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我说这句话可能要被骂死……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活着混沌中和经验里”。 但是请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要贬低TA人的意思。恰恰相反,活在混沌中和经验里却孕育着一颗种子,只需要一滴水便能破土而出,成长为参天大树。 混沌状态混沌是从一个有序走向无序的状态。初出校园,你带着在学校里系统化学到的专业知识走进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最多就是一个基础入门,更多的是你出到社会工作后的自我学习,碎片化地吸取知识。 比如上班途中,刷着抖音,看到某知名大咖说一个知识点A,觉得有道理,于是点赞收藏了;下班路上,看着公众号文章,发现一个知识点B,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又收藏了;回到家里,刷着朋友圈,又发现一个知识点C,也很有道理,于是又收藏了…… 诸如此类碎片化地获取知识,我想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点。 但是,有一天当碎片化知识点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当你想要调用某个知识点解决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很难调用。要么是知识点不够完整,不足以支撑解决问题;要么是多个知识点之间没关联,甚至有冲突,不知用哪个;要么是压根就找不到知道点收藏在哪里…… 久而久之,你会感觉其实这样很累,一遇到需要搜索调用以前收藏的知识点,头脑就混混沌沌的! 经验主义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在企业积累的经验也越来越多。这样越往后做事情,越是经验主义,特别是当有成功经验的时候,这种经验主义更加明显。总认为:我以前是这样做的,或者说别人也是这样做的,我这样做一定错不了。 当这种经验主义思维一旦固化下来的时候,你就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往后的工作很多时候都只是在低水平地重复。 知识≠能力一个人,无论TA积累多少知识,如果不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那知识也只是知识,而不是你的能力。同样,经验也只是代表着一个人的过去能力,但不能代表将来也会拥有同样的能力。 当我们因零散知识点过多而进入“混沌状态”阶段,或者因多年的工作经验而进入“经验主义”阶段时,如果我们不往上打破一层,那么我们就会停留在原地,不会再有更大的进步了,甚至会出现倒退的情况。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就看你如何看待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其实就是达到了一个“临界值”,打破后再往前一步便是大海星辰。 那么,我们如何在“混沌状态”里快速调用知识解决问题?如何在“经验主义”里跳出来将其升华以适应于未来? 建立知识体系这个时候有且只有将零散的知识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将过去的经验抽象成为更底层的概念融入到知识体系里。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调用知识,或者说有了知识体系才能很好地指导我们未来的工作。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呢?我们先来看下面一张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零散的知识吸收是零乱、点状的、相互割裂的;而有了知识体系之后的学习,是结构化的、网状的、相互关联的。 所以,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三个要素:有知识架构、有知识内容、内容之间有联系。 那么,如何建立起这种知识体系呢?下面我将从5个步骤来阐述清楚。 (1) 明确学习目的 当你刚开始学习一个领域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领域?将来打算如何应用?这个领域跟我现有其他知识是什么关系? 如果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很难建立起知识架构的,也不会付出努力去建立起架构。因为你很难知道,这个知识是用来解决哪个领域的问题、跟你的个人目标到底有什么关系。 这就好像:节假日外出,你自己都不知道要去哪里,你肯定不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所以建立知识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 (2) 建立知识框架 明确了学习目的之后,你可能会想:在我对这个领域不了解的时候,我要如何建立起这样的架构?这里有两种办法。 第一:优化创新 所谓优化创新,就是通过高质量信息渠道,找一个已有的体系来学习,并不断优化,使之符合自己当前情况。 比如在前面学习过的「社群运营」知识架构,这时你刚好要学习社群知识,但又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时我的社群知识架构就给予了你一个很好的基础。 你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深入去学习、去了解、去研究,去实践……当你深入学习、实践回来后,你一定有感觉了,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了。这时你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完善、升级或修改,甚至推翻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社群知识架构。 这时你会发现,建立一个知识构架是如此的容易。 第二:自主创建 自主创建就像技术或产品自主创新一样,是比较耗时间和精力的。这需要你既有广阔的视野,在某个垂直领域又要有深度的认知,还需要你有足够多的知识点。 当你有了这些为基础后,你既要在互联网上寻找是否有相似的知识体系作为参考,又要结合你以往的工作经验,界定这个知识体系的系统边界和梳理一条逻辑主线出来。 接下来你要根据界定的系统边界,确定支撑整个系统的底层基石和整个系统关键逻辑点。 还是列举前面我们学习过的「社群运营」知识架构为例。系统边界是“人与人之间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社交性群体”;系统基石是“基于共同的兴趣、学好和目的”;而组成这个系统的逻辑关键点是:人与人之间形成一个“组织”、人与人之间要有“互动”、还需要有互动的“内容”、并且这个组织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通过逻辑梳理,这个系统的逻辑关键点就出来了,整个知识体系框架就出来了。 (3) 往框架填充知识 创建了知识框架后,接下来就是往这个知识框架里填充知识,那么如何往里面填充知识呢?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系统化学习;二是碎片化学习。 第一:系统化学习 这个很容易,因为当你是系统化学习的时候,本身这个知识体系就是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了的,你要做的就是阅读和梳理内容,然后抽取你认为对你有用的知识点,加工或精简后,放到你的知识框架中去。 第二:碎片化学习 平时在活动中,把你看到的,你认识有价值的信息,都记录下来,随身笔记本好,还是手机都好,先记录下来。记录的时候,不要组织语言,记关键词就可以了,因为这样是最快的。如果是手机看到的知识点,截图或收藏是最快的方法。 等回到家、公司或空闲的时候,根据记录的关键词,回忆重组内容,填充到知识框架中。当然了,平时每天也可以对当天的知识进行整理,分门类别地列出来,比如word文档啦,excel电子表格啦等等,然后填充到知识框架中。 另外,知识还要定期回顾,如果是重要的知识,认为是“发现了新大陆”的知识,那么记录到知识架构里,作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4) 将知识与问题关联 很多人都觉得:我明明学了很多知识,为什么解决问题的时候还是没有任何思路?为什么有人学一个知识,就可以轻易举一反三地解决很多问题? 之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想不起用什么知识,是因为知识和问题之间脱节的。那么如何让知识和问题链接起来呢?答案是:二者都向对方靠。 知识向问题靠:每遇到一个知识的时候,就去思考这个知识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比如「社群运营」知识架构里的“互动”玩法,虽然这里的玩法是为了社群设计,但是如果某天有同学聚会、年会什么的,是不是也可以应用上? 再比如“主旨”,那么如果公司让你组织一个户外活动,或者与其它公司组织联谊活动,你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个“主旨”,明确指出这个活动给成员带来什么价值? 这样思考的话,你以后遇到这个问题,就能回忆起,可以用什么知识解决了,还能举一反三。 问题向知识靠: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不要抛开过去的知识坐着苦想,而是回到你的知识体系,去查看哪个能帮你解决问题(这里如果你拥有多元思维模型将会轻松应对自如)。多次之后,你就知道某类问题该用哪类知识解决了。 如果能够常常做这些“向两边靠”的思考,不仅能够建立起问题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还会逐渐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它们不再是割裂的孤立知识点,而是可以放在一起去解决某个问题的。 (5) 不断优化知识框架 绝大部分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初级向高级发展,这是自然规律。所以你刚建立起来的知识架构肯定是初级的,不那么完美的。因此,在你学习了一段时间、实践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初级知识架构进行修正,让它更加强壮、实用。 还是前面学习的「社群运营」知识架构,一开始对“社群规则”、“入群门槛”等要素使用了“组织”关键词,但后来通过学习和观察我发现,用“圈子”可能更加适合。但是目前我发现,社群的本质是连接,而圈子是因为连接而存在,那么用“连接”代替“圈子”是不是会更加好一点呢? 还有“互动”,一开始,我只知道10种互动,后来我混圈子多了,发现有很多有意思的互动玩法,那么我是不是也可以借鉴甚至复制这些玩法到我们的知识体系里呢? …… 所以知识体系就是这样的一个不断修正、优化、完成的过程,直至这个知识架构越来越强壮。 最后,知识体系的建立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而且知识体系的建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需要突破的。就好像我一开始所说的那样,只有你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感觉自己达到了天花板(其实这只自己达到了一个临界点上),才有可能建立知识体系往上突破。 特别提示: 如果你还是不太理解如何建立知识体系,或者说不知道建立知识体系的内在思维逻辑是如何的,那么我强烈推荐你读一下这篇文章:如何高效地碎片化学习?深度剖析结构化思维,摄取思路清晰的秘诀。这篇文章深度剖析了结构化思维,如果你掌握了它,那么建立知识体系将会易如反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