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南北威尼斯:亦真亦幻难取舍,有声有色难忘怀

 昵称45109175 2019-11-26

素有“北威尼斯”之称的荷兰阿姆斯特丹与意大利的威尼斯,因同是“水城”而齐名,又因城市内涵的差异而演绎出截然不同的城市风光。当我们在相隔不久的时间里分别融入这两个同名而不同姓的城市时,真情实感也是大相径庭的。

亦真亦幻难取舍:阿姆斯特丹的夜与晨

一个东方人到西方世界里“漂”游,除了想去“淘宝”,也免不了要经受“淘沙”的考验。

戊子年隆冬,我们在欧洲的走马观花,虽然目的是看历史建筑,悟规划理念,但对西方文化中的“怪异”和“另类”也有过耳闻目睹。比如,在水城——阿姆斯特丹,我们就不仅欣赏到了荷兰特色的风车、木鞋和奶酪,而且也目睹了它特有的“花街”和“软毒”。

回国后,在我伏案撰写回味文章时,曾对这种良莠并存、黑白分明的城市形象和那种氛围别样,感觉异样的城市观感是取是舍,左右为难。应该说,去伪存真是必要的,而批判摒弃更是必须的。正在犹豫中,偶尔听到电视里播出“亦真亦幻难取舍”的歌词,顿觉恍然大悟,阿姆斯特丹的文化现象不正是“亦真亦幻”吗?更何况它这种黑与白、明与暗极易识别。既已记录在案,就权当是此行的“花絮”,又何必非要舍去呢?

其实,我们在阿姆斯特丹只呆了一个夜晚和一个清晨,但在有限的时空里却感触到了这里特别的“昏暗”与“靓丽”,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看得见,摸不着”的印象。

在阿姆斯特丹“看得见”的,正是它靓丽的景观:环形的运河、古老的风车、精致的木鞋、香甜的奶酪,还有诱人的郁金香、神秘的梵高,以及小门小窗小尖顶的特色建筑。虽然受时空影响没能尽收眼底,但作为有心的参观者还是粗略地品味了一番。而在阿姆斯特丹“摸不着”的,也正是它昏暗的影子:著名的红灯区、独有的“coffee show”、合法的同性恋,虽然这些并没有遮遮掩掩,但作为匆匆过客也很难一目了然。

那天夜里,我们抵达阿姆斯特丹就下榻在近郊一处倚水临河的宾馆里,这时周边已漆黑一片,不过,在暗淡的灯光下仍能模糊地看到河光波影,特别是进入房间后推开倚水的窗扉,便真切地感到了水城的韵味,宾馆建筑如悬空的物件,挂在河中,客房空间则似船仓般浮在水上,窗外传来的水蛙鸣叫声和远处繁星点点的光亮,确实让我们领略到了异域人水和谐的意境。尽管大家已经疲劳,但慕名而来的兴致和对人间“伊甸园”的好奇心,驱使我们来到了城区非要看个究竟。

当我们步行快要走进所谓的红灯区时,华灯初上,在不宽的街道里不时可以看到招牌分别为“coffee tea” 和“coffee show”的咖啡店。陪同告诉我们,“coffee show”是带有吸毒性质的场所,在这里可以吸食大麻等“软毒”,并不违法。正当我们感到不可思议时,看到了更怪异的一幕:在店铺门前,道路两侧堆满了打过包的垃圾,与两侧颇有特色的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真有些大煞风景。我猜想,这些垃圾袋,或许是正等着来人集中收集;或许是对这座城市牛鬼蛇神将要出笼的一种隐喻?果不其然,没走几步,街道两侧的巷弄里就弥漫出一种诡异的气氛:霓虹闪烁,暗香浮动。陪同提示我们,这里就是有名的“橱窗女郎”一条街了。只见沿运河两侧矗立的建筑铺面是一个连着一个的展示橱窗,落地的大玻璃里着装火辣的女郎,或坐或立,或来回走动,正等着愿意上钩的鱼儿。这样的景致很容易让你联想到动物园笼子里寂寞而烦躁的困兽。偶尔也能见到一个拉幕谢客的橱窗,据说那里正在“创造人类”。巧合的是,此时运河里的野鸭也开始了游弋惊鸣。说实话,作为参观者,我们并没有大惊小怪的唏嘘,更没有迷失在浮躁的诱惑中。尽管我们的道德容忍是有底线的,但异域中人们的“宽容坦荡”和东西方文化的认同差异,我们难以厚非,却觉得无可奈何!索性由它去吧,不稀奇,更不稀罕!

第二天清晨,拂晓时分,我们便来到宾馆前那一片沉寂在朦胧中的运河边,河中各式帆船都还静静地躺着,悄然无声,只有白色的桅杆和船体的倒影在微漾中晃动,几只水鸟在河中游动发出的声响惊醒了运河的睡梦。我顾不得把行李放置车上,便随手扔在湖边,捧起早已准备好的相机,开始贪婪地摄个不停。我知道,这就是我们来自东方的水乡人对西方水城的一种亲近的表达方式,同时,我也领悟到了水城蕴藏着的自然含义。

踏着晨曦的韵律,我们驱车前往风车村,那里有我儿子从小就向往和渴求的大风车。沿途经过的桥梁和运河间接地告诉我,阿姆斯特丹河网交错,河道纵横,状如蛛网,它的城市规划正是以马蹄形运河网为基础,由一千多座桥连接,逐渐向外扩张的。在运河两边,停泊着的上万个风格各异的水上“船屋”,正是阿姆斯特丹的又一个水城特点和看点。

没想到风车、木鞋和奶酪是三位一体的,车停在一处充满了田园风光的郊野,一下车我们就领略到了这里温和而阴雨绵绵的气候。此刻,远处几座硕大的风车挺拔而立,随意散落着的彩色小屋,或红或黑的房顶,或灰或绿的房体,门窗与房檐一律勾勒着整齐而雪白的线条,映衬在绿色的世界里,大风车与小彩屋搭配成趣,颇有童话般的情调。这便是风车村,这里有着轴式、裙式、塔式和落地式等各式各样的风车,但大部分已失去了原有的生产功效,而成为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经过一番近距离地欣赏,一阵多角度地留影,我们在不经意中先后走进了木鞋屋和奶酪屋。木鞋屋就似手工作坊,从摆放着的几台设备看,木鞋的制作应该是半机械、半手工操作的工艺。据介绍,木鞋之所以成为荷兰的特产,与它的日照期短,地势低洼有关。不过现在的木鞋更多地已成为荷兰的特色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奶酪屋也是一个“前场后店”式的作坊,由于体态原因,本人对甜品不感兴趣,因而也就只是溜达了一圈,没怎么在意,算是到此一游过了。平心而论,木鞋和奶酪的制作并不像我想象中的参观景点,人工和功利的气息过于浓厚,令人索然无味,再加上这两种产品的体积和重量,对我们这些万里之外的客人实在是不堪重负,只好又走进一间较大的、专供游人购物的彩色屋里,为儿子选购了一个拼装式的大风车模型,也为做摆饰或赠亲友选购了一批微缩的木鞋和小巧的奶酪。

离开这座城市时,阴雨未住,仿佛情意未了,有些依依不舍。虽然这不是我梦里的水乡,但毕竟还有梵高博物馆等无暇涉足的名胜,更何况这座水城特殊的社会包容性和历史厚重感也令我似是而非,一知半解,还没来得及读懂。不过,一种释怀的感觉使我未能满足的心渐渐放松下来。

这就是我难以取舍的阿姆斯特丹的夜与晨。

有声有色难忘怀:威尼斯的水与城

对威尼斯水城的探访是在寻踪和想象中进行的。因为,关于威尼斯的故事从小到大,在我脑海里已有深厚的积淀:中学时代,从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中,通过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斗争,开始知晓了16世纪就已经繁华的威尼斯商城;青年时期,从理查德·克莱得曼弹奏的《威尼斯之旅》中,穿过时空的海洋,仿佛听到了威尼斯悠扬、起伏、流畅而欢快的浪花声;人近中年,从盛行的韩剧《威尼斯恋人》中,透过女主人公车恩在发生在威尼斯的爱情,让我的思绪伴着剧情的跌宕,缠绵在威尼斯的水与城里,久久激荡……正因为如此,即使无须造访,我对威尼斯水与城的印象也是有声有色的。

的确,隆冬时节,当我们来到亚德里亚海码头眺望威尼斯,扑朔迷离的水城影影绰绰,只有轮船离岸后沿着威尼斯大运河乘风破浪的涛声清晰可闻。船行中,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运河两岸聚集的拜占庭、哥特和巴洛克式的建筑,高低搭配,明暗相间、错落有致,这些建筑的基地则清一色地被水淹没,就象水中漂浮着的欧洲建筑艺术长廊;与此同时,我也越来越真切地闻到了威尼斯非同反响的水城“气息”:这座形似海豚,面积仅7.8平方公里的城市,被177条蛛网般密布的运河分割成118个小岛,又由350多座各式桥梁跨水相连。据说,威尼斯最初是由一群逃荒的人在一座小岛上建成,历经七百多年的发展,至今仍保持着水上商业和文化之都的地位。

登陆威尼斯城,尽管脚已踏在石板路上,却离不开无处不在的“水”,以及与水相连的桥、艇和运河。我们刚刚乘船领教了呈S形贯穿整个城市的大运河,在这里,又亲眼目睹了蜿蜒的水巷和流动的清波。小运河替代了街道,小游艇则代替了公交。为了融入这由水而兴的城池,我只身大着胆子,试着与停靠在圣马可广场附近码头的游艇老板“砍价”,想要亲身体验一下“贡多拉”——威尼斯特有的两头翘、月牙形、黑色平底的游艇,充分享受穿梭在威尼斯水巷的感觉。遗憾的是,经济危机的困扰不仅没有冷落这里的旅游,反而刺激了旅游价格的爆涨。我无奈地转身求助同伴,却只看到远处攒动的人头和近处成群的游人,只好作罢。

毕竟威尼斯水城对我的诱惑太大,作为一种补救方式,我索性徒步循着河道,穿街、走巷、过桥,一边看景致,一边摄景观,无论是连接总督府和监狱的那座封闭式巴洛克风格的叹息桥,还是爬满青苔,散发着潮气的古老墙根,都被我一一收入镜头,存在心里。我足足转悠了一个多小时,着实累了,才坐在一处连接着商业区与圣马可广场的无名桥下歇口气。可看着一对青年男女在桥头的亲昵劲和悠闲样,我又触景生情起来。据说,叹息桥已由昔日的永别通道变成为今朝的“定情桥”;而威尼斯也因陆地的不断下沉和潮汐的周期侵蚀,已危及到它的生存,或许有一天水城终究会回归大海?

看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作为一个读城者,寻“水”踪还得觅“城”池,更何况威尼斯水城的一切都与“圣马可”有关。我便抖擞精神来到了圣马可广场,真如拿破仑所说,这是“欧洲最美丽的客厅”,广场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头带翅膀的狮子,它是威尼斯城市的象征,独一无二;而广场四围则被圣马可教堂、钟楼、市政厅、博物馆和总督府环绕,广场中央的一群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鸽子着实为这里增添了动感和变幻的特色。

伫立广场,我感到了由衷地亲切。闻名遐迩的圣马可教堂,这融合了东西方建筑特色的标本就在眼前。很难想象这座建筑是建在几百万根木桩上的,它那源自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菲亚教堂式的圆顶,拜占庭风格的装饰和希腊十字形结构的设计,更是犹如阿拉丁神话的建筑,无与伦比。即使刚刚流连过欧洲众多著名的教堂,我的兴趣与观感也丝毫未淡化。

随着如梭的游客进出这座供奉着威尼斯守护者圣马可的教堂,那镶嵌着金碧辉煌的名画和价值连城的黄金祭坛,更给我留下了神圣而奢华的印象。

意犹未尽,于是我抓紧时间,快步浏览了威尼斯城里纵横交错的商业街。没想到的是,世界顶级品牌服饰和奢侈品在这里竟然琳琅满目,异彩纷呈;虽然不如大都市的形象店气派,却足以让有实力的消费者驻足。在我的眼里,这正是威尼斯作为商业之都在延续昔日的辉煌。

记忆中,那天抵达威尼斯时还是阴云笼罩,而快要离开时,夕阳却不知何时变得特别耀眼。凭着职业习惯,在阳光下,我再一次从建筑到水岸,从人流到景观,把握着瞬间尽力地留下了这座水城的特色。

傍晚时分,我们还来不及细细通读这座水城,便匆匆登上了返程的游船。虽然,威尼斯的夜景也不一般,我却仍陶醉在威尼斯盛大的广场、静静的水巷和别致的小桥等诸多有声有色的情景中。

望着渐渐远去的威尼斯水城,我职业的眼光总也聚焦在所有房屋的地基上。我在想,其实威尼斯就是在一片海水里由木桩撑起的一座城市,水与城无疑是威尼斯永恒的主题,它的一切因水而生,难道这一切也将因水……?随着时空的变化,谁知道呢?我不敢想象。这仅仅是一种遐想,一种推断!

真难以忘怀,威尼斯的水与城!

关联阅读

行走丨威尼斯树桩

行走丨“五彩”斑斓的巴黎

行走丨三清山:观岩觅“仙”之旅

行走丨宜昌:三峡有人家 清江皆画廊

行走丨龙门石窟:看“热闹”、悟“门道”

吟诗唱曲丨 楠溪江畔演绎了一场清雅重阳诗会

重阳诗会丨那天,我走在一个古老的山村

重阳诗会丨在楠溪江里再长大一回

行走丨贝加尔湖的涟漪在西湖荡漾

行走丨一位俄罗斯姑娘的中国心

行走丨我们最终都会输给时间

重阳诗会丨晨光里的楠溪江

行走丨觅:写在湘西边城

行走丨一个人游荡在凤凰

行走丨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笔会丨我乘慢船去塘栖

虚构丨追忆初恋似流水

行走丨煮一壶麦香下酒

行走丨滇东旅途随笔

重阳诗会丨秋歌行板

重阳诗会丨崖下库

行走丨方山小景

行走丨背影

旅途上的故事,请告诉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