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本书读懂河南,来试试吗?| 豫记

 公司总裁 2019-12-04
导读

中原大地是孕育作家的沃土,而他们的作品也多与乡土相关。阎连科曾感慨,一个作家一生可能有上千部作品,但其中最好的,一定是与他生长的土地结合最亲密的,因为“他的根在这里”。对河南人来说,不管是在外漂泊,还是扎根故土 ,只要愿意,都可以从这片土地上汲取生命营养和精神动力。

十一假期,我们特意筛选了河南作家写乡土故事的十本书,游玩之余,不妨一读。

豫记出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

一、


阎连科,洛阳嵩县人,1958年生,代表作有《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风雅颂》《四书》等,被称为“禁书作家”。2014年获卡夫卡文学奖。


《我与父辈》从自己的童年开始写起,把人们带回到上世纪那个充满贫穷和饥饿的年代,讲述了生活在偏僻农村里的父亲、大伯、四叔坎坷而平淡的一生,以及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当然,除了对那段沉重历史的回忆之外,阎连科用更多的笔墨讲述了父辈对子女浓浓的亲情,讲述了自己在温暖的亲情之下获得的滋养,以及对这种亲情的真诚感恩。


《丁庄梦》是由作家阎连科于2006年推出的中国第一部抒写艾滋病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品以中原地区曾经发生的艾滋病蔓延为背景,着力描写当一群农民突然被抛入艾滋病蔓延、死者无数的窘境时的所作所为,充分揭示绝境中形形色色的人性。小说在写作风格上既有现实主义的纪实描写,又有奇谲惊人的梦幻想象,亦真亦幻,既触目惊心,又警世感人。

二、


刘震云,新乡延津人,1958年生,代表作有《一地鸡毛》《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手机》《温故一九四二》等。2011年获茅盾文学奖。


《温故一九四二》讲述了一个关于饥饿的故事。1942年,河南大旱,灾民3000万,河南成了母亲煮食自己婴儿的地方。关于饥饿,有“我姥娘”、“我花生二舅”的记忆,也有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的考察,共同记录了一个民族最不应该忘却的一次灾难。

三、


周同宾,南阳社旗人,1941年生,代表作有《皇天后土》《乡关回望》等。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皇天后土》是99个不同农民的口述实录,或说己,或说人,以质朴的极具个性的语言,讲述了形形色色农民各不相同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对人生和命运的各不相同的思考和体验,不加雕饰地展现了社会转型期农村生活的原生的美,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沉重的历史感。


《乡关回望》是周同宾关于故乡的系列散文集,故乡三镇、故里三丑、舞龙人记、阉牛人记、阉猪人记、乡野奇人、货郎担儿等篇章。在《留一份农耕文明标本》一文中,他吁请有识之士让一个小村倒退到一百年前,恢复地道的农耕时代的一切景观,不让有现代工业文明的丝毫浸染,把已经所剩不多的传统农业使用的品类纷繁的器具,一一搜集起来,陈列展示。

这一设想如今已变成现实。在它的老家大冯营镇周庄,陈涛与其父母建起了兰馨书院,里边有周同宾书屋,也有农耕文化博物馆。

四、


李佩甫,河南许昌人,1953年生,代表作有《羊的门》《等等灵魂》《生命册》等。2015年获茅盾文学奖。


《羊的门》描写了一个村庄的党支部书记,在将近四十年时间里,利用各种“人脉”,经营“人场”,营建了一个从乡到县、从省城到首都的巨大关系网。小说通过刻划乡村权力运作的过程,展示各级官场的争斗,塑造了一个“国中之国”,一位“东方乡村教父”,在这位“东方乡村教父”身上寄寓了中国社会四十年的风云。

五、


梁鸿,南阳邓州人,1973年生,代表作有《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历史的瞬间》等。《中国在梁庄》曾获多家媒体评选的年度十大好书。


《中国在梁庄》记述了“穰县梁庄”近30年来的变迁,以近似纪实手法呈现了梁庄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流于“形式”。作者通过口述实录、现场调查等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具有典型性的人和人生故事。


《出梁庄记》记录了梁庄的51位打工者在中国城市的生活和他们自身的思考,这也是中国近2.5亿农民工的缩影。

六、


李洱,河南济源人,1966年生,代表作有《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等,曾获第三、第四届“大家文学奖”(荣誉奖)。


《石榴树上结樱桃》,这部16万字的小说,描写了一个简单的当下生活的图景:村级选举。勾画了在权力的诱惑面前人们的自尊、良知受到的考验,反映了权力对这片净土的侵蚀。该书在德国颇受赞誉,默克尔总理为此在访华时特意约见李洱,还将德文版《石榴树上结樱桃》送给时任总理温家宝。

七、


潘采夫,原名李耀军,河南濮阳人,1976年生,曾为多家媒体撰写专栏,著有《贰时代》、《十字街骑士》。


《十字街骑士》是潘采夫“六根”公号上的文章合集。这是一个“70后”的江湖游踪图,小濮州、户部寨、濮阳、郑州、北京、爱丁堡,从乡村到小镇,从小城到省城,从京城到国外。

潘采夫说,在我的六根文章里,我最喜欢的是写家乡的文章,儿时的趣事、小濮州村的风土人情、濮阳历史上的风流故事,这些小文也往往能引起回响。于我来说,那是我出发的地方,也是在心里回去的地方。那些从来没人关注却被我提到的人、早已破败而我又去重访的故地,生活在这里的他们对我的文字,能体会到格外的喜悦。

八、


韩晓民,河南许昌人,豫记专栏作者,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净土》、民俗纪实散文《民间记忆》等书。


《民间记忆》分为礼仪民俗、生活民俗、饮食民俗、农耕民俗、信仰民俗、文艺民俗、游乐民俗、节日民俗八大部分。整部书充满情趣,文笔生动。对风俗娓娓道来,有时是一幅画,有时是一个生动的场景,有时是充满诗意的回想。这本民俗的专著,以中原地区为主,却有超越地域文化的特点,它能让你流连于书中的描绘时,很自然地想到自己的乡土乡音。(马知遥)

九、


刘海永,开封杞县人,痴迷于开封文史研究十余载,游汴寻味,不能自拔,著有《一座城的民国记忆》等。


说到开封,很多人想到的是大宋,但其实,民国时的开封也是名流汇聚之地,《一座城的民国记忆》,便记录了54位民国名人的开封身影。

十、


周艳丽,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一次去台湾交流时,大家谈到河南,多是只知开封、洛阳,不知安阳,“作为在安阳生活了几十年的人,我觉得有必要为宣传安阳写本书。”


从2009年开始,3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周艳丽行程万余里,走遍了安阳市区及所辖县(市)的大大小小名胜和文物古迹近200处。从殷墟等文物古迹到太行大峡谷等自然风光,再到粉浆饭、皮渣等风味小吃,她以脚为笔,写出了安阳的各种特色。(《安阳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