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江杂谈:诸子分粥

 闲情偶的 2019-12-09

有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七个人怎样分粥。总共有七种办法。最科学最合理的办法是:大家轮流分粥,主持分粥的人后取。

这个寓言故事中所包含的政治智慧,岂不远远超过许多洋洋洒洒几十万言的政治学专著吗?这个寓言故事不但告诉我们什么是理性,它还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性,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文明。

智慧和理性就不用再说了。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性都是自私的。

它还告诉我们什么是道德:道德是靠不住的。道德就意味着后取,可是,若非制度有约束,谁愿意后取呢?

它还告诉我们什么是文明:文明绝不是扭扭捏捏地不敢承认人的自私。文明是直面人的自私,承认人的自私的合理性,但是,仍有办法保持分配的公平。

中国古人在两千年前也召开了一次分粥大会。这次大会,从春秋开到战国,从战国开到始皇统一,再开到刘邦等级,武帝即位,总共开了四五百年,最后总算开出了一个结果:圣人掌勺,皇帝吃肉,儒生吃干,老百姓喝稀。

若问这个结果是怎么来的,还得从两千五百年前说起。

大约在两千五百年之前,中国社会进入了春秋时期,古老的分粥方案受到越来越多的怀疑。中华大地就像是一锅烧热了的稀粥,慢慢地冒热气,滚气泡,咕嘟咕嘟地让人眼馋。炎黄子孙将像是一群饥餓的刁民,围着这粥锅等饭吃,还随时准备干架。负责分粥的是古老的圣人的直系传人,但他一直就分配不公,给自己分的多,给别人分的少,有的人甚至吃不上饭。这时候,有一个叫老子的人首先站出来反对这分粥方案。老子说:这样分粥不文明。不如大家都散伙算了。大家各回各的茅草屋,各人熬粥各人喝,直到老死也不到一个锅里吃饭。老子还试图让大家相信:三皇五帝的时候人们就是这样吃饭的。

老子发表完自己的见解,就离开粥锅回到自己的茅草屋。老子心里很明白:不会有人再分粥给他喝了。老子自绝于粥锅,自绝于人民,然后,就在大家的眼皮底下,他饿死了。

第二个站出来的人是孔子。孔子发表见解说:我们的分配方案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大家都不遵守分粥秩序。按照古老的分粥方案,国君用大碗,贵族士大夫用中碗,黎民百姓用小碗,这种区别划分绝对不允许攒越。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大家都希望端大碗,小民想端贵族的碗,贵族想端国君的碗,国君想把好东西全盛到自己碗里。所以解决的方法是:大家明确自己的身份,各人端自己的碗,不允许端别人的碗。另外,为了减轻国君给大家分粥的辛苦,孔子愿意给国君打打下手。孔子保证:自己是天底下顶公平的人,由他来主持分粥,保证每个人都有饭吃。

孔子的话还没有说完,有一个叫少正卯的跳了出来,他激烈地指责孔子别有用心,认为孔子是为了自己端大碗,却禁止别人端大碗。在少正卯看来,孔子是天下第一伪人,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相信孔子的话。少正卯的话引起分粥秩序的大混乱,为了平息混乱,国君把分粥的杓子暂时交到孔子手里。孔子很聪明,他主持分粥七天,少正卯被活活地饿死了。

三个月之后,国君收回了孔子的分粥权。倒不是因为国君的利益受到了什么损害。全国人民都反应:孔子给自己分粥太多。

孔子灰溜溜地去端过去的饭碗,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偷粥贼:盗趾。

盗趾对孔子说:在我看来,骗不如偷。您瞧我,始终吃的饱饱的。

孔子对盗趾说:您错了。我不是骗子,我是君子。国君早晚还会把杓子交到我的手里。不如我们俩合作吧,到时候,我给你多盛。

说话间,孔子碗里的稀粥已经转到盗趾碗里去了。这是孔子平生第一次挨饿。

孔子分粥过去一百年,中国又出了墨子。这墨子,有点像孔子和盗趾的混合体,不过是反过来说的。墨子激烈地指责现存的分粥机制不合理。在墨子看来,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人分贵贱,碗分大小。人应该不分贵贱,碗应该不分大小。贡献大的,不妨吃的干一点;贡献小的,不妨吃的稀一点,但是所有的人都应该吃饱。为了保证所有的人都能够吃饱,对分粥的人要仔细挑选,“不贤”不能给大家分粥,“不义”不能给大家分粥,“不兼爱”不能给大家分粥。可是,上那儿去找如此完美的人呢?——对此,墨子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墨子所能做的就是自己首先带头。墨子发现别人碗里的粥比自己少,就主动地把自己的粥匀给别人。匀来匀去,墨子总是吃不饱。墨子还要到处宣扬自己的主张,吃不饱饭怎么行呢?可是你自己吃的太饱,你的主张就没有说服力。墨子宁肯吃不饱,也不愿放弃自己的主张。到最后,墨子也饿死了。

墨子死后又出了孟子。孟子的分粥方案,一言以蔽之:大碗里有仁心。在孟子看来,人有贵贱,碗分大小,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过呢……不过呢……你既然吃着大碗饭,你心里应该有一颗仁心。你有仁心,你就会给别人多盛点,给自己少盛点。至于少多少,多多少,孟子认为:这无关紧要。孟子似乎相信:仁心就可以当饭吃。

孟子也想抄起杓子给大家分粥,可惜,国君始终没有给他授权。幸好没有给他授权,否则黎民百姓就会说了:我们不要仁心,我们要粥。只有粥能填饱肚子。仁心是填不饱肚子的。

也许,仁心确实是个好东西。从孔子,到墨子,再到孟子,中间可能还包括少正卯,都是相信仁心的。他们的区别是对仁心的理解不同。仁心好像无所不能,除了填不饱人的肚子。对于这个道理,法家大师韩非认识得最为清楚。

韩非的分粥方案,一句话:别相信仁心。人人都是自私自利之徒,胆大的就会做强盗,胆小的就会做骗子,不存在第三种情况。天下的利益就是一锅粥,这锅粥总会吃到人的肚子里,至于谁吃多谁吃少,必须统一安排。国君就是负责统一安排的人,所以国君必须负起这个责来。国君爱给谁吃就给谁吃,但是国君必须算计好该给谁吃,不该给谁吃,否则,吃不上饭的人可能来抢国君的杓子。为了国君分粥方便,韩非设计了如下方案:按照贡献大小来分粥。你贡献的多,你多吃一点;你贡献的少,你少吃一点。你一点不贡献,活该你挨饿。

韩非对国家有非凡的贡献,他写出了辉煌的著作《韩非子》。但是不幸,始皇帝认为:韩非不适合继续吃粥了。始皇帝送给韩非一碗毒药,韩非只好乖乖地喝下去。

一锅粥煮了三百多年,到始皇帝统一天下,分配方案还没有搞定。粥是早已经熬熟了,再不喝就等着粥凉。始皇帝也不客气,端起粥锅,一饮而尽。

始皇帝被撑死了。粥锅还在。粥锅后来传到刘邦手里。刘邦是个土包子,胃口不是很大,他喝一口,也给天下人喝一口。大家就交口称赞刘邦是个圣人。

粥锅传到刘邦的重孙刘彻手里。刘彻总结数百年的分粥经验,决定从此以后以孔子的方案为准。刘彻对孔子的方案做了一些改进,方法是:把自己的碗尽可能地做大,把别人的碗尽可能地做小。刘彻还决定从此以后把分粥的权力固定交给儒家。这些儒家也听话,总是把刘彻的碗优先盛满。

刘氏方案,一直流传到今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