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榫卯和鲁班锁是不是同一种结构?

 329525 2019-11-28

榫卯:《集韻》对“榫”有记载,“剡木入窍也”,俗谓之“榫头”,亦作“笋头”。榫卯,是实木家具中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处理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种形式同时也常见于其他木、竹、石制的器物中。王世襄曾著作称,“切削榫头之水平构件称为横杆,而切削榫孔之垂直构件则称为立柱”。

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灵魂就是榫卯结构。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类轻工制造史上堪称奇迹。家具榫卯工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出现了上百种结构,现在常见的、仍经常使用的有格肩榫、插肩榫、楔钉榫、夹头榫、抱肩榫、棕角榫、攒边格角榫等等。

“榫卯结构作为我国古代家具技术的成就,早在新石器时代,河姆渡发现的古建筑遗迹中出土的木构件,就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榫卯结合。”王伯堂介绍说,我国是研究榫卯结构最早的国家,包括燕尾榫、夹头榫、龙凤榫。

榫就是凸出来的一端,卯就是凹进去的一端,凸出来的和凹进去的卯眼扣在一起,两块木头就会严密的扣合在一起,天衣无缝,间不容发,工艺精确。

据《中国古代家具鉴定实例》考证,中国榫卯结构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原始先民们居住的木结构房子里便已出现,甚至早于汉字历史。已故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曾在《明式家具研究》一书中提到:“我国家具结构传统,至宋代而愈趋成熟。自宋历明,又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各部位的有机组合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又十分重视实用与美观。”几千年间,榫卯衍生出千百种花样,派生极多,适用不同的家具。

中国的建筑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证。一座宫殿,由几万根木材铸造而成,全凭榫卯交叉错插结构,便可以屹立千百年。据说,1937年6月,当近代中国研究传统建筑的先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四人,几经艰辛站在五台山一座千年古刹前时,发现这座兴建于唐代的佛光寺经历千余年,梁柱间的榫卯结构依然紧密相连,不离不弃。

榫卯结构演化出的鲁班锁

相传,工匠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用6根木条制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儿子拆开。儿子忙碌了一夜,终于拆开了。这种玩具后人就称作鲁班锁。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看似简单的木质玩具,仅仅由几组木件构成的一个“结”,外观看是严丝合缝的十字立方体,动动脑筋可拆解,装上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它用一种咬合的方式把三组木条垂直相交固定,六根木条分别冠以六艺,中间有缺,缺缺相合,以十字双交卡榫组成。卡榫仅借木条的不同凹槽放置、拼凑,挖槽的密合度稍有不足都可能影响结构稳固度,需将木块大小不一的卡榫精准放置才能组合成功,而且只要抽掉一根木条,整个接合的木块也即散架了。鲁班锁沿传至后期又有了孔明锁,在民间经过不断的延伸,鲁班锁的种类花样越来越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