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推测,以太可能是由一种宇宙的暗物质所构成,又称“光引力行为”,光引力行为是一种只有属于光的万有引力,发光者借由暗物质的聚合而产生光,可是这些也只是在构想的阶段。 关于暗能量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爱因斯坦他在1917年由广义相对论导出的一组引力方程式,方程式的结果都预示着宇宙是在做永恒的运动,这个结果与爱因斯坦的宇宙是静止的观点相违背,为了使这个结果能预示宇宙是呈静止状态,爱因斯坦给方程式引入了一个“宇宙常数”项。 1997年12月,作为“大红移超新星搜索小组”成员的哈佛大学天文学家基尔希纳根据超新星的变化显示,宇宙膨胀速度非但没有在自身重力下变慢,反而在一种看不见的、无人能解释的力量的控制推动下变快,人们只是猜测:我们所处的宇宙可能处于一种人类还不了解、还未认识到另一种物质状态的控制作用之下,这种物质不同于普通物质的一切属性及其存在和作用机制,科学家称之为“暗物质”、将其具备的作用称之为“暗能量”,“暗物质”成为当今天文学界、宇宙学界和物理学界等最大的谜团之一。 人们经过哈勃空间望远镜观测发现,事实上宇宙是在不断膨胀并且这一观测结果完全与引入“宇宙常数”之前的引力方程的计算结果相符,爱因斯坦引入的“宇宙常数”便被人们遗忘。后来的一次天文探测显示宇宙可能在加速膨胀,预示着宇宙中存在着某种“巨大的能量”,“宇宙常数”被赋予“暗能量”的含义。 当科学家一再通过各种的观测和计算证实,暗能量在宇宙中约占到73%,暗物质约占到23%,普通物质仅占到4%,预示着人们认识到的宇宙只占整个宇宙的4%,而占96%的东西竟然不为我们所知。 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客观存在性,195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在其所著的《物理学的挑战》中已经详细而全面地论证了。 2005年10月25日,李政道在清华大学演讲中指出:“21世纪初科学技术最大的谜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存在于人类已知的物质之外,人们目前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它的构成也和人类已知的物质不同。在宇宙中,暗物质的能量是人类已知的能量的5倍以上。暗能量更是奇怪,以人类已知的核反应为例,反应前后的物质有少量的质量差,这个差异转化成了巨大的能量。暗能量却可以使物质的质量全部消失,完全转化为能量。宇宙中的暗能量是已知物质能量的14倍以上。” 他还指出:“20世纪科学最大的谜题是'太阳能量的来源’。几乎20世纪绝大部分的科技文明,如狭义相对论、核能、激光、半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理论和应用,都是从研究这个世纪谜题中产生的。正像19世纪的人想象不出上述这些新科技一样,21世纪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也会产生今天的人类无法想象的新发明。” 李政道进一步指出,从天文观察中人类能感知到的常规物质的能量只占整个宇宙能量的5%或者更小些,其它95%的能量都不是由我们所知的物质构成的。地球、太阳和所有我们看得见的星云都是由电子、质子、中子构成的,其中有极少数的反物质:正电子、反质子——可是我们知道的这类物质,在宇宙中仅仅占不到5%。宇宙中的大多数能量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既看不见也不知道为何物?暗物质对所有我们能测量的光、电场、磁场、强作用(核的能力场)都不起任何作用。可是暗物质有引力场,通过引力场我们知道其存在,而且其能量比现有物质的总能量要大5倍或5倍以上。然而对暗物质的其它性质,人类完全不知道! 新世纪之初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布一份题为《建立夸克与宇宙的联系:新世纪11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报告,认为暗物质和暗能量应该是未来几十年天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暗物质”的本质问题和“暗能量”的性质问题在报告所列出的11个大问题中分列为第一、第二位。 美国航天局在轨道中运行的威尔金森微波仪探测卫星收集到的超新星材料也证明宇宙膨胀速度在变快。这些变化的含义的确令科学家不安,因为这将预示着爱因斯坦、霍金等理论家可能都错了,影响并决定整个宇宙的力量不是引力和重力等已知作用力,而是以“宇宙常量”形式存在的“暗能量”和“暗物质”。
19世纪的“以太”观念可能包含了暗物质及暗能量,若与有关引力物理实质的文章中的基本粒子结构新观念对比,就可以看出“以太”观念和21世纪的科学新观念息息相关:其缺陷在于把夸克、磁单极子、引力子、能量子这些暗粒子流笼统的作为“以太”而混为一谈。实际上,随着21世纪人类对暗物质、暗能量研究的开展,“以太说”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复活,但是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太说”。还有互联网也可以称之为以太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