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正非:未来的竞争是管理的竞争,6招实现高效管理,你也能学

 blackhappy 2019-11-26

像华为、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公司,非常重视效率,可以说市场稍纵即逝,容不得半点拖延。所以相应的管理制度也必须跟上这个节奏,才能让各个项目的团队快节奏的链接,快节奏的配合,高效的完成工作。

任正非说:互联网不断地往新的领域走,带来了技术的透明、管理的进步,缩短了各公司之间的差距。因此,未来的竞争是管理的竞争,我们要在管理上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因此今天要跟大家分享“高效管理法”,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搭建出符合当今时代的管理制度。

时间限制

在公司里做任何事情、任何工作都必须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很多不职业化的公司领导,在制定工作计划以及发出工作指令的时候,通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没有限制好明确的时间。而不管在腾讯还是华为,他们对产品研发、数据分析等这些有时效性的工作,所发出的任何指令都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每个工作计划的节点都有明确的时间规定。

职业化的管理者不管发出什么工作指令都会以小时为单位。比如在安排某件事情给某位员工做时,就会对他讲是要36个小时之内完成还是要48小时之内完成。有清晰的时间限制,这就是职业化的做事方式。成长型公司的管理者必须养成给员工布置工作的时候加上时间限制的习惯。

聚焦目标

聚焦目标的管理方法就是,让员工每天的工作都有清晰的目标,并且当天的目标必须当天完成。聚焦目标的工作方法是,一个时间段只做一件事情,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要接受任何干扰,聚焦目标完成工作。

不职业化的管理者通常都没有时间管理的概念,也没有聚焦目标的概念,想到什么就做什么,遇到什么事就处理什么事,计划随时被打乱,甚至根本无计划可言。员工随时都可以去敲领导的门,随时可以打搅领导。

而在腾讯、华为这种公司,这种情况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各级管理者的时间都非常高效,目标非常聚焦,员工要讨论事情必须提前预约好时间,而不是随时来敲门。因为他们懂得高效工作先要聚焦目标,聚焦目标先要抵抗干扰。高效管理的原则就是,对所有员工的工作都必须实行严格的时间限制和明确的目标管控。

每日例会

每日例会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检查工作的进度和目标的完成度。

每天下班前,把团队里所有成员集中起来开一个碰头会,给每个人2分钟快速汇报一下当天的工作成果和工作问题,碰头会时间要控制在20分钟以内。如果在员工汇报中遇到一些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解决,就在会后把相关问题的几个责任人留下来做研讨,其他无关人员迅速散会。

总之这是一个高效、聚焦问题的会议,会议只强调当日的结果和问题。如果需要讨论问题,就只讨论一个问题,问题讨论清楚了就迅速散会,不能把问题发散出来。

这是高效管理法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原则,一个会议只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完了,迅速就散会。不要把会议开成持久战,会上每个人说话都要控制好时间。聚焦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职业化的表现。

及时激励

员工工作做得好,超过领导的预期,就要奖励相应的品牌分,到月底根据品牌分兑现奖金。在华为,他们认为工作过程的奖金比年度奖金更重要,所以从年度的奖金预算里,拿出50%在过程中以各种形式发放,强调工作过程的及时激励。

华为把品牌分叫工分,用工分机制让员工及时了解自己的贡献有多大,让员工明白自己的贡献可以被看见。华为非常强调及时激励,及时发现员工的工作价值,及时了解员工的工作进度,以及及时激励员工。

24小时原则

什么是24小时原则?就是员工对领导的任何请示,领导都必须在24小时之内作出回复。各级管理干部对下属的邮件必须在24小时之内要回复,下属给上级汇报工作成果,也不能超过24小时,要及时汇报。

24小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高效管理必须要在24小时之内及时汇报工作,及时解决问题。

消灭等待

要实现快节奏的链接、快节奏的配合就要告别等待,不职业化公司会存在这种现象,员工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等待领导的批复、等待同事的配合、等待资源的对接。高效管理法就要消灭等待。

哪怕是员工的方案提交给领导审批,领导没有来得及审批,也不能等待领导审批,要及时跟进审批进度,问清楚领导什么时候给我?还要多久才能给我?人人都要发挥这种精神,一环主动扣一环的工作方法。不能一味的等待,等到最后整个链条都脱节了,就会造成整个组织的成果无法得到保障。

高效管理法中人人都要消灭等待,如果因为你的等待而导致不良后果产生,你就要承担责任。所有工作都以积极主动为核心,快速的链接,快速的配合。

以上就是高效管理法的六大特点,需要不断地训练,提高员工的职业化素养,用这个方法管理员工可以让员工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