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疼”的文字,扎心的记忆 ——九天雄鹰散文《娘啊,骨头里拨刺有多疼?》评析

 我的小夜曲 2019-12-09

韵墨情雨二维码,东方作家美名扬,

牵手创作挥笔唱,共创人生新辉煌!

读“疼”的文字

扎心的记忆

——九天雄鹰散文《娘啊,骨头里拨刺有多疼?》评析

文/阳光柔剑

   九天雄鹰先生新作《娘啊,骨头里拨刺有多疼?》一文在“中国散文网”发表后,引起强烈凡响,无论是在网站还是官方群里,都有不少作家给予精彩的点评。晚上,我带着疑问“什么文章呀,怎么会引起这么多作家的高赞呀?”通过认真对原作及专家点评一一拜读,随着文章情节的变化,时而激奋,时而心痛,游荡了深夜之后,真的感觉又遇到“老师”了,这的确是一篇能读“疼”的文字,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因为,我知道遇到好作品就像遇到了奋发进取的课堂,遇到了精彩的评语犹如见到了引领前进的老师呀!九天雄鹰先生的文字简约自然,温厚朴实;描写细腻,插叙得当;情节生动,剥层入骨。阳光在感慨之余,提笔记下,以表示对作者创作艰辛的力挺,同时对伟大母亲的崇敬!

一、文章内容回顾

《娘啊,骨头里拨刺有多疼?》(以下简称《娘.刺》)大约5200字,分为四个部分。作品围绕一个中心,放开两条主线,巧用多处插叙,展开四个场景,幕幕颤抖,句句揪心,字字如歌,让人崇敬,让人震撼。

   九天雄鹰,原名郭卫,祖籍甘肃陇南人。大学毕业后,先在省城,后调到甘肃陇东公安部门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父母在家务农,远离父母妻儿二十多年。郭卫先生工作兢兢业业,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次偶然的民警涉纪事件,使他受到牵连,承担了领导责任,被撤职、降级处理。于是万念俱灰的他从陇东调回老家工作。这次调动,不是“荣归故里,衣锦还乡”,而是失落感迫使他带着遗憾与伤痛回家躲避炎凉的世态。回来的当天,就听到一些风言风语,他感到十分沮丧。当听到母亲长期患病的消息后,更是痛苦不堪,因此才出现了这样的一幕:一个角落里,一个男人,一堆烟蒂。“正在吸的,地上燃的,缭绕的烟雾将他紧紧地包裹着,极度懊丧的心情被这袅袅绕绕的丝丝白烟勾勒的淋漓尽致。”

   故事从他因为害怕“不光彩”而在烟熏火燎中煎熬的羞愧,到看到老娘在地里趴着挖半夏的“万箭穿心”,再到在医院跪在母亲面前问:“从娘骨头里拔出的刺有多疼?!”以至失态,失控,无比自责。他从一个开始只是认为自己处于“不体面”的境地,来到由于自己照顾不周,导致依然在遭罪的近七旬父母身边,本想在自己受到委屈后,找老爹娘诉诉苦,找点安慰,没想到理想与现实竟然是天镶之别,一时间,他感到万般懊悔,谴责自己是如此无能,如此不孝!一条沉重的铁链紧紧锁住他的双脚、双手,仿佛自己就是个罪人。他的眼前一片灰暗,一片迷茫,泣不成声……

   在他极度懊悔和羞愧的情况之下,恰巧一位退休的老领导赶来看望,一席话语重心长,使他茅塞顿开,终于释怀,放下虚伪,回归真实;故事也因此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也终于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笔者认为《娘.刺》一文选材得当,剪裁精巧,内容详实,层层剥入;生动独特,超乎预料;破折有序,迭荡起伏;如临其境,惊叹不已;令人反思,刻骨铭心。

二、立意与主题

《娘.刺》一文不仅赞扬了母亲的坚强与伟大,而且讴歌了人间大爱与真情。使人深刻的反思,辨别价值取向,引导人们淡然面对生活,珍惜身边的拥有,切莫为了某些虚荣,丢失了自己的本份,留下不应有的遗憾。作品书写了现实逼真的民间生活,反映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正如作者在题记中说所:“人世间有一种感情,象山间汩汩流淌的清泉,流过沧桑,深入骨髓;有一种真爱,像天地间生出的无形大手,牢牢地紧牵着你的灵魂。这种感情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这种真爱就是至死不渝的母爱。”

在众多点评中,有一位作家的评析倍加入木三分,那就是河南邹纪军老师的评语:“品读郭卫老师的散文,让我感动不已。郭老师生动的描写和自然铺陈,将母亲坚韧、慈爱表现的淋漓尽致,主人翁的感恩孝心让人欣慰。这是倾诉给母亲的一首贊歌,也是洗礼我们灵魂的一泓碧水。母亲的博大,似天空辽阔,母亲的坚韧,如发丝提石。母亲的慈爱与日月齐辉,与天地共存。” “本文的主题思想积极向上,向读者展示了‘雨过天晴’的景象。(沈汉彬语)” 以上两位老师把作品的中心思想归纳的十分清晰到位。

《娘.刺》一文不仅主题鲜明,而且立意新颖。作品以“刺”为中心线,运作“心刺”和“骨刺”两条副线,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相互交织,巧妙融合,浑然一体,达到异曲同工之妙。谭贯文老师评价的很到位——“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娘的骨头里长着刺,要拔掉;暗线是他的心里也长着刺,却不知道如何治疗,两条线索的交叉点就是在拔掉骨刺的医院里,老领导的探望,终于抚平他心中的苦痛。文章的背景放在当前反腐的大环境下,他的工作调动中还含有组织的一些处理,没有穿工作服,引起了父母的误会,心里的痛加上看到母亲的骨头中长刺,更是痛上加痛。”青年作家珠珠也说“母亲的‘刺’是长在身上的,主人公他的刺是长在心上的,都疼,对于母亲阵痛过后是安康,对于主人公他阵痛过后是重生,结果令读者欣慰。” “娘啊,崇高的字眼,母亲的伟大让人崇敬(朱生贵语)”沈汉彬老师更是一语中的:“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叙事性散文特征明显,最大的亮点是作者巧妙地把子女的痛和父母的痛,肉体上的痛和心灵深处的痛融合在一起叙述,情景交融,细节描写特别用心用情,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触景生情,产生痛上加痛的感受。”

《娘.刺》一文构思奇特、内容集中、思想独到、深刻生动、个性突出,有着深刻的生命体验。他给人以方向,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激励,给人以力量。“一篇好文,彰显人性,让人回味。(张宜祥 语)”

三、方法与技巧

 “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好的文章亦如此,沒有矫情的修饰,对母亲炽烈的爱,对不被理解的苦都自然而然的写出来了,静水深流,不着痕迹。(鲁成江语)”“文章感人肺腑,情节凄楚动人。如果把散文比作一棵树,那么老师的这篇散文里,母亲就是一棵树,在这颗树下,有伟大的母爱、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繁华过后的宁静、有人生痛彻过后的顿悟。(珠珠语)”“文笔细腻,情感真挚,写出了母亲的不易,赞美了母亲的善良,歌颂了母亲的伟大,给人以启迪和温暖。(阙腾桢语)” “巧用插叙、细节生动、有叙有议(鲁成江语)”“联想,对比,拟人等手法运用自如。反映了作者很高的文学素养和创作功力(沈汉彬语)”。  “很感动的一篇散文(文力自人王)”。“让人感动的优秀作品(尹丽晶)”。

《娘.刺》一文在技巧上别具一格,令人钦佩。他从回家羞愧、地里痛哭、医院失态、母亲痊愈等四个场景,和母亲多年来为儿女做的一切事情的插叙,运用得当,情景交融。作品具有本色自然的风格美。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保存着天然的情趣,具有强烈的民族和民间色彩,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四、我的感悟

前面,对《娘.刺》一文的简评,部分内容来自作家点评的原话。由于十几位作家评析十分得体,远远超过了我的能力,阳光就不班门弄斧了,只好通过剪接、引用、概括的方法把这些精彩的点评融合起来,加上自己的粗浅见解,算作大家对作品《娘.刺》一文的共同的读后感吧。同时,针对《娘.刺》“热评”的现象,谈一点感悟。

我为何不由自主地去参与作品评析?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与作者有许多共鸣之处——与作品有相似的经历或接触过相似经历的人,读后便容易理解,跟上节奏,进入情境,产生共鸣。读了第一遍,我就产生了边学习边点评的欲望。

我来自山东郓城农村,43年前参军,两次参战。当时母亲担惊受怕,夜不能寝。母亲20年代人,小脚,40多岁就生病。在那困难时期,母亲领着我们四处讨饭。父亲是小学教师,由于常年劳累,积郁成病,66岁因病去世。母亲从此进驻地区城市18年。就在她89岁时,身患重病,七天不能进食,连医生都无奈。眼看母亲一天天消瘦,我们更是坐立不安。当听到有一位专家从青岛回来,能够利用激光技术做摘除胆囊手术时,就与母亲商量。看着母亲强烈的生存欲望,在坚强地点头,我们放心许多。就在手术中,由于老人体力微弱,进行了紧急输血抢救。医生说“真悬呀!”,看着老娘身上的伤口,心里直疼。当读到作者:“还是无法原谅自己让娘遭受从骨头里拨刺疼痛难忍的罪过”时,我很有同感,也很自责,老人家89了还要做穿刺,让老娘受大罪,“能不疼吗?!”。当看到作者与他母亲的一席对话时,我真的泪如雨下了。母亲一生不容易呀,我爱人有句话说得好“六十多岁了,还有娘疼,多幸福呀!”是呀,再大也是娘的孩子呀。九旬的老人,还经常问我“你的腰还疼吗?”“开车慢点。”“别着急。”听了这些,心里暖呼呼的。

有了共鸣,才能同悟——在读者与作者在作品理解的对接中,有许多个共识与深刻领悟的话,就容易从中提炼出精髓的东西,然后变成点评的文字,体现阅读的价值。当读到作者因为没有及时照顾好母亲,导致从她身上拔出五根血淋淋的骨刺的时候,禁不住不寒而战。瞬间想起我的老娘,当时住在公寓,请了专门保姆,我每隔两三天去看望一次,吃的喝的穿的不说,还给她洗脚洗头,剪指甲,做点零活。可是每次她都嫌我走得快。因为当时我还在上班。记得有一次,正与老娘聊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我说了一句“娘,我回单位,有急事。”说完就走了。刚走到老年公寓大门口,我下意识地刚一扭头:惊叹的一幕定格了,让我一辈子刻骨铭心——母亲一只手拄着拐棍,一只手还在空中摇摆、颤抖……我的娘呀,我飞速跑到娘的身边,轻轻把她的手放下,双漆跪地:“娘呀,对不起您,我走的太急了”。娘抚摸着我的头:“走吧,路上慢点!”我的眼泪“哗”一下流了出来……这就是亲娘呀。现在想起来,自己为娘做的很不够,可是,现在想做也没有机会了。

九天雄鹰先生《娘.刺》一文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但是,今天我首先是最大的受惠者,因为,在两天的品读作品和写评期间,我的眼睛一直是湿润着的。我就想,能够写出这么感人的作品,不仅仅是才华和水平吧,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修养。之前,我对他的身世并不了解,通过这篇作品才大致知道他也是一位多灾多难的人,是一位知恩感恩的人,更是一位坚强、多才,乐于奉献、有情有义的人。他二十年前就远离家乡,奋力工作,却因一次事件受到牵连,自愿返乡。他也是为了忠孝,宁愿放弃大城市回到县城,兼顾伺候老人的重任。他的勇敢在于敢于面对挫折,放下包袱,果然释怀,重新振作。他的热忱在网站无人不晓,为了审批作品,准确点评,经常加班加点。面对这样一个既没成绩又没收入的社会兼职,他选择了工作、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在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不仅是作品可读,作者更是可敬!

总而言之,对《娘.刺》一文阅读多遍,感悟颇深,以至思绪万千……

如果说文章尚有美中不足的话,就是个别章节还可以在提炼,个别语言还可以再打磨,进一步消灭错白字,做到精益求精。但是,这点小瑕疵与整体成功相比自然是瑕不掩瑜了,文章总体质量是上乘的,对读者来说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从这篇文章中,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现实的美好与残酷,再一次发现人间的善良、大爱、美德与真情,再一次目睹了母亲的伟大与坚强,也察觉到事态的炎凉与遗憾。从而提醒人们,汲取教训,释放胸怀,在新的征途中,一定要脚踏实地、珍惜拥有,积极向上,勤奋耕耘,孝顺老人,关照妻儿,为社会为家庭历尽所能,进而弥补所有的遗憾,用实际行动充实未来,用艰辛绘制灿烂,使读“疼”的文字变成春天的热浪,把“扎心”的记忆变成明天的辉煌!

在此,感谢作者辛苦而富有成果的成功创作!感谢邹纪军、沈汉彬、谭贯文、张宜祥、朱生贵珠珠、鲁成江、阙腾桢、尹丽晶文力自人王等等各位老师的精彩点评的共同分享!

让我们再一次为九天雄鹰先生点赞,祝愿九天雄鹰先生创作丰笔,全家安康!

(阳光柔剑 2017年9月28日写于南京)

附件:

原文:《娘啊,骨头里拨刺有多疼?》(作者:九天雄鹰)

http://www./portal.php?mod=view&aid=9303

人世间有一种感情,象山间汩汩流淌的清泉,流过沧桑,深入骨髓;有一种真爱,象天地间生出的无形大手,牢牢地紧牵着你的灵魂。这种感情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这种真爱就是至死不渝的母爱。

                                                        ———题记

01

2011年初秋,由于工作变故,他从外地调回老家工作。

调回老家,不是常规调动,也不是荣归故里,而是失落感迫使他要求调回老家工作的,是带着遗憾与伤痛回来的。

由于空调车不容许吸烟,一个大烟瘾的人一下车拿上行李,就赶紧找了个空地儿顺墙角蹲下,一根接一根的吸烟。面前已有一堆烟蒂,有的还冒着丝丝白烟。正在吸的,地上着的,缭绕的烟雾将他紧紧地包裹着,极度懊丧的心情被这袅袅绕绕的丝丝白烟勾勒的淋漓尽致。

正在吸烟的他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

“哎!卫平!”,他一抬头,原来是老家邻居,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发小,现在担任村支书的狗肾子。

“你弄啥去哩?”,或许是吸烟过多,也或许是精神低落,他说话时的神态就象霜打的茄子。

“小儿子今年考上陇东学院了,我送娃去哩。”狗肾子精神抖擞,答应的声音如珠落地。

 “你也乘的这趟班车?”他无精打采地问狗肾子。

“是啊!回来了就好,无官一身轻。我前些日子在甘肃新闻上看到了,说你……”狗肾子欲言又止,并显得遮遮掩掩。

他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

“回来了就赶紧把你家我阿姨的腿治疗一下哩,老人家腿脚不好,走路不行了……”狗肾子特别地提醒他。

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原本因工作不顺想调回老家,一来照顾家庭,二来用亲情温暖一下自己冰冷的心,却一下车就听到了让人更加纠心的消息。狗肾子的话,使得他好象心上长了刺,一阵巨痛袭来,他立即起身提着行礼在车站门口挡了一车出租车风一样向老家奔去。

02

他的老家在洋河县城南镇卫家寨,距离县城约10公里路程。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村寨,背西面东呈官帽形座落在阳山脚下,清澈的阳水河从眼前流过,长期的河流淤积形成了万亩大川,因古时候人们经常在此种植稻子得名曰稻子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阳水河与稻子坝养育着卫家寨的人在此居住大约两千多年。素有“洋河十八寨,卫寨第一寨”的传说。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卫家寨从古到今多读书人,多公干人员,据有人统计,高考制度恢复后这个村寨每年有六十以上的学生考上大学,占全县录取总量的20%左右。目前平均每户至少有一人系公务人员,多的几人,有的人因长年在外工作而举家迁往工作的城市生活,典型的耕读家园。

他大学毕业后先分配在省城工作,后调往陇东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由于是自幼儿包办的婚姻,所以妻子一直在家操持家务。1993年大儿子出生后,为了娃娃上学方便,他的父亲在洋河县城购置了宅基地,修建了房屋。所以他的妻子和娃在洋河县城生活,为了给家里增加收入,减轻他的负担,他的父母一直在卫家寨经营着责任田,农闲时也进城看看孙子。

不到十分他就赶回家了。一到家门口,发现大门紧锁着,他问二娘:“我达①和我娘②干啥去了?”

“地里挖半夏去了。人家的半夏都挖完了,因为你娘最近腿疼哩不的动弹,你达一个人挖,昨晚电视上报道说最近有大雨,你娘一听急了,怕半夏阴雨里返青减产,就让你达把她背到地里挖半夏去了”他二娘回答说。

听到二娘的话,他心上的刺好象又长出了一根,更加钻心的疼痛使他扔下行礼,一口气跑到山梁上。

站在山梁上,他看到父亲和母亲在山背后的半夏地里挖半夏。父亲蹲着挖,母亲爬着挖。一想到狗肾子和二娘的话,他心里一酸,黄豆大的泪珠儿从眼睛里滚了出来。此刻,他觉得除心上的刺疯长外,还有万箭穿心的感觉,都是自己没有把大人照顾好啊!为了虚妄的功名,做为独生子舍弃家庭,独创天涯,让父母遭受艰辛,让妻儿倍感孤独,聚少离多的生活几乎使母子缘去如风,加上工作上的不顺心,他不禁悲从中来……

于是,他三步并作两步赶到父母跟前,看到母亲爬在装着麦草的蛇皮袋子上挖,挖到眼前没有半夏的时候,父亲把她连同草袋一应抱起来向前挪动,凡母亲爬过的地方都出现一个光溜溜的痕迹,如同她人生的印记,在夕阳中泛着青光;父亲躬着身子挖,虽说景况比母亲好些,但手指上缠满了露出血迹的白胶布儿,情景与母亲一样惨淡。

二十多年来,由于在外地工作,他每次回家探亲,不是赴省城开会时顺路回来,就是过年回来,因此均着警服,显得风光。这次着便衣回来,因为在信息传送飞速的今天,庄里有的人前些日子在甘肃新闻上看到了他被处理的消息,父母自然也就知道了。只是他的父母不知道实情,二老以为所谓处理,不是劳改,就是开除公职。当二老看到眼前的他已经脱去警服,而且满脸的风尘与疲惫时,父亲首先一把抓住他的手,声泪俱下:

“回来了?回来了就好!咱是农民,回来还当农民,农民好啊,现在国家的政策,你看对农民多好,不交公粮,还有土地补贴,这几年我们这里家家户户种半夏,种一亩半夏收入几万元钱,你看我和你娘还能干成,多少给你还能添补点儿,这样你拉连娃娃就轻松了。”父亲的话虽然说的打硬,但眼泪还是没有挂住扑簌簌地掉了下来。

母亲不说话,只是哭………,如同婴儿一般的哭声,仿佛给他心上长出的刺又添加了一些生长剂,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无法用语言描述。

于是,一种难以名状的酸楚从心里陡起,44岁的他想把二十多年的离别之情霎时还清,尽然与68岁的父母抱成一团,在半夏地里嘤嘤哭泣起来,直到晚风吹来,他们三人才干眼泪,收拾家具回家。

    回去的时候,是他背着母亲回去的。行走在少年时奋斗过的路上,十年寒窗期间种种卧薪尝胆的情形尽管还历历在目,青春之花仿佛还在盛开,但他没有心思回忆过去的成功,因为他发现邻居们用异样的眼神偷着看他,他心里明白人们为什么这样看他,但此时此刻,他不能给乡亲们解释什么。

他又能解释什么呢?!

从地里到家里不到2000米的距离,他背着母亲足足走了五十分钟。心里长着刺,眼里含着泪,喉里哽着咽……

回到家里,他的父亲中午出门时把晚饭已经准备好了,稀饭、馒头、炒菜。只是把稀饭和炒菜热了一下。

吃完晚饭后,他和父母拉了一阵子家常。从拉家常中二老才知道他在工作中并没有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不是邻居们背后议论的那样腐败了,仅仅只是队伍管理方面出了点纰漏,组织在处理责任人的同时追究了他的领导责任,与其他被处理的人员相比,他也没有受到多大的处理,只是被撤职、降级了,公职还在,而且为了照顾二老组织同意并且已经调回老家工作了。

拉家常主要是他和父亲在东拉西扯地说,他的母亲本来就少言寡语,平时不爱多说话,一听到他没有腐败,也没有受到多大的处理,心里的石头落地后就自个儿用从田间地埂上拨来晒干的艾蒿,揉成小宝塔状拿火从塔顶点着,用土办法灸自己腿部疼痛的部位。加上他爷儿俩一根接着一根的吸烟,满屋子乌烟瘴气,根本分不清那些是烟味儿,那些是蒿味儿,呛的一家三口人咳嗽声此起彼伏,生活的五味杂成在这些烟雾里弥漫着,纷扰着……

他认为这都是自己没有把母亲照顾好,极度愧疚使心里的刺又一次疯长。

睡觉前,他给母亲说:“娘,明天我就带你去看腿”。

娘说:“等我给你达帮忙把半夏挖完了着”。

他说:“娘啊,不及时治疗,病情就会加重,病重了就没办法治了”

父亲掀了掀酸楚的鼻子说:“他娘,娃娃回来了就应当立即到医院治疗,挖半夏事小,给你看病事大。钱今年挣的少了明年可以多挣,延误了治疗时间把小病拖成大病,你真正走不成路了咋办?娃在城里工作,你让娃的眼往哪里放?以后你还怎样陪伴我?”

经过父亲的劝说,母亲点头同意治疗。

03

第二天一早,他带着娘来到县医院,经过检查医生说娘的膝盖骨上因常年风湿已经形成骨刺了,县级医院没有能力治疗,说最好到省城医院治疗效果好些。

做了些准备后,他和妻子带着娘来到了省城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过常规检查后办理了住院手续,第三天医生通知说给娘动手术,要家属签字,他签字后在手术室外等候。大约两小时后对面窗口通知家属,他过去后看到了医生从娘膝盖骨上拨出来的五根骨刺。这五根骨刺长短不一,形状各异,医生说从病人身体上取下来的东西家属可以领回,因此他虔诚地收藏了从娘膝盖骨上拨出来的五根骨刺。医生还说幸亏治疗及时,不然这类病就没法儿治疗了。

随着对面小窗的再次关闭,娘养育自己成长的经历象幻灯片一样一幕一幕地从脑海里绽放开来。娘是一位传统的农村妇女,没有文化,没见过世面,人面前不太爱说话,不喜欢与人争高低,只知道劳作,只知道疼爱的儿女,只知道关心丈夫,却从来不关心自己。曾记得,娘有病了从不说出口,硬忍着,不看医生,头痛脑热之类的小毛病就这样忍过了,忍不过了就躺在炕上休养几天抗过去;也记得,有年冬天半夜三更父亲说肚子痛,娘急忙起来穿上衣服打门揭窗地请来医生给父亲打针治疗;还记得八岁那年娘看见他眼睛发红,父亲说是他把手上的脏东西揉在眼睛上了,过一阵子就好了,但娘坚持背上他去镇上的医院治疗,医生说是急性角膜炎,说打两针就好。想着,想着,手术室的门开了,医生将娘推出来,他和妻子护送娘回到病房,医生说摘除骨刺手术时间太长,麻药失去效应后病人因极度疼痛而昏迷过去了。他这才看到娘的脸象裱纸一样,黄的没有一丝血色,听了医生的话,他急忙从身上掏出从母亲膝盖骨上拨出来的那五根骨刺,端详着沾满血迹的骨刺,一阵震撼从心头掠过,不由得跪在地上,不停的抚摸着娘的手呢喃:

“娘啊,请您告诉儿,在骨头里拨刺有多疼?!”

他的举动感动了医生,医生安慰他说:

“病人的情况很好,治疗几天完全可以康复,你就放心照料好了!”

听了医生的话,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但还是无法原谅自己,因为自己确实没有照顾好娘,才让娘遭受从骨头里拨刺疼痛难忍的罪过,如潮来的心绪让他再次回到过去,想起了儿时家境的艰难,想起了母亲抚育自己曾经的含辛茹苦。母亲养育了他们姊妹四个,其中三个是女儿,只有他是儿子,姊妹中排行老二。做为独生子,在经济生活艰难的七十年代,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母亲对他关爱有加,生活上从未让他受到过委曲,过去的记忆犹如大海那边甩来一根悠长悠长的勾丝,再一次勾起他阵阵的心疼。忘不了母亲在失眠的夜晚给他亲手做的毛布底鞋;忘不了下雨天母亲给他亲手用化肥袋子做成的小雨衣;忘不了数九寒天母亲给他亲手用废弃缸子做成的小火炉;忘不了母亲给他书包里装的白面馍;忘不了上大学时母亲藏在行李中带着汗味的,用毛线紧扎着的一疙瘩一元到拾元面值不一的私房钱……

他的思绪象脱缰的野马正在驰骋,突然妻子示意有人来了,他急忙起身迎去。原来是过去一手培养自己,提拨自己的老领导刘厅长来到病房,刘厅长已经从省人大主任的岗位退休,老领导从一个熟人那里得知他来省城给母亲治病,就来医院探视。见到老领导,他觉得既亲切温暖,又惭愧难言,一脸的无奈尽然说不出话来。

老领导知道他此刻的心态是为了什么,询问了母亲的病情及治疗情况后,就打圆场拍着他的肩膀说:

“啥都别说了,一切尽在不言中。人生如同长河,谁没有遗憾?谁没有酸痛?幸也好,不幸也好,都已过去,过去了就是曾经,学会放下,就会轻松。过去你一直叫喊着要调回老家赡养老人,现在不是很好吗?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得,就会有失。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你虽然没有了以前的风光,却得到了以前缺失的亲情。一家人团团圆圆,谁也没少胳膊没少腿儿。记住,这世上谁都不会尽善尽美,只要你没有违法乱纪,只要你努力了,就应当无怨无悔。我认为你是一名好警察,现在除认真工作外还要做个孝顺老人的好儿子。”。

老领导的话不仅对他是开导,对母亲和妻子更是鼓舞,原来老娘清醒了,听了老领导的话精神多了,妻子的脸上也露出了多日未见的笑容。

老领导离开的时候,他送老领导上了出租车,望着远去的出租车,心里呈现一种从未有过的平衡。返回病房的路上,老领导的开导和教诲不绝于耳。是啊人生如梦不是梦,因为太真实;生活如水不是水,因为有苦涩。老领导在位时出行经常前呼后拥,现在退休了做为高级干部还得自己一个人孑然前行。自己那能与老领导相比啊!从现在起要心态放平,珍惜身边的幸福,欣赏曾经的拥有,不能再用无谓的烦恼,作践自己,伤害岁月。想着,想着,一阵轻快从心里放飞。

就这样,他以平静的心情在病房里精心照料着母亲。

04

十天后,母亲病愈,他和妻子带着母亲踏上了回家的路。坐在列车上,他看到了沿途车站警务人员一部分比自己年纪还大,有的行动缓慢,有的头发雪白,但他们都在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着。自己还不到五十岁,距离退休还很远,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有一句诗描述他回去时的心情,恰如其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列车行驶着,田野过往的荞麦花随风飘香,他的心情也随之泛起岁月的芬芳。真没想到,原本来省城给母亲治病,医生从母亲的骨头里拨出骨刺,治好了母亲的腿病;老领导却从自己的心里拨出了心刺,治好了自己的心病。今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关爱家人;认真工作,安心生活。自己的工作经常涉及到人的问题,一定要力所能及的,在政策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多给人一些帮助,让那些比自己苦,比自己难的人感受到这世上的阳光和美丽,在实际工作中开出更加美丽的人性之花,让这个世界充满阳光和爱。

】:

①达:甘肃陇南方言。读da. 儿子对父亲的称呼。

 ②娘:甘肃陇南方言。nia,儿子对母亲的称呼。

2014年10月初稿于兰州;2017年9月修改于敦煌。

作者简介:九天雄鹰,实名郭卫,男,汉族,擅长散文、诗歌、纪实文学创作,极力推崇韵律玄幻的轻盈诗歌创作。2004年开始发表作品,在《甘肃公安报》、《原野公安文化网》、《云南公安文联网》、《甘肃公安网》、《中国警察网》、《中国警察原创文学网》、《湖北作家网》、《中国散文网》、《散文网》、《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中国作家网》等网站发表作品200多篇(首)作品。其中散文《怀抱梦想》荣获第二届中外诗歌散文家邀请赛一等奖和最佳散文奖,散文《信访民警的梦想》荣获2015年“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诗歌《重塑灵魂的匠人》获全国“我的从警·生涯”大赛二等奖。国家公务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