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邮日报

 晓风残月zrm 2019-11-26
□  翟荣明

  扬州大明寺,因始建于南朝宋大明年间(457—464)而得名。隋仁寿元年(601)因供养佛骨而建栖灵塔,唐鉴真法师曾任大明寺住持,至唐会昌三年(843),栖灵塔遭大火焚毁。现存栖灵塔乃上世纪九十年代建成,栖灵塔的东峰是观音山,现存观音山为清末以后陆续建成。观音山供奉着四大名山的菩萨:正殿为普陀之观音,余则为五台之文殊、峨眉之普贤、九华之地藏。《金陵岁时记》载:“善男信女于此三月(笔者注:观音二月十九诞辰、六月十九成道和九月十九出家,共三月)茹素,曰观音斋。”近些年来,观音山香火日盛。每年六月十九,海内外前来观音山敬香膜拜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给当日观音山及山下周边的交通、治安秩序带来一定的压力,也成为扬州的一道别样风景。

  观音山乃隋炀帝的迷楼旧址。《大业拾遗记》载:“大业十二年(616),炀帝将幸江都……色荒愈炽,因此乃建'迷楼’。择下俚稚女居之,使衣轻罗单裳,倚槛望之,势若飞举。又爇名香于四隅,烟气霏霏,常若朝雾未散。谓为神仙境不我多也。楼上张四宝帐,帐各异名:一名'散春愁’,二名'醉忘归’,三名'夜酣香’,四名'延秋月’…… 唐帝提兵号令入京,见迷楼,太宗曰:'此皆民膏血所为也!’乃命焚之。经月火不灭。”可见隋炀帝晚年之荒淫绝与肉林酒池的商纣王有得一拼,后迷楼毁于战火。《乾隆江都县志》卷十六《古迹》载:“迷楼在城西北七里,隋炀帝建。摘星楼在城西北,《名胜志》云:宝祐(1253—1258)城楼即故摘星楼也,江淮南北一览可尽……摘星台在摘星楼后……摘星亭在摘星楼后。”可见摘星楼时又初具规模。

  宋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苏辙因坐苏轼“乌台诗案”,由签书南京(今商丘)通判黜为监筠州酒税,次年三月苏辙赴淮南,与秦观会于高邮,逗留两日。秦观因寒食需上塚,只送苏辙至邵伯埭。苏辙留广陵甚久,并分别以“九曲池”“平山堂”“蜀井”“摘星亭”“光化塔”为题而作《扬州五咏》。此时,苏轼被贬黄州,苏辙也遭贬黜,心境可想而知。而尚未出仕的秦观不仅陪苏辙两日,且对苏辙的《扬州五咏》一一次韵作诗。

  秦观《次韵子由题平山堂》云:

  栋宇高开古寺间,尽妆佳处入雕栏。

  山浮海上青螺远,天转江南碧玉宽。

  雨槛幽花滋浅泪,风卮清酒涨微澜。

  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

  清雍正年间,扬州知府高士钥邀请金坛籍书法家蒋衡书写秦观的“淮东第一观”, 勒石立于大明寺前。

  《次韵子由题蜀井》云:

  蜀冈精气滀多年,故有清泉发石田。

  乍饮肺肝俱澡雪,久窥杖屦亦轻便。

  炊成香稻流珠滑,煮出新茶泼乳鲜。

  坐使二公乡思动,放杯西望欲挥鞭。

  苏辙诗《蜀井》,题后自注“在大明寺”,盖指大明寺之至今犹存的“天下第五泉”。欧阳修《大明寺泉水记》中称:“此井为水之美者也。”秦观因苏辙和陪同苏辙游玩的时任扬州太守鲜于侁本蜀人,故有“二公乡思动、西望欲挥鞭”之语。据《江都县志》载“蜀井在府城东北蜀冈禅智寺侧,其泉脉通蜀,味甘洌。”扬州人所称蜀井则为竹西八景之一的“蜀井第一泉”。

  秦观《次韵子由题摘星亭迷楼旧址》云:

  昆仑左右两招提,中起孤高雉堞西。

  不见烧香成宿雾,虚传裁锦作障泥。

  萤流花苑飞星乱,芜满春城绿发齐。

  长忆凭栏风雨后,断虹明处海天低。

  对隋炀帝的骄奢淫逸进行了批判,王朝兴衰更替之感跃然纸上。

  秦观《望海潮?星分牛斗》词下阙云: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拼千钟。

  庆历八年(1048),扬州太守欧阳修在大明寺西侧的蜀岗中峰修建“平山堂”, 并在堂前亲手种下杨柳树和琼花。秦词描绘了隋炀帝时扬州“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爵马鱼龙”的繁华,同时抒发了对“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文章太守欧阳文忠之景仰。

  秦观三十七岁中举前大抵在家乡高邮半耕半读,也多次赴扬州、湖越等地游历。其在《与李乐天简》中说自己在家杜门却扫,以文史自娱的同时,“时复扁舟,循邗沟而南,以适广陵。泛九曲池访,隋氏陈迹;入大明寺,饮蜀井;上平山堂,折欧阳文忠所种栁,而诵其所赋诗,为之喟然以叹。遂登摘星寺。寺,迷楼故址也。其地最髙,金陵、海门诸山历历皆在履下。”秦观在其作品中流露出对家乡的眷念是不言而喻的。其创制的词牌《梦扬州》,词末云:“望翠楼,帘卷金钩。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