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个进士到底有多难?明清两朝到底有多少人考取进士了呢?

 海曲上人 2019-11-27

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至清末被废除,前后时间跨度长达一千三百多年,对中国及古代汉文字圈的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将知识分子与政府官吏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并由这些科举出生的知识分子,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集团,从而治理着中国各朝各代的天下百姓。

如今,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对于科举的记忆已经非常模糊了,基本上很少有人能够知道一名普通人参加科举的整个具体流程了。在中国古代,对于科举制度的整个具体流程,每个士子都是耳熟能详的;而到了现代,因为时代的差异性,使得绝大多数现代人都淡忘了古代科举制度的整个具体流程。

那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整个具体流程是怎么样的呢?在隋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基本上实行了从无到最终完备。明清时期,两朝科举制度一脉相承,基本上代表了中国科举最完备的一套流程。让我们以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蓝本,来试着以一名普通人身份,参与完一整套的科举流程吧

考个进士到底有多难?明清两朝到底有多少人考取进士了呢?

当一个人从出生后,有条件能够上得起学的人,就是从《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启蒙类读物开始学起的,然后就是穷尽多年去研读四书五经了,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五经本身一共不到三十万字,四书合起来五万四千字左右,五书合起来二十一万字左右。但因为四书五经非常的难懂,所以在历史上就有了大量的名士去注解四书五经。到明清时期官方就下令:四书的注解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权威;《诗经》以宋代的朱赢的《诗集传》为主;《尚书》以宋代蔡沉《书集传》及古注解为主;《礼记》以古注解为主;《易经》以程颐的《易传》、朱熹《周易本义》为主;《春秋》以《左传》、《公羊传》、《谷染传》、胡安国的《春秋传》、张洽的《春秋集经》为主。

读过四书五经人的知道,四书还是比较容易的读,参考注解还是很容易读懂的。但是五经就不一样了,那还真不是什么人都能一个字一个字读完的,更别说有多懂、多理解了。

一、县试

学完四书五经,有一定悟性,感觉自己学的差不多了,就看可以去参加了。县试由当地的知县主持,是科举制度最低一级的考试,所以也是最简单的。考试内容也就是科举考试的一贯内容四书文、五经文、诗、赋、策、论等。

在县试这一关,因为知县主持的缘故,级别低,要求自然也就很基础,而且每年的二月份都会举行一次。基本上考试只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会写四书文、五经文、诗、赋、策、论等科考内容,考试中无错字等常识基础性错误就都能通过了。

二、府试

县试通过了才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一般在每年的四月份,由每个府的知府主持。府试的内容基本上也是科举考试的一贯内容四书文、五经文、诗、赋、策、论等。

但到了府试这一阶段,主持考试的知府属于正四品的官衔,级别就比之前的知府级别高多了。所以就需要应试者有些水平了,通过了府试,才有资格参加下一级别的院试。

三、院试

等到通过了府试,考生一般就要到省城参加府试了,院试的级别那可就更高了。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由皇帝钦派翰林充任,每省一人,三年一任,身份等同钦差大臣,与当地省份的巡抚级别相同。

院试一般是三年举行两次,考试内容基本上也是科举考试的一贯内容四书文、五经文、诗、赋、策、论等。等到了院试的一级级别,对考生的文章策论水平就要求非常高了。

一旦通过了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就被称作秀才,算是有了“功名”,也算是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中成绩最好的称为“禀生”,还能每月定期到当地县衙领取粮食和金钱补助。

县试、府试两级考试对于录取名额是没有要求,知县、知府看着本县、本府的考生水平录取就行了,没有名额限制。等到了院试这一级别,就有开始有名额限制了,特别是“禀生”有着严格人数限制。由于秀才(生员)包括禀生、附生、赠广生等类别,所以一般读书只要刻苦努力一般还是能考个秀才的。

考个进士到底有多难?明清两朝到底有多少人考取进士了呢?

四、乡试

通过了自己本省的学政主持的院试,获得了秀才之名,就可以参加下一级别的乡试,与秀才同一级别的监生、贡生、官生等,都可以参加本省的乡试。而乡试的级别又比院试高多了。

乡试的主副考官都由皇帝亲自任命中央政府里二品以上的京官充任,负责到各省的省城主持考试。乡试每三年才考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本省所有的秀才、监生、贡生、官生都可以参加。

乡试一般都在子、午、卯、酉年的八月初九开考,连考九天六晚。分为三场进行,八月初九至八月十一为第一场,主考四书五经文(也称经义文、八股文)考生需要在三天两晚内完成《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一共七篇经义文。

八月十二至八月十五为第二场,主考论、诏、诰、表、判,考生需要完成论一道、诏诰表一道、判五道,一共七篇文章。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为第三场,主考策问,考生需要在三天两夜里完成五道策问文章。

为了更好的理解乡试考试的内容,通过查找资料,在清朝钱泰吉撰写的《太常公年谱》找到了明朝礼部给事中钱薇在嘉靖四年(1525年)参加浙江省乡试时的考场真题,如下图所示:

考个进士到底有多难?明清两朝到底有多少人考取进士了呢?

看完这份嘉靖四年(1525年)浙江省乡试时的考场真题,会感觉题目字都挺少的,但要答完这三场考试,完成一十九篇文章,却需要花费考生九天六夜的时间。在那个简陋的考棚隔间里,考生们奋笔疾书,只为一朝中举。

而在乡试的录取人数上,是有着严格的限制的,通过查找资料,在王德昭所著的清代科举制度研究,找到了一张清代各时期各省的乡试录取人数名单,如下图所示:

考个进士到底有多难?明清两朝到底有多少人考取进士了呢?

通过这张清代各时期各省的乡试录取人数图表可以看出,清朝前期与后期,举人的录取人数基本上是:一般大的省份录取人数在一百多名,中等的省份在七八十名左右,小的省份只有四五名以下。

要知道,清朝道光以后,中国的人口总数已经突破四亿,而举人的录取数额基本上只有微调。要想在本省几千万人口中考一个举人,其难度远远非现代人可以想象的。

真是因为举人的考取难度之大,所以,一旦考取举人之后,那么此考生的命运就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了,看看《范进中举》就知道中举对一个考生意味着什么。

根据明清科举的一般惯例,一旦士子考中了举人,就不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了,明代著名的大清官海瑞即是举人出身。考取举人之后,就等于成为了官宦人士,生活水平也能够迅速提高到官宦人士的水平。

五、会试

考中举人之后,就可以参加会试了。会试的级别又比乡试高多了,首先就是会试的地点是在京师,清朝时期,各省的举人都要在中举的次年到都城北京参加会试。会试的主考官、副考官均为两名,统称为“总裁”,均有皇帝亲自任命。

当然,主考官、副考官均为大学士、各部长官等一品大员,并且在朝中、文坛上享有极高声誉,深得皇帝信任之人。

会试的考试内容与乡试一致,也分为三场,时间也为九天六夜。会试的难度也是在录取人数极为稀少。因为明清时期,会试录取之人 全部都是要在殿试后授予官职的,一般都在正七品及正七品以上。所以,每次的会试录取具体人数一般由吏部人员讨论得出。

在清朝长达二百八十六年的历史上,会试录取最多一次是在顺治年间,录取了四百多人,最少的一次是在乾隆年间,录取人数不足百人。会试的录取难度之大,不仅在于每次的录取人数都极为稀少,而且还在于其报考流程上。

只有考取举人后才可以参加会试,但无论是那一年考取的举人,都有资格参与下一届会试考试。这就属于举人累进制考试,所有没有考取贡士的举人和刚刚考取举人一同参加考试,在清朝的会试中,参与会试的举人多数时候多达万人,仅仅只为争夺那少的可怜的平均两百多个名额。

不过,等考生在会试中一举中第后,称为“贡士”,那就等于成为了一名至少正七品及其以上的官员啦!光明的仕途正向他敞开着权力的大门,接下来的殿试只是形式上走个程序,排个名次而已。

考个进士到底有多难?明清两朝到底有多少人考取进士了呢?

六、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级了,级别也是最高的。殿试一般在会试发榜后的三月举行,由皇帝在皇宫中的太和殿亲自主持,亲自出题,考试时间一般为三小时。

虽说也需要考试,但到了殿试这一级别,从宋仁宗事情开始,殿试就不再刷人下来了,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全部录取为进士。只不过在殿试后,会对这些进士排个名次,分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其中,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三人,这三人就是世人所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三甲也为若个人。状元一般会按例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一般会按例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二甲进士排名靠前的一般会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经过一定年限学习后,再到各部任职。其他二三甲进士一般会被授予正七品小京官或者各地的知县(正七品)。

其中,一甲进士出身的状元、榜眼、探花在京城升官极快,其次就是翰林院庶吉士出生的二甲进士,在京城的升官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走完了形式,通过了殿试后,各位进士就都是天子门生了,各位进士的科举考试之路也就走完了,而且不存在不满排名重考这一回事。都已经是进士,最低也能够被授予一个正七品的地方知县(相当于现在县委书记县长、区委书记区长),那个进士会想这重考呢。

总的来说,科举考试的整个流程中,县试、府试、院试三者被统称为童生试,属于科举考试中最基础的考试了,通过了这三者后才被称为秀才。因为是基础科举考试的缘故,难度不是非常大。

等到参与乡试时,难度就极速上升了;等到参加会试后,难度达到了顶点;一旦通过了会试,考生的整个人就轻松了。经过殿试后,等着吏部安排做官就是了,最低也是一个正七品的地方知县(相当于现在县委书记县长、区委书记区长)。

按照科举考试的最快速度计算,理想状态下一位考生在两年时间里,就可以一路从县试到殿试,当然必须保证这位考生这六次考试都是一次过,且在期间不出任何差错。

考个进士到底有多难?明清两朝到底有多少人考取进士了呢?

所以如今的人们可以看到,很多著名的政治家、诗人、文学家都是二十多岁就考中了进士,如清代名臣、苏州三杰之一的潘世恩,年仅二十四岁就考中了状元。曾国藩二十七岁中进士,李鸿章二十四岁中进士等等。

当然,也有很多考生一辈子都考不取举人进士,清代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早年就靠取了秀才,而参加会试十几次都失败了,一直考到七十多岁还是个秀才。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明清两朝到底有多少人考取了进士呢?明清两朝各省的进士考取情况怎么样呢?

通过查找资料,根据不完全统计,大致得出了明朝大致有两万五千人左右考中了进士,明朝各省的进士考取情况如下图所示:

考个进士到底有多难?明清两朝到底有多少人考取进士了呢?

当然,根据不完全统计,大致得出了清朝大致有两万六千人左右考中了进士,清朝各省的进士考取情况如下图所示:

考个进士到底有多难?明清两朝到底有多少人考取进士了呢?

结束语:从明清两朝的进士考取情况来看,想考个进士难度之大,远远超乎现代人的想象,毕竟考取进士后起码能够被授予一个正七品的地方知县,相当于现在县委书记县长、区委书记区长,想想都振奋啊!

参考资料:〖 《明史·科举志》 、 《明代科举制度考论》 、 《清代科举制度考辩》 、 《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