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创建一流党校,对党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既要在课堂上释疑解惑,也要在科研上著书立说,更要在决策咨询上殚精竭虑,对此,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结合自己在党校16年的工作经历,谈谈对党校教师职责的理解。 讲课是党校教师的首要职责 首先,要“知不足”。记得到党校工作的第二年我开始登台讲课,按照上学时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理论到问题再到对策措施依次进行讲授,虽然认真学习、精心备课,课堂上十分投入,加之学员对刚入职教师的期望值比较低,最终的评优率较高,但自我感觉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把握党校特殊的教学规律,没有深刻认识到党校的学员都是来自各个领域的领导者、实践者,他们带着疑惑或问题来学习,期望来党校得到答案。因此,刚入职的教师一定要“知不足”,多与老师和学员沟通,尽早把握党校课堂独特的教学规律。其次,要“找差距”。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或慷慨激昂,或娓娓道来,或风趣幽默,或丝丝入扣。因此,要通过参加教学观摩、责任组跟班听课等,对照这些优秀教师,主动查找自己的差距;请优秀教师听自己讲课,听取他们的意见,从中寻找差距。另外,还可以在课后与学员主动沟通,从学员角度找差距。最后,要“求提高”。找到差距就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要通过实地调研、学员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理清思路,调整框架,充实内容。利用集体备课的机会,或者组建教学团队,听取教师们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讲课内容,特别是教法、教态、语言组织等方面力求改进。即使是常讲的课,也要根据学员情况对内容重新调整,使讲课内容适应学员的需求,特别是对前几次感觉讲得不深、不透、不够之处要认真修改。讲课过程中,还要根据学员的课堂反应情况,适时调整讲授内容,多讲学员感兴趣的内容,不必刻意追求授课内容的平衡。讲课是缺憾的艺术,难以做到十全十美,课后做好总结,不尽如人意之处下次弥补。讲课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感悟,只要用心、尽心,就会不断进步。 科研是党校教师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针对教学专题搞科研。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该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结合讲授专题搞科研,既可以深化对讲授专题的理解,提高讲课水平;又可以通过讲课发现该问题的重点,提高科研水平,可谓相得益彰,一举两得。其次,要针对热点搞科研。关注研究领域内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极可能是申报国家和省课题的重点方向,也很可能是下一年度的教学专题,要及早动手,争取主动。最后,针对兴趣搞科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家在农村,从小就体会着农民由于收入水平低而带来的种种困扰,从研究生毕业论文开始就一直高度关注农民收入问题,在2014年出版了专著《河北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算是多年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从中我体会到,只要对某个领域充满激情,就算废寝忘食也不觉得辛苦,此时不是为科研成果而研究,而是为了“享受”而研究。回想那些苦思冥想的日子,却也收获了诸多的乐趣和幸福。 决策咨询是党校教师的使命担当 首先,要确立问题导向。这些问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既可以是省委、省政府和校领导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发现的问题。近几年,校委在确立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确立了很多优秀的选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机会。有一次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刘忠昌到张家口调研,发现当地节水农业发展十分有特点,马上成立课题组,由我和张国强教授执笔的《解决河北水荒应未雨绸缪》调研报告得到了张庆伟、沈小平等省领导的批示。其次,要追求时效性。时效性最先是针对新闻工作而言的,但同样适用于决策咨询。决策咨询只有努力走在实践的前面,才能发挥好引领作用。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难,需要高度的敏锐性和洞察力,至少应当使我们的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同步展开,从而实现研究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尽量避免“事后诸葛亮”。最后,要注重“管用”。党校教师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十分丰富的学员资源,带着问题深入相关部门调研,与实际工作部门对接,了解生动鲜活的实践,不闭门造车,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用”对策,提高党校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为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