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孩子用这一招提升作文质量,立刻见效

 皮皮中尉 2019-11-29

教孩子用这一招提升作文质量,立刻见效

在初步接触写作的小学阶段,很多孩子都会陷入平铺直叙、缺乏可读性的苦恼中。

究其原因,在于孩子听懂了老师传授的基本作文结构和叙事手法之后,急于求成,忙着向课本中的范文靠拢,结果却因为追求成年作者宏大的写作手法而不成,画虎不成反类犬。

那么,我在旁观女儿写作文的时候,就总是提醒她,要注意突出作文中的画面感,通过突出场景描写的手段,来增强作文的可读性。

之所以提醒女儿,是因为我认为可以充分发挥女儿作为一名绘画爱好者的特长,即她对色彩、线条图形的感性认识,通过女孩子较为细腻的感受传递出作文内容的质感。简而言之,通过细节刻画场景、展示画面。

大学时期,我的老师,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教授,曾向我们讲述过这样一段往事。他小学时期虽然喜欢写作文,但却不是全班最好的。因为同学王大头的作文写得比他鲜活。记得老师在全班面前朗读王大头的习作。“火车开动了,爷爷站在车外向我道别,那个高大的身影越来越远……”

梅教授当时说:“我一下子就被王大头这个作文开头给镇住了!那简直就是一个电影画面啊!所以,我当时最佩服的大文豪就是王大头!”

在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之余,我记住了王大头的这个段子,更是记住了这样一个诀窍:完美勾勒出文章中的画面感,就成功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当女儿也对王大头的故事开怀大笑后,也不由自主加深了勾勒画面感的认识。后来再看女儿平时的练笔和课堂作文,就会发现,小姑娘经常性地会在记叙文中加入几句包含色彩描写、动作描写乃至场景刻画的内容。而正是这些小小的改进,使得孩子的作文增色不少。

其实,用画面感为文章增色,并不是王大头自主研发的秘笈,而是我国传统文学作品的精髓。遥想古代,古人没有电视广播互联网,没法看视频听音频,那么靠什么来表情达意呢?当然就是用文字来勾勒画面,传递自己的情绪。

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那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寥寥十个字,白描出荒凉的大漠、笔直升起的浓烟、壮阔的大河、恢弘的落日,一语道破大自然的神奇瑰丽,彰显出作者博大的胸怀,令读者动容。

小时候看《水浒传》,每当读到“智多星巧设八卦阵,宋公明两败高太尉”一章,就会为其中象征“金木水火土”的各路梁山泊人马,身着五彩盔甲蜂拥而至的场面所折服。我一边品读文字,一边忍不住脑补各种色彩同冶一炉,豪情壮志铺天盖地的场景,不禁感叹作者出色的文字能力,也就更能体会出江湖豪杰的气魄。

当然,对于孩子而言,能在作文中成功描写出一个场景,就算成功。但如果能够将多个精心描绘的画面巧妙编排到一起,则更能让作文体现出功力。这,就是大家在电影中经常遇到的“蒙太奇”手法。

如何把“蒙太奇”手法运用到作文中?那就是把勾勒出的几组画面,按一定的内在联系组合在一起,共同烘托文章的主题。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形式简洁。既能充分展示作者的联想、想象能力,也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多彩,更可以增强作文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当然,要想让孩子用上这个比较花哨但绝对管用的“蒙太奇”手法,必须满足以下三点:

首先,单个场景画面的描写必须纯熟。就像用积木搭城堡一样,想搭出漂亮的城堡就要依靠一块块积木。单个场景写得熟练了,才能对多个场景进行来回的组装搭配。

其次,主题要鲜明。所有的场景描写,其实都为文章主题服务。如果场景与场景之间写得立意不同,甚至于语言特色都不统一,就显得内容紊乱,更容易让读者走神儿。

最后,场景间的搭配遵循一定的手段。如果孩子一下子写出了多个场景,最好让孩子用“第一第二”、“第X幕”或者主题词小标题的方式,放在每段的开头加以区分。这就使得叙述顺序一目了然,让读者印象更深。

如果大家觉得这种勾勒画面感和画面“蒙太奇”的方式不错,就不妨让孩子在下次写作文的时候尝试一下,相信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兼谈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

提升孩子写作能力,家长要当好引导者

从细节做起,引导孩子规划时间

中途岛的奇迹

家长该不该替孩子背书包,真的需要争论吗?

父母传授孩子的,是心法,而不是办法

为了让女儿坚持阅读, 我们全家都成了朗读者

今天是重阳节,祝妈妈生日快乐!

写作其实很有趣,只要你下决心练笔!

练笔三部曲,使我们感受共同的骄傲

我这样引导女儿学写读后感

来来来!咱们比试一场“石头剪刀布”!

在健身房“断了供”,你一定重新变回胖子!

听说你曾经是学霸?So what!

北洋海军为什么会失败?

你没出息是因为你心不在焉

平凡并不可悲,可悲的是少了那份孤傲——兼评电影《书店》

集齐了四颗龙珠后,太监安德海就死了

我来告诉你怎样才能比别人强,无他,但手熟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