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是“篆”有抽引(指画线)、图案花纹(指结构)之义。篆书包括甲骨文、大篆和小篆。 大篆包括金文、籀文、战国时六国手写体(即“古文”)以及除小篆以外的秦系古文字等。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它依附于青铜器,而青铜器多作为宗教祭祀的礼器。商末至西周中期的金文反映了大篆孕育、成熟的过程。周宣王时编有字书《史籀篇〉,其字为经过整理的大篆,史称“籀文”。 商代至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一般先写陶范上, 然后契刻,最后浇铸而成,故较多地保留了毛笔书写的意趣,曲线多于直线,线条趋于圆润流转。西周中后期金文已是成熟大篆,肥笔消失,笔画趋于线条化、平直化;结构渐趋方整、紧凑、简约,风格多样。代表作品如《大盂鼎》、《虢季子白盘〉 、《毛公鼎》等。春秋战国时期,秦系文字在继承西周金文、籀文的基础上,字形日趋规整匀称,象形程度逐渐降低。《石鼓文〉是由大篆向小篆过渡阶段最接近小篆的大篆作品。六国金文则打破西周以来的文字传统,客观上促成了大篆书风的多样化。 3.小篆 自汉末以后,篆隶很快退出了实用文字的历史舞台。晋代以后,行草和楷书占据了书法舞台的主要地位,登上了书法艺术的高峰。自此后到明代的一千三百多年间,存世的著名篆书书法作品寥若辰星。清初范永淇和邓石如倡导碑学后,大兴秦汉碑刻,于是篆书又风靡一时,直到清末,追随者众多,且高手如云,名家辈出。自范、邓以后,声誉卓著的名家有包世臣、吴熙载、赵之谦、赵叔孺、吴大徽、罗振玉、杨沂孙、吴昌硕等,实在不胜枚举。他们为篆书的发展和继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启了篆书在清代的中兴,为当代篆书书法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 |
|
来自: mengk4fz0yyf5h > 《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