命问题”,1951年被判刑送到黑河劳教,1961年刑满释放留场服务直到1971年初才回到故乡海南岛1979年初才被摘掉“反革命”的帽子。这样的家庭出身对于邢先生来说有着多么大的压力可想而知

改革开放,终于使邢先生摘下“白专”帽子和“反革命家庭出身”的帽子,才能真正安心做学问。邢先生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好的时代和好家庭出身固然能为人才的成长创造好的环境,有利于人才的进步。但对于一个有抱负的人来说,即便是在逆境中,他们都能以坚韧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成长进步,获得成功。

二、 个人成长与家庭教育关系(寒门出人才

从书中获知,邢先生的父亲因政治因素,长期无法照顾家庭儿女。邢先生的童年家境十分贫寒,到海口读大学,连路费都没有,是向亲友街坊邻居借来的。信中写道 “儿知道,在家里,三叔也好,阿娘也好,哥哥嫂嫂也好,都需要经济上的支援。儿说了,这么多年,现在工作了,支援他们的责任自然而然应该落在儿的肩上。”“正处经济非常紧张之际,简直不知如何是好。寄上二十元,恐怕只能像大河里投进一滴水,没有什么大价值,但在我说来,离下月发工资还有十三天,这十三天怎么打发,却就难了。”读着这些文字,我们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邢先生的学术人生再一次印证了一个传统的道理,贫寒家庭出孝子,艰难困苦出人物。邢先生的事业能取得巨大成功,这与他从艰苦的生活中磨砺造就的毅力和魄力品格相关。从此书中,我对邢福义先生的学术人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三、 个人成长与亲友帮助的关系(重情得人

邢先生是个孝子,在那沧海横溢的岁月里,即便是父亲因政治问题被判刑入狱,他并没有象一些人恨父亲,并与他划清界限,而是以对父亲的爱给他写信,安慰父亲、帮助父亲。邢福义先生的家书,是对父亲最有温度的尽孝方式。邢先生把所有这些给父亲的书信整理出来,拿到中国最好的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邢先生对父亲的大孝,这是对父亲的大爱,是对父亲的永恒纪念。

邢先生是一个情谊深厚的人。《寄父家书》中,邢福义先生还有对其他亲人的感谢与怀念。在怀念他三叔的《三叔没有远去》文章中他这样写到最亲最亲的亲人中,三叔在我的心底里占据突出的地位。”“三叔是我成为学人的第一个引路者”;“三叔为人厚道,待人真诚,是个能文善武的多面手三叔对我有解囊之恩我每次回黄流,三叔都是那么高兴。乡亲朋友们来看我,他和父亲总是坐在人圈里深情地看着我,偶尔插一两句话。每次每次,我都因为往返匆匆,为没能跟他多说几句话而自责。……这位80多岁的老人,留下的是他一生的善良。”“这两天,常常梦见三叔。三叔没有远去。今后,他总会在梦中和我见面的读到这些文字让人流泪更让人反思!邢先生是一个感恩念旧的有情有义的人

邢先生是一个感恩的人,感恩他成长中给他帮助的许许多多师长朋友。邢先生在书中讲到他与高庆赐教授的师生情,其中包括听高先生的课受到的启发,和高先生合写了《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书受到的教育,他发表论文后高先生大加赞赏给他的鼓励,以及“文革”期间经济状况不佳时常常跟高先生借钱给予的帮助,以及高先生病重之时提出让他代为续完著作遗愿的信任。他深情地写到:“我后来提出“普方古”三角研究,并且写点靠近国学的文章,跟整理过高先生的讲稿不无关系。”

从这本书中,从邢先生身上我悟出一个道理,人只有不忘本,才能做出大学问,父老乡亲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本;人只有知道感恩,才能获得大成功,感恩生命中每一个帮助我们的人。

四、 个人成长与自我奋斗的关系(拼搏成大业)

邢先生说:“是因为几十年来,我几乎天天都在极为紧张地赶路,追求专业钻研上的进展,……总之一句话,如果说我这一生有这样那样的压力,那么,赶路便是压力。我给父亲的信,主要述说的便是在这一压力下我之所思所写所为。

邢先生留校之初,就定了目标,要成为一名专家。这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他努力把压力化作“赶路”的动力。1957年家书中说:“前进,只有前进才是人生最大的愉快。儿将努力地在十年八年内把自己提高到接近专家的水平。”邢先生把教学、读书、研究三者有机结合,《寄父家书》中说:“在这一学年中,儿已订了进修计划……‘进修’是分两条线进行的。一条是读书,好好地领会前人的见解,这是一个摄取知识的过程;一条是作小专题研究,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巩固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获得更新的知识的过程。”无论教学任务如何重,无论工作多么忙,邢先生都从未放松过学术研究。《寄父家书》中说:“上个学期,儿的教学任务相当重……抽出了一些时间来搞科学研究,结果,一共写出了大小文章六篇。”“在这几个月来的紧张中,也没有忘记搞科研。”邢先生数十年笔耕不辍,发表论文数百篇、著作(包括教材)数十本,在我国语言学界成为泰斗级的人物这是他目标宏伟并努力奋斗的结果。

邢先生告诫学生抬头是山,路在脚下”,他要求学生既要有高远的志向,同时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邢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认定好学术的高峰,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懈的追求,实现人生理想的榜样。

最后,我们预祝这次座谈会圆满成功!

祝愿邢先生健康长寿,学术之树常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