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1月9日,是很多省中医人都不会忘怀的日子。这一天,广东省中医院收治了第一个“非典”病例。从大年初一到初七,“病人不见好转”“病人病情加重”“病人越来越多”“没有特效药”…… 作为呼吸科主任,她每天都背负超强工作量和面临被传染的风险往医院跑,想方设法查文献资料,上网寻找中医、西医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控制疫情的发展,治愈患者。 皇天不负有心人,天道总是酬勤者。她和医院的医疗团队一起,经过半年寝食不安、忘我工作地努力,不但战胜了“非典”,迎来了胜利,她完成的“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的临床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一等奖,为医学界进一步研究“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临床救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她,2004年首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广东省中医院呼吸科与危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学术带头人——林琳。 林琳,教授,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热病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呼吸病副主任委员,世中联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岭南中医呼吸病医疗联盟主席等职务。先后获得首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和广东省五一劳动奖、广东省抗非一等功、全国防非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南粤巾帼十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杰出女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林琳主任说:第一个印象,中医是救死扶伤的工作。第二印象,中医就是去挖草药,用草药来治病的。 为中医药事业鞠躬尽瘁的林琳,一开始对中医了解很有限。她出生于海南的西南部,由于地处偏僻的林区,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下,当地人善于利用中草药治病疗伤。林琳小时候发烧感冒也是喝这些汤药而得以痊愈的。看到中草药能后治病救人,善良的林琳便对这一门可以治病救人的古老医术心生向往。 既然不知如何成为一名女军人,那么可以帮助别人的途径就是学中医了。于是,林琳立志要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中医博大精深的各种知识和规律。高考时,她选择到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多思、多读、多背、多看是林琳的父母给她的学习指导,从读大学起林琳便思考学习中医的方向和道路。 天资聪颖,又勤于思考,不管是博大精深的中医大内科学还是中医全科,林琳都是名列前茅。1986年,她被分配到阳江实习,跟了当地很有名气的一位老中医学习眼科,对于这一全新而陌生的学科,林琳照样学得出色。1987年大学毕业,一心想把所学的知识用于临床服务的林琳选择到当时病人最多的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当医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她便以眼科作为第一志愿。 随着临床一线工作增多,中医药的显著的疗效使林琳对中医产生了由衷的热爱,对中医内科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当时的广州中医学院接受过系统教育的林琳深知,要真正成为一个领域的大家,对专业仅仅只是热爱是不够的,还必须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这时,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引路人——当时省内一流的呼吸内科专家,广东省中医内科分科建设的奠基人肖玉瑛主任。 这位在省中医工号为0001的大内科第一代主任,为省中医院内科建设带来了新气象,不仅成立了单独的呼吸内科病房,促进了大内科分科发展,更是带领呼吸科开展肺功能检测和呼吸机救治病人,使广东省中医院成为当时国内最早开展肺功能检查和使用呼吸机治疗的中医院之一,同时也将呼吸内科带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正是这位肖主任的教导,林琳有了到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进修的念头。 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在当时的呼研所进修的一年时间里,林琳也不忘勤习医书,广读古言。理论基础扎实,临床跟得上是林琳钻研医学的法宝。即便是6年后又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修时,泡图书馆也是林琳的必修课。 有了对中西医内科及呼吸科全面和深入的学习,林琳在临床应用上很自然地融汇中西,在运用中医药防治慢阻肺、哮喘、咳嗽等方面有自己的一套独特观点和理论。 “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这一诊疗理念,也用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2002年底非典疫情爆发前期,身为呼吸科主任的林琳成为最早接触“非典”病人的医生之一,也正是她首先意识到“非典”具有传染性。 看着病人病情一天天加重,林琳作为医院“抗非”医疗队的骨干力量,医生们都纷纷找她商量治病救人的良方。林琳将十几种中医瘟病学古书翻了个遍,还向各位恩师求教。这时的林琳已经先后拜国医大师周仲瑛和广东省名中医刘伟胜等专家为师。同时也在医院拜师学艺计划中多次跟诊洪广祥、邓铁涛、颜德馨、朱良春等大师学习中医。在与“非典”对峙时期,她不停打电话请教这几位身处南京、广州、江苏、上海的老师,以至于1个月的电话费就超过了1000元。 幸亏所有的付出并没有白费,终究还是迎来了一线曙光,林琳对照古籍拟出了3条基础药方,局面开始打开,颓势慢慢扭转。 正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寻求解救病人痛苦的方法,林琳及其团队废寝忘餐地奋战了近半年,不知不觉间积累了丰富的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非典”的经验,中药在退热、止咳平喘、改善腹泻纳差症状效果也给她们带来了信心。广东省中医院“非典”病例的临床初步总结数据显示中西结合治疗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当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来考察广东疫情和病人治疗情况时,广东省中医院将这些总结向世界卫生组织做了汇报。世卫专家表示:“这是我们迄今看到的最好数据,这提示中医药应该有作用。” 那一年,为了迎战“非典”,林琳从春节起到4月9日,一直没有回过家。她说前期是因为接触病人怕传染给家人和小区居民不敢回家,后期是因为忙,来不及回家,期间跟家人联系就靠电话。10岁的儿子有一次发烧感冒了,打电话给她:“妈你回来吧,妈你回来吧”,“你怕什么呢?我就想你回来”。林琳只能把母亲从潮汕老家请来照料孩子,想孩子的时候就到家附近远远地望望。 为了帮助患者战胜“非典”,林琳已经读到第3年的在职研究生,也不得不放弃。每天就和大德路总院急诊科原科主任刘涛一起到广州市内的医院会诊。两个多月日夜鏖战,林琳瘦了5公斤。应激反应使她晚上经常失眠,一闭上眼睛满脑子都是非典型肺炎。 由于林琳和团队在疾病爆发之初就进行了“非典”的中医证治调查研究,收集了宝贵的第一手临床资料,总结出一套有效的中西医治疗非典型肺炎的方案,提高了临床疗效,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医学界的广泛肯定,并在国内推广。广州的“非典”疫情渐渐得到控制,广东省中医院的抗击“非典”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此时,林琳又被医院领导委以重任,和另外一位同事杨志敏一起被派往香港从事SARS临床会诊和研究工作。 香港的“非典”患者病情是否比广州的更重?抗击“非典”的形势是否更加严峻?林琳又是如何一一拆解的呢?半点广告回来,我们继续来听故事。 记者:“遵循省中医轮科制度后,你为何还是要选择了到最脏最累的呼吸科工作?” 林琳:“爸妈不是说哪里辛苦就去哪吗?我说无所谓啊?可能会学到东西多吧。”哪里能学到东西就去哪里。 记者:“治疗非典一定要用西医结合吗?” 林琳:“有些早期用了中药以后,没有用激素纯中医治疗,病情没那么重,很快就缓过来了。” 记者:“为什么要把慢阻肺作为学科主攻病种?” 林琳:“慢阻肺的病人群是最多的,可以解决一大批人的问题。另外,洪广祥老师对慢阻肺也有很丰富的经验,所以我们好多经验都借鉴于他。” 记者: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 黄裕鹏 编辑:李馨妮 责编:宋莉萍 (本栏目由广东省中医院与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共同制作) 点下方“在看”,为林琳主任点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