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接纳“生气包”的坏脾气

 丁丽1983 2019-12-05
图片
最近,我因腿部骨折在家养伤,发现女儿优优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大。连去幼儿园也要和她软磨硬泡几个小时,各种折腾,令人崩溃!我开始认真地反思有关孩子情绪管理的问题。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经验。
本期投稿作者:婧雅
孩子的情绪管理,对我而言曾是个难题,我家优优实在太倔强,是个典型的“生气包”,无论我苦口婆心的劝说,还是严厉的惩罚,对她而言都不起作用。
在一次次反思中,我发现,对于孩子的情绪梳理,要目的清晰,更要保持自己的冷静和坦诚,当我真诚地和优优交流而不是敷衍或惩罚了事的时候,终于有了一些成果。
图片
现在,每当遇到优优乱发脾气时,我都会把她抱在身上,在感受她情绪的同时用心给予回应。
相信每一份亲子关系的改善,都离不开共同的努力,从前忙于工作,没有细心关注孩子的性格发展,导致孩子脾气越来越大。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人把责任推脱到带孩子的长辈身上,认为隔代养育过于溺爱,才导致孩子的性格问题,实际上,我们自己因为没有在孩子身上多加关注,也有责任。
停止无原则的妥协
在我们家,妥协是爷爷奶奶的惯用方法:在孩子情绪波动还比较小时,施加压力,希望孩子因为害怕而自行停止。一旦孩子不肯停下来,反而愈演愈烈,就开始满足孩子一系列的要求来息事宁人。在我看来,这种做法至少有两个弊端:一方面,先压制再纵容,没有原则性,让孩子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小的哭闹被批评,大的哭闹却换来“奖励”,无异于是在鼓励孩子用哭闹的方法得到想要的东西。
图片
但我也明白,长辈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们带孩子很辛苦。我们需要经常花时间和长辈交流教育问题,更多去陪伴孩子,解放长辈的重担。
清楚惩罚的目的
优优的脾气很倔,平时情绪好时也绝不主动道歉,情绪不好的时候,倔强的特点会更加明显。这个时候用一些小惩罚,可以让她暂时冷静下来,但看得出,她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图片
如果是这样,惩罚虽然达到了让孩子暂时听话的目的,但并不能帮助她认知自己的错误,孩子陷入情绪时因畏惧惩罚而不敢发泄,并不利于身心健康。因此,解决问题要从根源入手,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我的问题在哪里”,只要孩子明白了问题所在,惩罚并不是必须的。
培养感知情绪的能力
我曾经买过一些儿童情绪管理的书,里面把坏脾气比喻成一个大火球,很形象,也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那段时间,我常常在优优发脾气时提醒她:“优优,你的肚子里有大火球了,要小心她跑出来伤到别人哦。”她会先愣一愣,好像在想你说的话,但也只是这样而已。我想感知情绪只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
图片
当一个人拥有了对情绪的觉察能力,不仅能观察到情绪的起伏,从而学会控制情绪,还能帮助孩子更好的了解自己,增强理性认知能力。
苦口婆心为何难以共情
有了孩子,每个妈妈都能瞬间变身演说家。当优优脾气暴躁时,我通常这样发表演说:首先是激发共情:“优优,妈妈知道你生气了,你现在很生气对不对……”然后肯定她的情绪,“每个人都会生气的,妈妈小时候遇到相同的事也会这样……”接下来步入最终环节,温柔地说:“发脾气是人之常情,但要学会停下来,停一会儿就好了。”
图片
我自认为我的演说已经完美地做到了共情,但不明白,为什么优优就是不为所动。当然,现在我明白,我从一开始就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希望我认同她之后,她能停下来。这种情况下,我的共情总是仓促和敷衍的,甚至像一种套路。表面在共情,实则是忽略了孩子的情绪。这种形同虚设的共情,当然是无法被孩子感知的。
共情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他们的情绪。共情的意义在于我们替孩子做出表达,寻求理解。但它绝不仅仅是一句“我知道你有点生气了”就可以的,你需要做的,是真正看到孩子的情绪,看到他们激烈的行为表征后面的愤怒、悲伤与无助。不认为这是一场可怕的需要被立刻制止的“火灾”,而是和他们站在一起,帮助他们感受情绪发展和消退的过程,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情绪是值得被接纳的,是正常的。
改变的前提是接纳
这天,优优从幼儿园回来,看见爸爸带回来的涂色本,开心地想要奶奶和她一起涂,但奶奶那头身体不舒服,没有硬着头皮满足她。优优这个“生气包”依然是从别扭发展到哭闹。
图片
我让爸爸先把优优从奶奶的房间抱离,因为我腿受伤只能坐着,我注意到当爸爸把优优抱给我的时候,她并没有拒绝,而是下意识地伸了一下胳膊。优优的这个举动在之前从来没出现过,我立刻意识到她希望被我抱住。我想这是我育儿方法改变后的效果,优优感受到了我的诚意。
这一次,优优坐在膝盖上,与我面对面,我还是轻轻搂住她,让她的头正好放在我的肩上,并用手轻抚她的后背。别小看这个动作,在诸多情绪管理的书中,把语言接触变为身体接触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件事再次让我确信,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情绪接纳的重要性。当我们可以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时,他们是自由的,一个能够拥有自由的人,内心中首先一定足够安全。这是他们愿意去接纳他人的情绪,愿意去学会管理自己情绪的前提。
相信每一位父母在真正地接纳之后,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情绪管理方法。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接力出版社图书,部分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邵琨
美术编辑:王品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