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冬季节交替,需要特别注意水霉病

 赢在优势 2019-12-03

水霉病又称白毛病,是鱼类常见真菌性疾病之一,各种水生动物,从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水霉病病原菌5~26℃均可生长繁殖,繁殖适温为13~18℃,因此水霉病多发于晚秋时节。

一、水霉的一般特点

1、繁殖方式:主要是通过孢子进行无性繁殖。水霉的孢子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且对不良环境耐受能力极强。

2、水霉是腐生性的,只会寄生于体表的伤口处(就是说有腐肉的地方)。

二、水霉病的发病症状

感染早期不明显,当能够觉察到病症时,此时的水霉菌丝体已经侵入鱼体伤口,使鱼体表皮肤发生溃烂,水霉菌的一端(内菌丝)会深深植根于鱼体肌肉内部并使附近的组织坏死为其提供养分,另一端(外菌丝)向外迅速生长形成如棉絮状的菌丝,并粘有污泥、藻类等,俗称鱼类体表“发毛”。

三、水霉病的发病因素

水霉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鱼体体表受到损伤所引起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养殖动物在捕捞和运输过程中受到机械损伤。由于捕捞和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鱼体受到挤压、鳞片脱落而形成的外伤,创伤面易感染真菌。

2、寄生虫叮咬后形成的外伤。体表寄生虫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在晚秋气温下降后,未用最后一次杀虫药,致使体表原先残存下来的寄生虫(例如锚头鳋、中华鳋等)得以存活,寄生部位有伤口。

3、水质差或鱼本身体质差。这种情况会使鱼体表黏液大量脱落,失去体表的保护,从而感染真菌。这类群体一般不易诊断,病鱼体表不会形成“毛”状物,主要表现在体表发亮、发青、发黑,表面很粗糙,大量的鱼浮在水面,头朝上,类似缺氧浮头。

四、水霉病的防治

1、避免鱼体受伤

在拉网捕捞过程中,准备工作要做充分,动作轻快,拉网、挑选、运送各环节紧凑连贯;当水温低于15℃时,尽量减少人为操作,防止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擦伤或冻伤;运输时注意运输的时间长短和密度大小;经长途运输的鱼种放养前和放养后,及时用3~5%食盐水或消毒剂进行消毒;亲鱼受伤后,可在伤口涂抹10%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处理。

2、改善水质,提高体质

(1)在放养前做好池塘的清淤工作,彻底清塘消毒;

(2)改善水质,清除水体不良微生物,可以使用水霉净II型,施入水体后可迅速改善水体老化、促进水体自净、避免水产动物因水质不良引起的水霉、鳃霉等真菌问题。

(3)对养殖中前期体质较瘦弱的鱼类,在养殖后期要多加喂一些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精饲料,一方面可促生长育肥,拉大规格,另一方面可增强鱼体越冬时的疾病抵抗力。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粉,增强自身免疫力和抗病力,减少感染霉菌的风险。

五、总结

水霉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鱼体体表受到损伤所引起的,因此在内循环系统养殖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低温期鱼体表擦伤问题,另外对水温及溶氧的实时监测也是必不可少,关注水体核心指标及鱼体制情况,远离鱼病困扰,成功养殖自然会先人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