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巷位于繁华的三孝口商圈,在长江中路上,介于桐城路与金寨路之间。人民巷虽然只有短短500米,却是一条非常有历史的巷子。说它是千年小巷也不过分,即使是在隋唐时期,它也位于庐州城的中心地带。而有文字记载起码是在清朝的时候,《嘉庆·合肥县志》上记载为廖家巷,一直到“文革”时才改名为人民巷。在这条巷子里行走,你会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老合肥固有的生活气息依然弥散在这条巷子里。巷子深处,还依稀可见斑驳老房子,略显沧桑清冷。红砖黛瓦,残缺不全,锈迹斑斑的老式窗台,头顶密密麻麻的电线,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时光存留的踪影。
巷子里还有一个便民服务巷,短短几十米,会带给你很多惊喜:修拉链、修伞、配钥匙......真的超级方便。巷子里的人大多在这里待了几十年了,感谢他们在这块寸土寸金的空间里坚守了这么长时间,让偶尔闯入的你、我、他、她都能收获意外之喜。
一路走来,七桂塘菜市、女人街、还有那些开了几十年的老店,都会让你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这里还有很多店值得你去慢慢打卡,喜欢吃的朋友可以找一天单独去觅食哦~~ 老巷子里的步调慢而踏实,默默陪伴你的儿时到老年,你在变,她也在变,却始终不再是旧日模样。有空不妨来走走,感受一番岁月如歌……戴安桥巷,光听名字,就感觉非常的诗意。老巷老巷,已经够老了,但还有比它更老的过去。很难想像到,这条巷子竟拥有四段辉煌的历史:明朝成化年间的金斗驿、明朝崇祯年间的接官亭、清朝顺治年间的白衣庵、上个世纪的合肥汽车站。如今的小巷子里,有很多坚守在这里的老人,他们大部分在这里待了几十年了。巷子里的很多楼房,不知道经历了多少钱的风水日晒。脱落的墙体、锈迹斑驳的栏杆、破落的窗户、混乱的电线,这些都是小楼多年留下的生活痕迹,真实而不可复制。在这里你不仅能短暂的回到过去,还能感受到最为真实的市井生活。 这条小巷在清代便已经出现。据嘉庆年间《合肥县志》记载:“撮造山巷,巷东杨许巷,又东罗汉巷”,熊态《合肥老城志略》考证,从北大街(今宿州路)向东至五圣楼巷(今五星巷)北首为撮造山巷,向东至东岳庙巷(今爱民巷)为杨许巷,向东至东城墙为罗汉寺巷(今立志巷)。这条小巷曾经油香溢满全城,据《合肥市志》记载,民国时期,合肥城内只有2家私营手工榨油作坊,其中一座就在巷口,两家日榨油量在百市斤左右。据民俗专家、“老合肥”牛耘回忆,那家王太和油坊拥有百年历史,1956年公私合营并入后来的合肥油厂,即今合肥市食用油脂有限公司。这里曾经有名家聚居,1937年,因“七七事变”爆发,杨振宁返回合肥并在北油坊巷内居住,并在附近的庐州中学读书。北油坊巷内的杨振宁旧居早已消失于城改大潮中,如今仅有三河镇旧居还能让人脑补杨振宁的童年时光。还有一位则是晚清合肥金融大亨曹浩云。曹浩云什么人?最初是李鸿章府邸的大管家,这位徽州人很聪明,利用经营李府商业契机广积人脉,自个儿又积蓄聚财。于是1906年,他在东大街(今淮河路)上开设了合肥第一家钱庄——德和庆。开业轰动全城,繁荣一时,也带动钱庄行业在合肥的兴起。在北油坊巷南侧的银行宿舍内,还有一排水杉树,比旁边的宿舍楼还要高,据当地居民介绍,这是合肥老城内最早种植的一批水杉。小巷内是一条窄窄的水泥路。一遇到下雨下雪天气,巷内便出现大面积水渍,偶尔小车路过,一不小心溅沾裤腿。本来小巷较为狭窄,常有车辆停泊占了路面一半,电线杆更是伫立在小巷中央,极大影响了交通出行。小巷的南侧院墙上的时代标语和时尚涂鸦,让小巷一度成为“街拍迷”们的网红打卡地点。小巷早已没有了当年油坊悠悠荡荡的飘香,但是美食小店里的清香却是诱人深入。小城变化大,小巷故事多! 市侩巷可以称作是合肥最短小巷,究竟市侩巷有多短?巷口的地名牌上显示“50米”。50米什么概念?站在巷口,一眼望到小巷的尽头,两侧的建筑物更是一览无余。据说,有人曾计算过从巷头走到巷尾,只要花费十秒钟。平日里真想一眼望到头,还要等到小巷内没有车辆的时候。因为老城停车位实在奇缺,市侩小巷成了天然的停车场,本来水泥浇筑的是两车道,往往东停西靠之后只剩下窄窄的一车道。作为三中附近的几条美食街之一,这里一到中午放学或者晚自习前立马被一大波学生堵得水泄不通。最近几年,三中施行了“午间静校”,这里逐渐沉寂了下来。当笔者再次探访小巷,当年巷内火爆的小吃也都不见了。只有一辆辆外卖车来来往往,告诉人们这里曾是吃货的天堂。傍晚时分,迎着暮霞,微风不燥,孩童的喧闹,也惊醒了寂静的市侩巷,外卖车来往更加频繁……“市侩”一词曾指唯利是图的奸商,而今天却代表了老城最后的“市井气”。 老合肥人应该无人不知大名鼎鼎的长江路和红星路。更知道那一带是重要的政府机关集中地和高端商圈。偏偏在这样的地方,中间夹了一条逼仄古旧的小巷——梨花巷。相传,梨花巷曾是大户人家的后院,不想家道中落,院子被拆,成了遍地梨树的居民区。虽然只是民间坊闻,却不失是个美好的起源。梨花巷,原来是个没落的富贵人家的后代。如今的梨花巷,夹在繁华的商业地带之间,气质显然与周遭格格不入。时光,在这里开了暂停键,从巷头走到巷尾,依稀还能看见老合肥人生活的影子。梨花巷虽不过200余米长,却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美食、服饰、果摊、小卖部杂货铺一应俱全。但美食小吃应该是这条街的主打,小到五块钱能吃饱的小摊点,大到上不封顶吃欢脱的大排档,一个疲惫社畜的胃总能在这里得到安抚。 拱辰街说是一条街,其实是一条狭窄而又不足100米的小巷。 据清嘉庆年间的《合肥县志》:“拱辰门内北门大街,迤南为四湾街,又迤南为十字街”。古代人盖城修路讲究风水,城门进来不能为一条线,所以四湾巷修的弯弯绕绕。后来北门大街又被称为拱辰街,四湾街则改称为四湾巷,几经变迁,成为一条东南连接宿州路,西北接阜南路的小街巷。虽然是合肥街头的一条平凡小巷,却最能反映老合肥淳朴的市井民情。蔬菜、水果和大塑料盆里搅动着水花的黄鳝鱼虾,笼中的鸡鸭鹅,还有琳琅满目的“土味”年货;生鲜肉味,豆制品的香味,剁肉声,吆喝声,浸润其中,每一处都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还有修伞的、修电扇的、开锁的、补锅的,磨剪子戕菜刀的,被新时代冲散的手艺人云集这里,守着最后的夕阳红。拱辰街上还有很多几十年的老店,是他们,陪伴老街走过一个又一个春秋。
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商贩们将蔬菜瓜果搬回店内,拉上卷帘门,开始踏上回家的归途。 此刻的拱辰街,剥开了白天光鲜亮丽的外衣,露出柴米油盐、奔波劳碌的本来质地。 2006年9月,义井路的名俗花卉街初建,始于蒙城北路,止于合瓦路,全长有593米,在这之前这里叫正丰花市,鲜为人知。在这条花卉民俗街上经营着几家书画店,属实是书画收藏爱好者的天堂。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比较不错的作品,以中国画为主,山水,人物,花鸟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这条街的花卉和绿植,从街头到结尾,几乎占据了整条花卉民俗街,这条街也正是因为这些鲜艳,才显得生机无限,引人入胜。有的花店盆栽摆放的佷随性自然,好像进到了某户人家的后院,别样的野趣。这里还有很多奇石古玩工艺品,提起灵璧石,可能很多人会想到一整块大石头,被放在企业门口或者广场中央,因为灵璧石天生姿态多样,往往不用加工,天然的模样就可以震撼人心,在这条路上,有不少奇石古玩店,值得喜欢收藏奇石的人光顾。
乘坐合肥地铁二号线到安农大站下车,从B口出站。站在长江西路上,便可以远远看见“二里街支巷”的路牌。老人们说,其实二里街支巷便是当年的二里街。只是,曾经的小街比今日稍长一些。根据《合肥市志》记载,至少在近二百年前的清代道光年间便有关于“二里街”的文字记载。 二里街的兴起恰恰因为商业贸易。作为清代及民国时期合肥城西近郊的主要街道,这里分布有牛行、猪行、羊行、禽蛋行以及酒馆茶肆,十分繁荣。特别是1938年日军侵占合肥以后,西、南乡人进城颇为不便,索性都聚集在这里,交易来自城郊的各类土产品。如今小巷内,除了两栋前些年新盖的高楼,便是几处住宅小区。唯一能勾起人们记忆,还是稻香村小学。 清末至民国初年,城内航道逐渐淤浅断航,港埠被迫纷纷迁至东门外河岸。正是这一契机,大东门外、东门大桥东南的北岸河滩地区开始热闹了起来。北经瓦埠河连淮河,南通巢湖达长江。这里渐渐发展成为皖中地区最大的木材市场,木、竹及其他农副产品的物资集散地,“木滩街”由此得名。木滩街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尽管她解放后早已改名为凤凰街、凤凰桥路。随着城市改造的逐渐推进,街道旁盖起了一栋栋单位宿舍,未被拆除的区域则办起了旅社、饭店、作坊。至今,在凤凰桥路旁小巷内,还保留有部分棚户区。1954年合肥老电厂(资料图片) 合肥最早的用电便是来源于木滩街。一百年前,1923年,晚清著名的淮军将领叶志超之子叶斗南,在木滩街上开办了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除了合肥电力的发源地,木滩街还是解放初期全省的交通中心。在老电厂北侧,今天在建的新交通大楼的位置,是原来的省交通厅机关大楼。以当时的省交通厅为中心,周围分布有汽车站(明光路)、火车站(胜利路)、飞机场(三里街)等。每一条老街巷都有自己的终点,在通向繁华街道的那一刻戛然而止,只留下记忆的尾声。 你愿意去那条装满了你童年的小巷里静静地待上一天吗?去寻找和记录那些即将被遗忘的人和物,趁着它还在,趁着你没忘…… 今日互动 合肥这些老巷子你都走过吗? 来说说你印象最深的老巷子, 下次一起去打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