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萨尔浒之战,统帅杨镐为什么采取兵分四路合击的战术?

 今古言堂 2019-12-08

萨尔浒之战中,杨镐犯的错误很多。不过,分进合击倒未必一定是致命错误。

努尔哈赤最担忧的,正是分进合击

努尔哈赤最担忧的,正是多路进攻。

听说大明以47万大军来犯,后金诸位贝勒、大臣都显得有些担心。大贝勒代善问道:“大明倾天下之力,集结宿将猛士及叶赫、朝鲜精锐共47万人一起来打了。他们还把南边福建、浙江及西边四川、甘肃的粮饷通过海路、陆路一起运过了了,人多势众,我们怎么办?”

努尔哈赤答:47万?明辽东军原有9万,被我杀了3万!新招的2万多,多是被我们打散的逃兵!其他从各地来的军队,行军疲劳不堪,沿途又多逃亡,不足为虑。而且,我看也不过3、4万人。加上叶赫、朝鲜军,不过6、7万乌合之众。他们声势看起来吓人,其实不足畏惧。

努尔哈赤接着说到他的担心:现在我朝夕所忧虑的,是明军已在各处集结,究竟哪里是主力?会怎么来攻我们?因为我们正处于开原、沈阳、辽阳、宽甸四地之中!胜败之机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敌军四方合击之前,打破敌军主力。

看来,努尔哈赤非常清楚明军的实际兵力(适当说少明军数量,只是为属下打气)。他所担忧的,正是自己不利的地理位置,以及明军虚实难分的多路进攻。

大明宿将也多不反对多路进攻

开战前,在明军的战前会议上,各将也各抒己见。

其中,只有此前战功最不突出的马林主张集中大军一路进攻:王师当出万全,意并兵一路,鼓行而前,执取罪人,倾其巢穴。

此外,作战经验丰富的宿将们,都未反对分兵进击。

刘铤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地形不熟;而杜松担心的则是各部仓促集结,兵饷不足的问题。他们都认为:应推迟作战。

那么,为何大明这些经验丰富的宿将,大多不反对分兵进击呢?

多路进攻的原因

1、后金地势,一路进攻,极易打成僵持

后金此时的地盘,西与辽东平原及松辽平原相接,南隔鸭绿江、图门江与朝鲜毗邻,东、北是女真族人繁衍之地。赫图阿拉在其西侧,而自此向西,地势降级而下。

同时,当时辽东地区尚未开发,大片原始森林。明军行军,仅仅能沿河而进。

因此,一旦明军采取一路进攻,虽然兵力集结,但是以仰攻之势,很容易被后金阻击,打成僵持之势。

也许,正如马林所说,大军合兵而进,可以避免被歼,但难免劳而无功,打成僵持。

显然,打成僵局,并不符合大明发起此战的初衷。

2、过往经验

过去,面对“类似”局面,大明“分进合击”的打法,取得过不错的战绩。

在著名的播州之战中,大明正是以分进合击,多路进攻的打法,一举突破险阻,平定了割据播州数百年的杨应龙集团。刘铤,正是此战的功臣!

今天,我们大可以说努尔哈赤不是杨应龙,后金八旗也不是播州军。但是,放在当时,诸位名将可未必看得如此清楚。

大明的计划原本不错

按照大明的计划,原本未必要担心被各个击破的。

1、泰山压顶

大明原本希望集结20余万大军(号称47万),以泰山压顶之势,彻底扫除后金。

如果果真有20万大军,加上叶赫、朝鲜的军队,无论是主攻部队还是牵制部队,都不会显得兵力单薄。

2、虚实相济

由于地形、补给限制,当时有条件进行主攻的,只有两路。

一处是东南的宽甸。此路可以以海路入鸭绿江进行补给,可以支撑主力作战;

另一处是沈阳方向。此路经抚顺,也有河流可以补给。

其余两路:辽阳方向,虽然路途较近,但沿途都两侧都是山岭,进军困难、易遭埋伏;开原方向,则要翻越鸡冠山脉才能取道河流,补给不易。

这两路,适合用奇,不适合主力作战。

杨镐的计划,是制造东南路为进攻的假象,吸引努尔哈赤军,以沈阳方向为主攻,直取赫图阿拉。

好计划是怎么搞砸的

计划虽不错,但还看怎么执行。

大明显然搞砸了这个计划。

1、误判兵力,盲目开战

大明原本计划用20多万人来打这一仗,可最后为何只搞了十来万人呢?

因为,大明朝廷以为自己有20多万人。

杨镐曾奏报:努尔哈赤有12万人,我只有7万多人,还不能打!(明实录·万历卷》

大明却不相信:这些人,平时多报兵力,以方便吃空饷,战时少报兵力,怕承担任务。杨镐说只有7万人?至少隐瞒了一半。

于是,大明连发红旗,催促决战。

2、虚实暴露

其实,杨镐东南佯攻,东北主攻的计划,几乎骗过了后金。

由于前文所说,宽甸出发,海运、水运最方便,因此,后金一直很关注这个方向。

恰好,由于东南路远,刘铤先出发,后金众将一度认为这路是主攻。

可是,杨镐自己搞砸了。

首先,杨镐牛逼轰轰致书努尔哈赤,说自己几月几日来攻,准备怎么来打你。

虽然各处兵力的数字是假的,但基本的战役企图已经全部暴露。

接着,刻意隐瞒的各路兵力,也暴露了。

出兵之日,大雪纷飞,道路难行。各路大军为了依令抵达指定位置,晚上举火把行军。

如此,各路人马的规模,就在这一片红火中,彻底暴露。

分进合击,虚实全部暴露了。那还打个屁!当然被努尔哈赤从容部署,各个击破了。

3、无节制之军

开战后,大明更是显示出:他们是一支无节制之军。

担任主攻的西路杜松,日行六、七十里,盲目过河,将本就不占优势的部队又一分为二,被努尔哈赤迅速击破。

李如柏,更是不支援力战的刘铤,仓促退兵。

至于叶赫、朝鲜,一个见势不妙开溜,一个临阵投降。

这些“宿将猛士”,果真表现得像努尔哈赤所说得“乌合之众”。

总的来说,我认为:萨尔浒之战中,外线进攻,分进合击的计划,本身并没有大问题。

但是,此战中,朝廷与统帅互相不信任(连实际总兵力都沟通不清楚),各将之间互相不信任。

部队烂到了这样的地步,分进合击也好,集中一路也好,又怎么可能打胜仗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