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和林格尔

 昵称45109175 2019-11-26

出杀虎口往北,就是和林格尔地界。晋北山地与内蒙古的崇山峻岭紧密相连,蛮汉山、阴山余脉,其间丘陵峡谷绵延不断。是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有“五丘三山二分川”之说,西北就进入了土默川平原。

前几年,曾从呼和浩特、凉城方向来过和林格尔,走的是草原和丘陵,此次从东南而上,山梁沟谷,崎岖曲折,体验到“口里”与“口外”交接的一段古道境况。

重返、告别、初来,以一种神圣的使命,不怕劳苦,不畏艰辛,重新唤醒迁移道路、土地、生态的浓厚血缘情感,在漫漫古道上开辟内心的丰富小径,探寻远去的祖先悲怆的昭示,承受故人痛苦的知觉,挖掘自己快要脱变的微茫、虚妄的灵肉……

【口外古道】

按照先前约定,与和林格尔的同志在大石头湾会面后考察古道。这段最早由秦代皇帝开辟的驰道,出杀虎口后向北延伸数十公里。

秦统一天下后,开辟连接全国的道路,以使政令交通畅达天下。秦始皇第五次北巡时突然暴卒,李斯、赵高急令从河北返入山西右玉(雁门郡),出杀虎口再入内蒙古托克托县(云中郡),再回咸阳。可见那时这一带就有了发达的交通网络。此道一直沿用下来,为古代社会经济、军事、商贸、文化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思古看今,方知底蕴。正如一处摩崖石刻上“攸往咸宜”。想着看着,就到了“佛爷村”。等了一回儿,便会同和林格尔档案局、文管所致公等顺来路返回。

清代的驿道交通,出杀虎口便属蒙古台站。至归化、和林格尔等地共设11个,其中经和林格尔等地到归化(呼和浩特)设四站(台)。我们涉及到的是第一二台,即“20家村” (蒙古语和林格尔),也称鄂林包、和林格尔厅(和林县—土城子村)以及80家子(和林县80家街)。

杀虎口向北有三条路通往和林格尔:一是经内蒙境内二道边村西折、顺山沟上北梁,再折下河沟。沿途有东二铺、茶坊、新店子等村,长30里,简称“和杀路”(和林格尔——杀虎口)。汉代称“定襄道”、隋唐叫“单于道”,明清为贡道、驿道、商道,也叫“旅蒙商道”、“官马御道”。自康熙31年开通,历经300多年而由小变大,由窄变宽,由马驼行人到木铁大车又到如今大小汽车,行龙流水,车轮滚滚,络绎不绝。从维修上说,仅解放后就有四次,成为现在的双向四车道二级公路。杀虎口与和林格尔为最大的驿站。路旁山下有乾隆时石碑立于洞内。

二是出杀虎口过二道边村,东二铺、佛爷站,穿越桥沟,进入新店子。路西残存两块清代石碑、碑文不清。

三是过二道边,佛爷站、黑老窑、茶坊,归入新店子。茶坊河古道西有乾隆时所立石碑,记太原府祁县郜北村董其易等重修道路事迹。

据和林格尔阎馆长,致公等同志介绍,这三条道路都有明显印迹,因废弃反而保存下来。佛爷站有一石崖、断面平整,上雕刻石佛一尊,还有元代八思巴文一行。地名就是因佛而起。老人们说,过去走西口的人到此都要拜佛,有的还供香烛。佛像下有开凿石道,辙印10厘米。说明过去交通境况。

前两条路基本在大峡谷河道中,乱石密布,曲折蜿蜒,有的路段还要盘山越岭。第三条路虽有老爷坝陡坡和后武松村泥淖,但比前两条路总体好走,受季节气候影响小。随着交通发达,前两条路逐渐荒废,而第三条路,也就是我们走的这条,至今车辆不断, 仍为晋蒙交通要道。

古道上的每一步,平整或坎坷的表层下,都隐藏着多民族跌宕曲折的迁移记忆。那些流传和失去的故事,经过多少代口耳相传,如石头沙砾中的金属颗粒,时而闪烁放光,可惜我无能收获和更多分享。

【大石头湾】

返回去,才知道距离杀虎口仅10公里岔口处,向西北是杀——和路到一间房、佛爷村。和林格尔方面的车在前引路进正北山沟,我们紧随其后,进沟就走上沙土路,西面是潺潺流水的茶坊河,东头南北向荒山,时有石嘴突出。这种行走的目的,是通过对陌生环境道路名胜古迹的学习式体验,以实现对所到地区、所走道路、所看景物的内含有更关切的注意,包括地理、人文、历史、生物等诸多知识。

山沟越来越窄,河槽将土路逼向东山畔,野草侵路、荒芜只留淡灰痕迹。走十分钟,至一石崖下。在宽敞处停车,徒步向北。沙滩寸草地已无古道迹象。走100多米,土路上坡成石凿山路,右侧一块平面石壁上有阴刻佛像一尊,需仰视才可辨认,方圆一米大小,半身蹲立,旁有不清晰的文字。不知何时刻画。向前,道路全是山石底面,凹凸不平,有明显车辙印痕,一直延伸往北50多米。我慢行细看,石头古道完全为人工开通,火成岩上留有凿挖印记,二米宽的路面仅可单车通过。

石道北头向下接入河畔草地,东山向里呈现一曲弯,古道显然没有随山弯向东,而是顺河畔直向北去,因年久洪水冲刷,全无道路踪影。据和林格尔同志说,这条古道是杀虎口经和林格尔通往呼和浩特的万里茶路一段。众多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移民商旅,在此处停留喘息,雄关石道真如铁。险道以其惊心动魄的方式,改变着人的感觉认知,将古道的各种特征内在化,再赋予其神秘或希望的具体形态,最后达成一种默契或妥协,通向命运的支支岔岔。

再往北有更险峻的山路,后来便废弃不用,归到如今我们走的这条。

【武松村路碑】

从县城驱车沿和——杀公路向东,20分钟到武松村西头。据致公先生介绍,这里原名乌素图路,蒙古语是“水源之地”。大概是明末清初时,水源丰富,草树茂盛。蒙古土默特部在此驻牧。到乾隆年间,有山西雁北等汉民走西口来开地定居,成村落。蒙古名乌素图路被人们相沿称为“武松图路”,后来直接称“武松”。也许是受《水浒传》影响,以英雄好汉武松冠名,其实与武松毫无瓜葛。

在村中石山下,停车于公路旁,一条东西峡谷地带,依山傍河。在路北石壁上,见一石洞,内竖石碑,因风雨侵蚀,表面残缺。碑首为穹型(上半圆,下长方),碑身为青色火成岩,碑座为页岩。旁边立一块小牌,上写“清代石碑”,是和林文物部门用水泥制造的。

石碑上刻写村民及沿途商号经理人当年修筑碑下左前方120多米渣气泥泞路和一座小桥的集资情况,还有朔州、忻州等地沿途商号的资助数量。此碑造建于清乾隆癸酉年戊午月。《和林格尔县文物志》记载了碑文内容。在序言中,还记述了山西“朔州刘福阳撰文”、“汾州馆”、“清泰馆”、“益隆号”、“大有局”等字号和沿途旅蒙商投资情况。可想而知这条古道的重要性。尽管当时和林格尔县属山西朔平府管辖,如有其它捷径,晋商也不会为口外一条边远小道的修建而出资。

站在路边,快速驶过的大小车辆,将我带回车粼粼、马潇潇,驼队铃声叮咚响的过去。走西口的行人背包挑担,拉骆驼的悠悠挪步,赶木轮车的吱呀行进;或单人独马,或牵儿带女;逃难求生的,贩运谋利的,行文传递的,殊途同道,各奔目标。清廷驻防的绿营兵车马辎重,更是日夜兼程,往返于右卫(梁家油坊)与绥远之间。

我的心灵无法诠释古道所展现的一切,所能接受的,也不一定就是历史给予交待的,很多疑惑促使我不断地行走认知解读。读与走,仍是往后的必修课。

【盛乐古城】

到和林格尔,档案局、博物馆、文管所阎馆长、致公先生等接待我们。安排好食宿,先到盛乐古城遗址。

东西摩天岭、大南山、圣山、鸡山等围回绿洲,平展展一处荒野,秋草金黄、随风摇曳。仿佛当年金殿楼宇余辉泛起。金河、紫河、白渠水、亢力半几河向西流注于黄河,“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敞开宽阔胸怀,于阴山南麓迎接入主的游牧民族。

鲜卑拓跋部来了。公元258年,北方东胡一支的20万大军,由辽东塞外大鲜卑山(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洞一带)出发,经乌兰察布草原南下,到长川(兴和县)迁移定囊(和林格尔土城子)。他的大酋长拓跋力微把郡治“成乐”更名为“盛乐”,又到郊外祭天,远近35个部落首领前来助祭。由此拓跋部形成早期国家模型。为什么选中这方土地呢?向东南过杀虎口通雁门关,进入三晋大地,西南过黄河通长安,北越阴山通大漠之北蒙古,西北经敕勒川到包头、河套。山为屏障,河为天险,草原放牧;崇山峻岭,沟谷幽深,古道崎岖。无论向哪方,均可隐蔽行军,攻守地利。因此历来为胡汉所争之重地。

鲜卑部入居盛乐时,正当三国末期。由于中原政权更迭,无力北顾,北方鲜卑、乌桓、匈奴等纷纷南下,于缘边驻牧,并不时向南侵扰。这种填充式的开发,穿插互动,挟带政治、经济、文化特色,有充分弹性与张力。拓跋部正是于魏晋交替、漠南空虚之际,吞并没鹿回部,入居盛乐,占据长川、定囊、云中、五原,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包头市等地区。从此开始,鲜卑拓跋部步步强大,继而与魏通好,开启民族融合之路。他们学习中原文化,完善改革游牧文化。公元317年,拓跋部始祖之孙思帝弗子郁律继位代王,称平文帝,到昭成帝什翼犍时期中兴,与东晋、前赵、后赵、前秦、后汉、前凉等国以及漠北高车,朔方刘卫辰等势力发生复杂关系,时刻有危亡之险。什翼犍采取置官属,明刑罚,惩贪腐,讲武训练强本固基。67年历八主,为前秦苻坚所灭。又10年,贺兰部与拓跋诸部拥立拓跋珪登代王位,新王迅速复国建元,分置南北二部官署,班爵叙勋,息众课农,回归盛乐,改国号帝号,平息皇室叛乱,北魏诞生立国。然后征四围。继禄官国分三部之时兴农屯田。“督屯于河北,自五原至稒阳塞外,分农稼,大得人心。”后经14位帝王140年的艰辛奋斗后南迁平城。

拓跋珪迁都改称北魏宣武帝后,是盛乐最繁荣时期,人口、建筑成倍增长。然后征燕收晋,占领河北及山东、河南部分。紧接着征召万人修直道,跨越恒山,打通中山至平城及三晋道路交通。

盛乐时代,是古代大漠以南最辉煌的篇章,是和林格尔历史上光辉的一页。此间曾修筑过三座盛乐城,作为北都。南都在平城和灅源川(桑干河)。另外还有陪都行宫等。

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南区有成乐故城遗址;定襄盛乐有祭天、形成早起国家遗址;神元帝之后到穆帝另修盛乐城,历55年,托克托有云中陪都;凉城县西北有参合陂行宫;还有繁峙宫、河南宫等。

盛乐虽未被划入畿内,但仍属其外四方四维的京邑地区,置朔州、云州等地。

为防御北方柔然侵袭,北魏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阴山北麓修筑长城,设置六镇。

盛乐既为鲜卑拓跋部建代国和北魏发祥地,就将祖陵选于此间。140年的14位皇帝、几十位皇后和数百名皇子皇孙及皇室成员,再加上文臣武将,有多少人长眠安葬于盛乐地区;迁都平城后,仍有太祖道武帝等5位皇帝,献明皇后等10多位皇后归葬于金陵。但金陵的确切位置无定论,因为至今留传下来的名称就有三处:“金陵”、“盛乐金陵”、“云中金陵”。

盛乐古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1450米,南北2290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墙体保存基本完好,城垣残高0.5至10米不等。东北西三面居中设有城门,外置瓮城。经数次大小规模的考古发掘,得知遗址分为西城、南城、中城、北城四大部分。其中西城为春秋时期文化遗址,南城地层内含春秋、战国、两汉以及北魏时期的文化遗存,中城含战国、汉、魏晋、唐、辽金元等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北城主要为隋唐时期文化遗存,始建于隋代。

古城外围还有春秋至辽金元各个历史时期的古代墓葬2500余座。

与“走西口”相比,这是另类的迁徒,一种异族的趋吉向富,求生存谋发展的生活,是与大自然和其他族类挑战、竞争、学习、磨合的智慧。远涉山水草原山地丘壑,见多识广、阅世拓识。他们的命运同样让我们感同身受,悲喜交集,或潸然泪下。我顿时觉得自己超越百年,经过千载,梦一般地活了许多世代。

盛乐古城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最大的古代城市遗址,城镇建置历史最早追溯到商周时期,是猃狁、北狄所居的“襄地”,战国时属赵国云中郡,汉为定襄郡成乐县,北魏时为盛乐都,唐代设立单于大都护府,辽代为丰州振武县,元代为振武城。其延续几乎无断环,为国内古城遗址历史最长之一。对研究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玉林卫】

从县城到榆林村,是明代洪武四年置大同都卫后又更名为山西行都指挥司设的一处卫所驻地。山环水绕,绿树掩映,林道旁有土筑城堡旧墩,高约七八米,向里有几处明清古建筑,旧民居青瓦青砖,木砖门饰雕刻图案,有的只残存部分山墙码头,杂草掩蔽院落,与旁边新建民房形成鲜明时比。

路南两旁有雕塑士兵向河道排开,到小广场,是以后重建,以明代样式模拟。牌楼、石碑耸立村口,嫣然古色古道。

卫所为明代军事管理机构,下属民众皆为军籍。当时驻扎6051人 ,骑操马1767匹,卫指挥使4员,同知6员,佥事33员,镇抚2员,领左、右、中、前、后5所,千百户若干。

和所有站台、贸易、城堡一样,这里当年充满活力,是流通、竞争、传递、交通和自我充实的舞台。我们经过的类似站点驿栈,各自以自己的小天地为中心。编织组建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网络和稳固节点。

明英宗正统14年,徏边外诸卫于内陆,撤玉林卫并入右玉右卫,合称右玉林卫。据传说,上边指令下达后,兵士排队直达右卫古镇,将贵重物品、雕刻建筑砖瓦、木饰图件一夜传递完毕,留下“一夜搬走玉林卫”的说法。

紧挨不远的新店子,是过往客商旅居处。和林东黑老窑乡的茶驼古道上,有摩崖石刻、文字。到红山口,岔道一分为三,分别向包头、伊盟和呼和浩特。

这一带的居民,随祖先迁陟而来,他们选定一个个土地还算肥沃的地方落脚,由此产生了许多大小村落,然而当时地广人稀,战乱频发,厚实的山川失去树林,植被毁坏,千百年的演变未曾改变,留给牲畜的牧草日益单薄稀少,山野乱石荒凉。时间掩埋了发生在这里的无数故事。

几分钟心神不定的转换过程,随之便感到一种全新的景象和惊讶的愉悦,隐喻和现实历经岁月的变迁而相互汇合弥补。每一段路径与标记都蕴含不同的历史内容和多维的时空景象,要靠我们敏锐的眼光与灵活的思维去连接与复述。一旦有所启示,就倍感襟怀坦荡、胸臆开阔、思绪奔放,完全脱离了身体的拘束。

【历史见证】

和林格尔博物馆就在古城遗址东北边,闫馆长陪同我们,指定一名优秀讲解员导览。

广场塑五尊雕像,青铜的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两旁石像是始祖拓跋力微、穆皇帝猗卢、平文皇帝郁律,昭成皇帝什翼揵。底座各镌刻碑文。

博物馆主体采用半地下覆土式,属生态环保型建筑。我们登上顶部,观赏盛乐古城全景,然后到地下部分展厅。从第一展厅的历史通展,到第二展厅鲜卑历史文化专题,到第三展厅的墓葬复原陈列,全方位展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有二千万年至一万年左右的齐氏中华马、大唇犀,三趾马、披皮犀、羚羊、赤鹿、驼鸟蛋、野马、野鹿等古动物化石;有新石器时代遗留的石斧、石锛、石镢、石刀、石磨、灰陶、褐陶、红陶盆、罐、瓮等;有春秋战国时代出土的青铜器、重耳剑,林胡、楼烦、东胡、匈奴文物刀、剑、箭簇、斗兽牌、车马具等;有鲜卑金印及银印、金饰件、墓葬壁画、文字等;残碑、拓本碣铭等;有各地出士的金、铜、玉器,唐三彩,黄绿釉鹦鹉形提梁注壶、银壶、铜镜、古钱币;有战国双鸟双候树纹瓦当,北魏童子角抵瓦当(十分珍贵)

汉代玉璧、玛瑙环,辽代墓葬出土的盘口瓶、瓷注壶、塔形陶器等;有镶玉金猪带饰,上面有野猪纹、蛟龙纹和花叶纹,镶嵌宝石和绿松石,是鲜卑代国到早期王朝遗物,为国家一级文物;有“猗卢之碑”残石;有小板申汉墓壁画,以古代绘画杰出的民族特色反映了东汉时期北方草原游牧生活,是我国美术史上的光彩一页;有盛乐时代农耕、狩猎的各种农具、武器;有复原的鲜卑故居大兴安岭嘎仙洞和墓室,壁画彩绘遍布墙壁顶部、五光十色、精美耀眼,是鲜卑与其它少数民族生活生产娱乐的艺术展示,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周边有石栈湾(县城东半里外)、黑老窑茶坊河中段的山西太原府祁县旅蒙商董其易修路摩崖石刻;新店子镇 佛缘摩崖,一是在佛爷沟村北山崖上,一是在瓦灰沟东北山崖。南界有北齐长城、隋长城、明长城;境内有人民生活、商旅交通等草原丝路,茶驼古道、贡道、驿道、行军道等;长城下、古道旁,有座座烽燧、墩台、城障、塞堡、关口、栈道错综参差,遥相对望;更阔远处有两汉定襄郡辖下的成乐,武成、武进等十二座县城,拓跋鲜卑创建代国与北魏三座盛乐城,隋朝为突厥启民可汗修筑的大利城,唐单于大都护府与振武军镇,明朝玉林卫、云川卫,清代80家子、新店子、和林格尔三驿站;还有未曾识别的王墓梁、小王坟、七星堆、塔梁召、魁星楼等古迹遗址。

浏览观赏,我仿佛看到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土方、鬼方、猃狁、匈奴、突厥、鲜卑、乌桓、敕勒、女真、契丹、蒙古、满洲、汉族多民族人民的走马般的生产生活场景,他们同时为贵族上层的豪华奢侈服务。采集、农耕、狩猎、游牧演绎历史故事,地穴、土窑洞、板申房、土院落、蒙古包、庙宇、兵营、驿站、城堡、卫所等承载世道沧桑。

这些人创造的事物,人与自然冲突和合的一切印记,就是文化。各民族历史不同,生活生产有别,文化的样式也是多彩多姿、异趣杂陈。

从博物馆出来,到盛乐百亭园、大南山书法艺术园、盛乐芍药之乡,南天门森林公园等处游览,特别是中华钱币公园和“百家姓公园”为国内最大的专题公园。饱览了盛乐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景观。致公先生一路陪同介绍,他汉蒙文兼通,正从事有关学术研究活动,成果丰硕。

关联阅读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右玉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左云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离石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忻州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太原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太谷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阿拉善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李家山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晋中榆次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平遥古城

行走丨漫漫西口路:阳曲定襄

行走丨我们最终都会输给时间

终稿丨不总结2018,不许愿2019

行者丨我只是喜欢美和努力

行走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行走丨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笔会丨我乘慢船去塘栖

虚构丨追忆初恋似流水

行走丨煮一壶麦香下酒

行走丨滇东旅途随笔

行走丨这些个梅雨天

行走丨楠溪江十章

行走丨方山小景

行走丨背影

旅途上的故事,请告诉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