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月与安生》经典赏析:离开之后,我将自己活成了你!

 梦菲杂谈 2019-12-01

大家都知道前段时间有一部电影很火,上映两天半票房突破五亿,这部电影就是《少年的你》,它和《七月与安生》都出自同一个导演曾国祥,主演都是周冬雨。

出于好奇,梦菲同学第一时间去电影院观摩了该片,也许是期望太大的缘故,失望也不小,除了两位主演的精湛表演之外,剧情、人设都差强人意,甚至还存在不少bug,使得梦菲同学更加怀念曾导的上一部影片《七月与安生》。

坦白说,第一次观看《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时,梦菲同学没觉得它有多出色,1小时50分钟的片长,似乎有些太短了,周冬雨和马思纯有好几场极具爆发力的戏,但由于剧情的节奏过快,很难品味出其中的精妙之处。

然而,不经意间,梦菲同学发现自己对该片已经来回看了不下十几遍时,这就让人觉得恐怖了。于是,静下心来回顾整部电影,梦菲同学终于发现了整部电影的精巧之处,并不仅限于周冬雨那场极具感染力的哭戏,剧中有不少伏笔,第一遍甚至第二遍都未必看得出来。然而,正是这些伏笔,使得这些人物,真真切切地活了过来。

虽然两位主角的性格都在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有了极大的反差与变化,但梦菲同学并不怀疑七月和安生是虚构的人物,因为导演对细节的把握,编剧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两位主角出色的演绎,使得这里面的角色充满了连贯性。

作为一部国产青春文艺片,表演、神态到位,剧本、镜头语言一流,且拍得有深度,在梦菲同学看来,真的很难得。

接下来,梦菲同学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详述《七月与安生》超越《少年的你》的七大理由,最后一条绝了!

一、影版和剧版的对比

一部片子成功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同样,一部片子不成功的理由也有一个,那就是“意料之内,情理之外”,电影版《七月与安生》属于前者,而电视剧版则属于后者。

两部片子虽然改编自同一部小说,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对生活的观察是否细致入微。

影版《七月与安生》有原著脉络,但呈现了比原著更为丰富的细节,以及更加厚重的主题。影片并不是简单的“二女一男”狗血青春爱情,而更像两个女生的成长史——从少不更事到成熟洒脱。

而剧版《七月与安生》则完全跳脱出了原著的脉络,除了七月与安生是从原著中走出来的之外,故事几乎是全新的。

二、名字角色的对比

《七月与安生》的英文名叫做soulmate,灵魂伴侣,刚好应和了两人的关系。

李安生,周冬雨扮演,《山楂树之恋》后的周冬雨一直以清纯的形象示人,看这部电影之前,梦菲同学一直觉得她更适合七月,但看完后觉得,《七月和安生》本来就是一个女孩的两个面,直至最后二者融为一体。

外表充满流浪气质的安生,内心却无比向往安定,而且 “安生” 和 “七月”,两个名字也充满了象征意义,最是漂泊不定的人,却叫做 “ 安生 ”(安稳余生),最是懂事乖巧的人,却叫做 “ 七月 ”(仿佛包含了盛夏之前所有蓄势待发的燥热),在梦菲同学看来,这也暗示了二者的结局。

林七月,马思纯扮演,没有看过电影之前,同样觉得马思纯更适合安生,因为《左耳》里的黎吧啦实在太深入人心了,但同样的七月心里潜藏着黎吧啦,不,准确来说应该是潜藏着安生的特性,所以这样看来,这样的角色分配也有着深意。

三、影片的另一种解读

有人说该片是闺蜜间的三角恋,有人说该片是女同间的相爱相杀,在这里,梦菲同学想从另一个角度对影片做一个全新的解读:安生和七月其实是同一个人,只不过她们分别代表了一个女孩的不同时期。

潇洒的人活不过27岁 ,电影里如此,现实里亦是如此。大家可见过,过了二十七岁还不被生活压力压得穿不过气来的人吗?大部分人就是在这个年纪,被迫向现实妥协,收起浮躁的心,过上踏实的人生。

梦菲同学觉得,表面上看,27岁死的是七月,事实上却是安生,因为安生代表着自由,活下来的是追求安稳生活的七月。

七月与安生分别代表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只有当我们学会像七月一样克制自己,保护自己的时候,才可以像七月一样过看似安稳的生活。

安生太容易把自己交付出去了,对七月的爱多于自己。她没有按部就班的生活,也无法这样生活。她太过真实,没有人教会她伪装和克制,所以她前半生过得一塌糊涂。

在梦菲同学看来,年少的时候,或许你我都曾像安生那样,认真的对待感情,认真的喜欢一个人,慢慢长大,才学会少付出,多爱自己。有些人,学不会自私,但渐渐的就学会了。

七月对安生说:其实我们俩都很爱装,可是你装不像,真正聪明的人,根本不会让别人觉得自己聪明。你就是太笨了,老是装腔作势,一点也不会掩饰自己。

安生和七月都太想成为对方了,所以她们越远离对方,就越想活成对方。一方面是为自己而活,另一方面是为对方而活。

七月和安生就像是彼此的影子,一不小心变成了对方的样子。

这让我想起来一句话,“离开之后,我将自己活成了你”!

实际上,该片讲的从来都是同一个人的故事,表达出两面的挣扎,纠葛,依绊。就好像《少女哪吒》,后来稳定了,二人合二为一。

同理可看《无名先生》,就是说的生活没有如果,不同的你就有不同的路线和不同的结局。

梦菲同学由此想到了红楼梦的一个解读,黛玉和宝钗是一个人:黛玉是初恋,宝钗是妻子,因为曹公写的黛钗判词是同一个。

四、影片隐藏的主角

电影隐藏的主角,是“母亲”。“母亲” 这个意象,代表的是,人的渴望和破灭,生命的消失和诞生,周而复始。

安妮宝贝写了很多故事,在梦菲同学看来,一直都是同一个故事。

她一直在思考的是,我们到底是谁,到底为了什么而活, 为了被爱吗,那么如果没有爱不存在呢?

她的每一个主角,拥有着一样的性格特征,只是像多重空间一样,结果看起来不同,可是最后,又殊途同归。

“期待爱,爱破灭。期待证明爱,爱消耗。但对爱的渴望,依旧生生不息”。只不过,一个被世俗认可,活在阳光下,一个看似不端,活在黑夜里,做一个影子。

在阴影里才能存在的女孩子,这一句,梦菲同学的理解是,她隐喻着“影子”,依托另一个人,才能得到爱。

七月和家明,都是生来有家庭保护,有父母的疼爱。只有安生,是从头到尾没有得到过父母之爱的。

五、影片隐喻

1、透过胸罩看两人的性格

在电影《七月与安生》里,胸罩有着很重要的象征意义,七月戴胸罩象征着伪装与束缚,而安生不带胸罩象征着真诚与自由。

七月穿的文胸样式土,说明她性格保守。可是文胸是她妈妈买的,说明七月自己没有选择,她的生活方式与人生观念,都来自于父母的教育与控制,七月说话喜欢说“我妈说”就是一个证明。

七月在内衣店里磨蹭来磨蹭去,说明七月选择的纠结,是穿呢还是不穿?是穿洋的呢还是穿土的?这也体现了七月的性格特点,尽管也想脱下禁锢,但因为从小就被保护的太好了。

所以,在梦菲同学看来,得到很多的人,才最害怕失去,越害怕失去,才越会小心翼翼,越小心翼翼,反而不能像安生一样,在家明面前展现一种随性又迷人的魅力。七月的这种纠结说明了她性格的两面性,为她后面的转变作了铺垫。

2、透过影子看三人情感的走向

电影里多次出现过对影子的描写,就像我们用“形影不离”去形容一段很好的感情。如果踩住一个人的影子,那么这个人一辈子都不会离开。

小时候,七月和安生只有彼此,所以两个人经常乐此不疲的玩踩影子的游戏;但有了家明之后,安生还是努力的去踩着七月的影子,但七月开始追随家明的影子。

比如,放学后,七月追随着家明的影子,但是三人一起爬山时,家明却努力踩着安生的影子。 其实这里就可以看出家明的情感偏向了,他对于七月的感情一向是被动的接受,但对安生对难得的表现了主动。

梦菲同学感觉家明面对安生的时候,才像一个大男孩的样子,他在面对七月的时候,太理智、太冷静、表现的太温文尔雅,越是无可挑剔,越是不真实。

但面对安生就不同,他会像个男孩一样去斗嘴,有胜负欲、有保护欲,连眼神都和平时不同,不是一味的温柔谦让;而是对于喜欢的一种灵动。

七月其实早就察觉到家明不够爱她了吧,所以才会说,“ 都是我自己走到你跟前的 ”!

再看看这部电影的宣传海报:

家明抱着七月时,是冷静的,若有所思的;而抱着安生时,是沉迷的,平和的,惬意的。

被偏爱的一方,高下立分。

六、影片的开放式结局

第一种结局是安生在车上欺骗男主:七月生完小孩去过自由的生活;

第二种结局安生回到屋内回忆真实结局:七月大出血死亡;

第三种结局是小说的结局:安生写在小说中的是七月没有怀孕,两人机场送别,开始了交换人生的生活。

七、影片的魅力所在

本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的开放性解读,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都有他的合理之处。

在梦菲同学看来,这个开放性恰恰源于该片讲述视角的多元化和独特性,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该片先是通过安生的视角来引出这个故事,后又通过七月创作的小说(安生以七月为笔名)来展开这个故事,可谓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不诚实不可靠的叙述者是文学分析中一个很有趣的话题,读者们习惯了第三人称上帝视角进行的全客观叙述,作者写什么就信什么。

而往往容易忽略:以第一人称进行的写作可以包含巨大的主观性,我们所了解的不再是真相,而仅仅是一个version的真相。而在自己讲给别人听的这份version中,人是会美化自己的(经典案例就是罗生门)。

有没有可能,安妮宝贝原著小说中那个主动跟家明表白,真正和闺蜜抢男友的狗血安生才是真安生?而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份不诚实的呈堂证供。

关于影片《七月与安生》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文章下方和梦菲同学留言互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