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村子的人,活着姓杨,死后却改姓王,生死两姓,千古奇闻

 数字人生6688 2019-11-29

侃爷聊历史

在我们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纽带,将我们所有的中国人给连接在了一起。那就是姓氏。关于姓氏的起源,《国风晋语》里提供了一种说法:“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在远古的时候,姓氏代表着你所处的族群的地位和血缘关系。
这也形成了我们独特的姓氏文化。当然,当初的姓氏相当于是给你的一大家子起了个名号,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区分亲疏的同时,防止了同姓之间的婚姻。古人还是很智慧的,知道近亲结婚后果很严重。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增长,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古人从吃群居的原始社会走到了阶级社会。姓氏也就成了代表你血统高贵与否的符号,很多平民甚至都是没有姓氏的。
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华姓氏逐渐成了每个族群最有力的感情纽带。成为我们认祖归宗的重要的依据。也是我们追根溯源探寻我们从哪里来的重要的标签。
因此,也有这么一种说法“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显示了姓氏在我们中国人心中的分量。很多人估计也有这样的经历,在外漂泊,当听到有人和你一个姓氏的时候,顿时觉得很亲切。还常常戏说“五百年前是一家”来增进感情。
而关于改姓这件事,是没有哪个族群改的很随意的。因为一旦抛弃了自己的姓氏,就相当于否定了家族的存在,就好像没有根的一群人一样。在注重传承的中国,这是难以接受的。因此历史上很多家族的改姓都是很无奈的。比如遇到战祸,再比如改朝换代的时候。即便日此,他们也会在族谱或者祠堂表明自己原本的身份和姓氏渊源。以此来不让后代子孙不忘本。
在江西的一个小村庄里,这里的村民生死两姓,活的时候姓“杨”,死后却要在墓碑上把姓改姓“王”。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本身是个美丽的误会。根据村里的族谱显示,他们其实是发源于安徽的王姓一支。不过,后来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朝后,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元朝留下的烂摊子需要好好地整理一番。
这就牵涉到很重要的百姓的登记造册,类似今天的人口普查。那个时候的官员很多都是异地任职。加上中国幅员辽阔,口音庞杂。被派到这个村子的户部的官员并不是听的很懂这里人说话。结果这里的人给编撰的人上报自己的姓氏的时候,没想到编撰的人把“王”听成了“杨”。就这样,这里的百姓莫名其妙的就被改姓“杨”了。
后来由于战乱的原因,这里的一支族人逃到了现在的江西九江一带。阴差阳错的他们没有改回“王”姓。直到今天,他们村里的人的身份证上还是姓“杨”。不过,为了不忘本,他们流传下来了这样的做法,即活着时候还姓“杨”,但是,当人不在了之后,就要认祖归宗的改姓“王”了。
其实,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比如山东烟台的小屯圈村。这里有150家姓“李”。也是要在死后改为“吴”姓。他们改姓的原因则是和吴三桂有关。清朝时候,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作乱。康熙皇帝把他们平定后,开始对吴三桂的家族展开清理。他们为了避祸,同样选择“生李死吴”的做法。
当然,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特殊的经历也让这些家族变得更有历史韵味,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了。

相关搜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