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舞剧,你会想到什么? 穿着tutu裙的芭蕾白天鹅?
长袖飘飘、仙衣魅魅的古装群舞?
美丽奔放的弗朗明戈? 如果我告诉你有一部穿着旗袍和长衫的舞剧呢? 别逗了穿旗袍怎么跳舞剧 那么提到谍战题材,你会想到什么? 《潜伏》《风声》……搬上舞台一定是一部烧脑的悬疑大剧。
提到主旋律题材,你又会想到什么? 相信很多小伙伴和摇曳一样,最初都差点被电波民国风故事 旗袍舞蹈 红伟正主题的混搭劝退。可是本着对于中国原创舞剧的深刻期待,还是安排了电波的首场,十分幸运,正好是朱洁静、王佳俊老师主演。 改编自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短短120分钟内完美地调度了一支波澜壮阔的凯歌。作为一部优秀的主旋律作品,电波的受众年龄层次跨度竟然惊人地大,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孩子,无不为本剧而流泪。 老前辈们都经历过这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肯定会与精彩的演出共情;那么本剧如何打破岁月的隔阂,成功吸引到被多元文化、多元审美所影响的年轻一代观众呢? 说真的,有多少观众是最直观地被电波中那段绝美的旗袍群舞吸引过来的? 身材颀长的女舞者,身着藏青色、素色、印花、赭色的旗袍,竖着复古风韵十足的清汤挂面头,手持团扇,逆着光在舞台上翩翩起舞。 女反派一身戎装,一支香烟,一把手枪,英气、飒气,舞蹈动作铿锵有力。 或婀娜典雅或英俊潇洒的贵气宛如一瓶强力卸妆水,适时地拯救了差点被畸变的现代审美。 精致的舞美,也是本剧最可圈可点的地方。不同于以往固定升降的舞台布景,26块可以移动的景片推移拉动,切割了时间和空间,营造出了一种独属于舞剧的蒙太奇效果。 灯光和投影等多媒体舞美效果也一定程度上讲了故事。投影在半透明幕布上的雨和闪电,无尽的黑暗中走向了光明,影影绰绰的灯光演绎的是一种不接近于真实的疏离感,是雪崩之前的苍白,暴风雨前的平静。 道具和布景每一个精细的细节,展现了独具的匠心。电报机、老式电话、黄包车、竖体繁体字报纸……每个走心的细节,合力组成了一种充满电影质感的高级感。 不同于话剧、音乐剧,舞剧没有台词,全靠配乐和肢体语言讲故事。如何在局限的舞台上,用舞蹈和音乐这两个相对单一的艺术形式讲好一个清晰的故事,甚至成功让观众产生共情?只有靠调度舞台,展现出肢体语言的最大艺术表现力。 于是一开场,9个神态经历各异的主要人物鱼贯而出,被赋予了鲜明的情感和立场,让观众产生着大致的印象。随后是极具舞台表现力的群舞。 群舞在舞剧中主要起到渲染气氛和展现故事背景的作用。相比于单人solo或者双人舞,群舞人多,符合宏观审美的特点,自然会产生大时代背景的视觉效果。群舞与单人舞和后续剧情之间的衔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对《电波》不吝赞美之词,“这部剧完全可以被写进舞蹈学院的教科书。”的确,电波巧妙地空间变化、大胆的设计和敏感地捕捉,完美的展现了当代舞蹈美学创作的匠心精神。 最值得称赞的莫过于下半场的那段“回忆双人舞”。两位主角与六位替角演员,将舞台构建为一个三角形,三组场景,配合着温柔却有力的舞姿中,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将革命友谊转化为革命感情温暖地展现。 虽然是一个平凡的故事,但放在如此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经过淬炼的感情更加感人至深。如果没有战争与牺牲,他们在平行世界中,就那样简单地相识相知,携手走过一生。可是有了战火与分离,有了信仰与坚守,一个平凡的人生,就变成了一支波澜壮阔的凯歌。在强烈的对比中,在整部戏庄严沉重的气氛下,这个暴风雨中最平静温柔的台风眼,却有最震撼人心的力量。在紧张环节中的温情,峥嵘岁月中的浪漫,深深触动了每一个局外人。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作为李白烈士的真实事件改编,相对于其他演义类作品,本身就多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感人至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借此机会发扬对于李白烈士英雄形象的塑造,没有说教,没有口号;从战争之残酷,敌人之凶险,地下工作之危机四伏完美地刻画了一个有情有义、丰满立体的李白烈士的形象。从假扮夫妻到真正产生革命情谊,李白夫妇戏剧化的爱情也为本剧增色不少。
这道“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整部剧中化身为一条深埋的线索,无时无刻地渲染着紧张的气氛和壮士断腕的悲凉。在演出的最后,李白烈士英勇就义前,仍然坚持发送出最后一条电波,帷幕铿然落下,唯余字幕冷冽地叙述出历史的悲凉。在演出的最后,襁褓中新出生的生命,众人一齐面向黎明,预示着是新的希望火种的延续。开放式的结局,也算是冷冽悲剧中的一丝安慰。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中国原创舞剧的一次颠覆,也是一个里程碑。 这样的“神剧”,值得你二刷三刷,值得成为你第一次走进剧院的纪念,也值得成为你人生第一场舞剧启蒙! 在西安两场均售罄的基础上,《电波》紧急加场,目前末场也余票告急。这么轰动全城,你真的不去看一看? |
|
来自: Selinasunny > 《体育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