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教师:蔡荣)

 蔡荣图书馆 2019-12-02

​         向阳明德小学     蔡荣

一、复习导入,聚焦“不变的美丽”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季羡林两次来到德国,在德国留学的十年里,德国给他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当四五十年后再次来到德国,他是怎样说的呢?

  课件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哪些美丽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呢?

二、深入研读,感受“美丽”

(一)1、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跟着季羡林爷爷去德国,感受那不变的美丽。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想一想在季羡林眼中,哪些美丽的东西没有改变?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读一读,然后小组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3、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感受“美丽”

(二)花儿的美丽没有改变。(花美)

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到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每家每户窗前都有五颜六色,绚丽无比的花。我认为花的美丽,没有改变。

师:请大家读读这段话,你觉得哪里最能体现出花的美?

师生交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花团锦簇,指花多,五彩缤纷,十分艳丽)(姹紫嫣红指花娇艳美丽)

师:花团锦簇的“锦”指有彩色的花纹丝织品。由这个字你能联想到什么?有光泽,鲜艳,这么多花簇拥在一起,在阳光下闪着光泽,多么美呀!姹紫嫣红中的“姹”和“嫣”都是女字旁,由这两个字你能联想到什么?对,花朵像年轻女子一样娇艳美丽。嗯,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总是来不及观赏。我们就可以用应接不暇来形容。作者在这里来不及观赏什么?(花的美丽)

是呀,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我们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多美的大街呀。

a.放学后,孩子们穿过街头,他们看到的是——(学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b.工作了一天的人们下班回来,走在街上他们看到的也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c.年轻的留学生季羡林初到德国,走在街上,他看到的还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四五十年后,季羡林再次走在德国的街道上,美丽依然没有改变。他感觉到了如同走进花的海洋,无限的美景怎么都看不够,这是多么美好的感受呀,谁能愿意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三)人们还是把花养在窗台上,让别人观赏,这种美好的心灵没有改变。(人美)

课件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让给别人看,自己只能看到什么?(花的脊梁)

(2)什么是花的脊梁?(花的脊梁纸花的几倍,也就是像我们人的身体的背部。)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脊”字,和老师一起看一看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它的笔顺很容易写错,所以和老师一起来写一遍笔顺:点、提、撇、点、撇、捺、竖、横折钩、横、横。

师:德国人真奇怪,自己养花却没有欣赏到花的美,为什么还要养花呢?我们看看他和女房东的对话就知道了。

 (3)从这里你们看到了怎样的德国人?

 (4 )小结: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德国不同寻常的民俗风情,那就是把自己创造的美与别人分享,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美好的心灵。

 (5)指导朗读

(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没有改变。(境界美)

   课件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师:人们漫步在美丽的大街上,置身于花的海洋里,陶醉在花的芳香中,令人心旷神怡。这么奇丽的景色,离不开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个境界就是课文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从哪里可以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里可以看出“我为人人”?(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体现了我为人人。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体现了“人人为我”。)

(3)(设问)你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为什么耐人寻味呢?

a.因为在德国,每一个人都在为他人着想,别人快乐了,自己也快乐。

b.因为这种境界体现了德国人美好的心灵,不是一个人,而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美好的心灵,他们共同创造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c.因为德国人都把自己创造的美奉献给别人,同时收获着别人创造的美,这是一种最美好的境界。

师:这样一种境界让作者感动,也让我们深受感动,所以耐人寻味。谁能带着自己耐人寻味的感动来读好这段话?

(4)我把“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调换一下位置,你觉得可以吗?为什么?

“我为人人”,大家都这么做,显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结果走在街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就是人人为我的体现,因此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义务和责任,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总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四五十年过去了,德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可唯独不变的是——花美,人美,境界美。正是这种“不变的美丽”,让季老再次踏上这片国土时,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学生齐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作者做了一个花的梦,他梦见了什么?(梦见了大街小巷花的美丽)

     作者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他又梦到了什么?(作者曾在德国留学十多年,在留学期间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现在又来到德国,见到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年前的留学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三、引入资料,感悟写作真理

1、本文是季羡林爷爷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虽短,却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知道季羡林爷爷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吗?

2、指导感悟写作的真理。

(1)老师从《季羡林说写作》这本书上看到一段话,是关于他对写散文的看法,读一读这段话,你们也就能找到答案了。

课件出示:要细致观察一切人,观察一切事物,深入体会一切。你要留心,一定就会有收获。一个老妇人布满皱纹的脸上的微笑;一个婴儿的新苹果似的双颊上的红霞;一个农民长满了老茧的手;一个工人工作服上斑斑点点的油渍;一个学生的读书声;一个老师住房的窗口,深夜流出来的灯光。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但是如果深入体会,不是也能体会出许多动人的含义吗?你必须把这些习以为常的现象在心中反复体会,使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然后动笔,这样写成的文章,怎么能不感动人呢?

 (2)请同学们读读上面这段话,想一想在写作这件事上,季羡林爷爷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要细致观察,要深入体会,要处处留心,要以情感人等)

(3)教师小结:是的,写作不但要细致观察,还要善于思考,善于感受。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真实,才有真情实感,才能让别人感动。季羡林爷爷正是这样做的,他观察着德国街头奇丽的景色,同时在心里思考,感受,寻味。呀!这奇丽的景色的背后,不正蕴含着德国人美好的心灵吗?这奇丽的景色中不正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他一遍遍的回味,一遍遍的感叹,于是他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

四、我们以后应如何对待自己的习作呢?

  总:老师知道同学们能从季老先生的身上真切的感受到写作的方法,老师也相信,只要你平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感受,一定会写出更好的文章。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美

           家家户户     人美       花朵朝外开

                        境界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