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小编!我上周末去看了“传承之道”展览,展标上的刻本类型好多。该怎么区分啊? 想必有些观众朋友 与上面那位小可爱一样 对展标上的各种刻本分不太清 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 不要慌 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解答一下 本展览中出现 各种刻本到底有什么区别 监本 历代国子监刻印的书籍,统称为监本。国子监是官方刻书的主要部门。北宋淳化时,政府在国子监设置书库监官,掌管经史。明朝先后设立南京国子监和北京国子监,所刻书分别称作南监本、北监本。 特点:多校勘严谨、印刷考究 《史记》 汉 司马迁撰 一三〇卷 明万历二十四年(一五九六) 南京国子监本 经厂本 又称司礼监本,特指明朝司礼监所辖经厂印刷的书籍。经厂本出现于明永乐时,至万历年间结束,前后约有二百年多的历史。 特点:开本较大,用纸精良,字大行疏,然粗于校勘。 《资治通鉴纲目》 宋朱熹撰 五九卷 明成化九年(一四七三) 内府刻本(有手抄配本) 藩本 明代藩王在自己的封地内刻印的书籍。藩府刻本兴起,根植于两方面的助力,一方面藩王们获得中央较丰厚的赏赐,有雄厚的财力用于印刷书籍,另一方面,自洪武起,中央加强思想控制,不时赏赐藩王们经史子集类书籍,以期他们能够修身养性,藩王中倾心学术者便以此为契机,刊刻书籍。 特点:精于校勘、用纸精良 《史记》 汉司马迁撰 一三〇卷 明嘉靖二十九年(一五五〇) 秦藩本 汲本 明末江苏常熟人毛氏所刻之书称汲本,亦称毛刻本。版心多印“汲古阁”字样,亦有刻“绿君亭”者。毛氏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凡《十七史》、《十三经》、唐宋人诗词集等皆风行天下。为历代私家刻书中影响最大的一种刻本。 《北史》 唐李延寿撰 一〇〇卷 明崇祯十二年(一六三九) 琴川毛氏汲古阁刻本 殿本 清代武英殿所刻的书,称之为殿本。清康熙四十三年,武英殿开始刊印《佩文韵府》,从此取代国子监,成为清朝中央官方刻书的主要部门。 特点:纸张精良,开本较大,用墨考究。 钦定二十四史《史记》 清乾隆四年(一七三九) 武英殿本 局本 局本是清朝各省官方书局刊刻的书。清同治、光绪年间,曾国藩创立江南官书局,刊刻古籍。以此为发端,各省陆续出现官书局,较为著名的有苏州书局、浙江书局、福州书局、崇文书局、广雅书局等。 特点:刻板精良、校勘严谨 《宋史纪事本末》 明陈邦瞻增订 冯琦原编 张溥论正 一〇九卷 清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 江西书局本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 对展览中刻本分类都有所了解了呢? 快来看展吧! #展览延展# 细心的你是不是也发现了我们的展览延期了,至于延到什么时候呢?暂时还未确定,不过可以确定会展到元旦后啦,喜欢展览的小伙伴们,不要再错过机会了哦~ 编辑/统筹|教育推广部 赖聪琳 内容来源|展览“传承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