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行书的笔画技法(一)

 温暖南方 2019-11-30

笔画是汉字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分横、竖、撇、捺、点、挑、钩、折八种形态。与楷书比较,行书起笔多用露锋,收笔也多用出锋,笔画之间时有牵丝相连。需注意的是起笔虽然露锋入低,仍要求凌空取逆势,而不是顺锋搭下,称为“意逆”。行书的用笔是中锋与侧锋互用的,笔画无论方、圆都以中锋为主,这是一个基本大法。王羲之行书中侧互用,转折并施,笔画的中段或轻或重,或柔或刚,或细若游丝,或粗若云龙,或由细而粗,或由重而轻,变化十分丰富。

(一)横法

在王羲之行书中,横划的处理既有长短、粗细的变化、又有平正、斜曲的差异。尤其是起笔与收笔时的映带关系,使笔划之间,笔划与字之间起到上呼下应的作用。有时整个字的斜正、平衡,往往靠横划出完成。

短横

顺锋起笔右行成横势,向右行笔时笔峰微向下压,行笔向右上倾斜,收笔时提笔下顿,再回锋收笔。如《兰亭序》中“天、言、老、其”等字。

长横

露锋起笔稍顿后,调整笔毫至中锋向右运笔,至末端提笔向上,下端后收锋至划内。书写比横应掌握横的凹凸变化,因字立形。如《兰亭序》中“可、古、每、其”等字。

上挑横

露锋起笔,轻顿后中锋向右略带斜势行笔,收笔时上挑出锋,与下一笔相带。此笔画多用于字的第一笔,如《兰亭序》中“左、在、未、于”等字。

下折横

顺锋起笔,轻顿后中锋向右略带斜势行笔,收笔时回锋向下出钩,与下一笔呼应。此笔多为长横,故往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兰亭序》中“事、昔、不、长、昔、言”等字。

(二)竖法

在王羲之行书中,竖划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悬针竖、垂露竖、带钩竖、弧竖、短竖等,有的竖划浑圆厚重,如短竖等;有的竖划轻松灵活,如弧竖等。竖划的位置、长、短、粗细,游丝的映带等,都对字的欹侧造势、稳重重心起重要作用。

悬针竖

逆笔向上藏锋起笔,或借上一笔的笔势露锋起笔,稍顿后以中锋向下运笔,然后渐提笔出锋力至笔尖。悬针竖出锋时锋时要尖利,形状如针,故称之为“悬针竖”。有《兰亭序》中“带、年、毕、列”等字。

垂露竖

垂露竖多借上一笔的笔势露锋起笔,之后调整成中锋向下运笔,至末端回笔藏锋至划内,其状如垂下的露珠,饱满蕴藉,故称为“垂露竖”。如《兰亭序》中“怀、情、取、引”等字。

带钩竖

藏锋或露锋起笔,调整成中锋后下行,至末端向下,稍顿后向右上出钩的,叫右钩竖;同理,在稍顿后向左上出钩的,叫左钩竖。末端出钩是与下一笔形成呼应,出钩的长短,视整个字势的需要,如《兰亭序》中“悟、情、信、将”等字。

弧竖

其特点是轻起重收,笔画上尖。写法是露锋直下,渐行渐按,作弧状运笔,一般为右弧形状,至末端回锋收笔,其形上尖下圆,上细下粗。收笔也有出锋的,形态上近似竖撇,并在结构上与其他笔画形成呼应,如《兰亭序》中“作、古、不、相”等字。

短竖

王羲之行书的短竖多以垂露竖为主,露锋起笔后稍顿下行,末端向左上回锋收笔。如《兰亭序》中“竹、曲、齐、日、仰、引”等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