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书书体的源流与特征,你了解多少?

 mengk4fz0yyf5h 2019-11-30

篆书是“篆”有抽引(指画线)、图案花纹(指结构)之义。篆书包括甲骨文、大篆和小篆。
1.甲骨文
甲骨文即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少量为墨书,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最初用于卜辞(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1889年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 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了汉字的字形。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体现。在风格上,甲骨文因单刻、重刻的不同而有瘦硬与圆腴之别、鼓肆与端穆之异。即使是单刻文,亦有疏朗与茂密、清劲与浑穆、峭丽与质朴、婉媚与豪放等不同,可谓异彩纷呈。

2.大篆
大篆包括金文、籀文、战国时六国手写体(即“古文”)以及除小篆以外的秦系古文字等。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它依附于青铜器,而青铜器多作为宗教祭祀的礼器。商末至西周中期的金文反映了大篆孕育、成熟的过程。周宣王时编有字书《史籀篇〉,其字为经过整理的大篆,史称“籀文”。 商代至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一般先写陶范上, 然后契刻,最后浇铸而成,故较多地保留了毛笔书写的意趣,曲线多于直线,线条趋于圆润流转。西周中后期金文已是成熟大篆,肥笔消失,笔画趋于线条化、平直化;结构渐趋方整、紧凑、简约,风格多样。代表作品如《大盂鼎》、《虢季子白盘〉 、《毛公鼎》等。春秋战国时期,秦系文字在继承西周金文、籀文的基础上,字形日趋规整匀称,象形程度逐渐降低。《石鼓文〉是由大篆向小篆过渡阶段最接近小篆的大篆作品。六国金文则打破西周以来的文字传统,客观上促成了大篆书风的多样化。

3.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官方标准字体(书体),亦称“秦篆”。小篆由春秋战国时的秦国文字演变而成,故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西周《虢季子白盘》到春秋时的《秦公钟》、《秦公簋》,再到战国时的《石鼓文》等,可清晰窥见大篆渐变为小篆的轨迹。小篆的基本特点是圆匀均称,且多取字形长方齐整、结体上密下疏、章法行列分明的形式,具整饬之美,十分适合庄重严肃的场合。秦代《泰山刻石〉、《琅琊刻石〉 等颂功刻石为典型小篆,后世奉为小篆正宗,又因其笔画圆匀,人称“玉箸篆”。唐代李阳冰的“铁线篆” ,由“玉箸篆”脱出,纤细如线,刚劲如铁,故名。汉篆受隶书影响,或笔含隶意,或偏旁隶化,或笔画就势增减,体势因此一变,用笔绚烂活泼,风格较秦篆新奇多样,以《袁安碑〉、〈袁敞碑〉 为代表。

自汉末以后,篆隶很快退出了实用文字的历史舞台。晋代以后,行草和楷书占据了书法舞台的主要地位,登上了书法艺术的高峰。自此后到明代的一千三百多年间,存世的著名篆书书法作品寥若辰星。清初范永淇和邓石如倡导碑学后,大兴秦汉碑刻,于是篆书又风靡一时,直到清末,追随者众多,且高手如云,名家辈出。自范、邓以后,声誉卓著的名家有包世臣、吴熙载、赵之谦、赵叔孺、吴大徽、罗振玉、杨沂孙、吴昌硕等,实在不胜枚举。他们为篆书的发展和继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启了篆书在清代的中兴,为当代篆书书法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