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石窟寺的前世今生

 昵称45109175 2019-12-10


读小学的时候,假期我常去父亲工作的红卫盐场耍玩。周边的石宕都归红卫盐场管理,父亲负责对石宕采下来的石板石条的数量和尺寸进行登记,作为矿工们发放工资的依据。我们的吃住和矿工们都在同一个院子里。记得管理处的食堂每星期为矿工们提供一餐肥肉,说是洗肺润肺的特别餐。在有肥肉的那个晚餐,矿工们会显得特别高兴,有的还哼着小调,把饭碗端到屋外边来吃。矿工们人多,肥肉要煮一大锅,老远就能闻到从食堂里飘过来这油渍渍香喷喷的味道,引得我也馋馋的。 

住的天数多了,我也和这些外乡来的矿工们有些熟了,有时我也跟他们到石宕的工场上去看看。只见在幽深的石宕里,叮叮咚咚,锤起锤落,灰粉飞扬。用碎石砌起的窄窄小径沿井壁一直延伸到宕底,矿工们从这里上上下下,采出的石材也是从这蜀道般的小径抬上来的。石宕是个封闭的环境,风吹不进雨打不进。所以人人脸上都蒙满了粉尘,连眉毛也灰白的。宕底采石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现在每当回想起这批矿工们年轻的脸,我的脑海里常常会冒出庞德《在地铁车站》那首:“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色树枝上花瓣数点”著名的诗句。为什么会反复出现这样的浮想,矿工们年轻的面容和庞德这首超短诗之间,我想一定存在着意象或者内蕴的某种关联吧。


伍山石窟就是这些矿工们采石后遗下的废井。摸着这井壁上一道道凿痕,回想起一代代矿工们高强度的劳作,他们硬是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挖空了这一座座山。直到钢筋、混凝土、预制板这些新兴建筑材料取代了石板与石条,电动工具更替了手工劳作。石宕原始的采石方式才渐渐淡化成如烟的往事。原本热热闹闹、人声鼎沸的石宕一旦不再开采后,就像一个个豁口的老人,在山崖上独守着寂寞与空荡。废弃石宕的周边杂草丛生,人迹罕至。山脚边相对低的宕口,附近农民用来堆堆柴禾,圈圈牛栏。也有比较贫困的村民造不起房屋,干脆就在石窟里居住,过着原始穴居的生活,倒也冬暖夏凉。那些空间面积比较大的石宕,有的村庄就在里面搭起戏台,成为村民们看戏看电影的天然场所。

兰头村紧邻红卫盐场管理处,村边的兰头山石宕就成为我就近游玩的好地方。有一处把整座山都采得通透的石宕最好玩,从山南的宕口进入,绕过几个连通的石窟,可以从山的北面贯穿而出。经过幽暗曲折的盘转后,快到出口时,洞口那一束阳光射进来,仿佛是引向天堂的指路之光。爬出洞口,一个崭新的视界展现在眼前。直如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展现在我眼前的景象和魏晋时代陶渊明描述的,基本上是同一个版本。为了体会穿洞过程中豁然开朗的那种快意,我多次在这个贯通的石宕爬进爬出。


几年前,听说集企业家、作家、慈善家于一身的储吉旺先生出资,在兰头山磨崖雕佛像,建造石窟寺。我探看了两次,皆不得入内。因为施工期间出于安全考虑,洞口被护栏与临时门堵着。但洞窟里面传出机具切割吱吱的声音、嘈杂的人声,还有石粉一阵阵从空中扬起。这又让人回想起当年采石工场热热闹闹的场面。而且我发现,正在施工的这一带洞窟,也就是我少时经常耍玩的地方。正在建造的石窟寺,利用废弃的石宕填平成室,磨崖雕佛,凿石榜题。历五年之久,经过众多福建石匠的精雕细刻,也称“文殊道场”的伍山石窟寺终于建成开放。

经过兰头村前的石屋民居,民房上方是石窟寺的山门,正门朝南,蓝底的“石窟禅寺”由天台允观法师书题。进洞门后便是“文殊道场”主室,正中石壁上雕着文殊骑狮像,高大庄严,面容端庄秀丽,嘴角微翘,双手持托如意。头顶发髻上复有一佛,结跏趺座施禅定印。高大的文殊菩萨为半跏坐像,坐狮一足腾空,四周祥云围绕。如果你细细观看,文殊雕像的两旁,左右雕着两位跪势膜拜者,像是供养人。这骑狮文殊整座雕像高约十余米,精雕细刻,为福建石雕高手合作雕成,这座造像已被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评为国际石雕博览会金奖,这是对其总体设计与雕刻艺术的高度肯定。文殊主室的东西两侧石壁,各雕两位文殊化显,持剑握卷,造型生动,雕工精湛。整个主室合为五方文殊,此地就是文殊道场吧。


除主室外,一窟连一窟,分别有“大雄宝殿”、“释迦殿”、“观音洞”。分别雕有卧佛、立佛、坐佛,诸菩萨罗汉雕像,大都磨崖雕刻。也有雕成浮雕的,如释迦殿的佛像和山门前四大金刚。转过几窟可穿山而出,在兰头山的北面。也分别有几组雕像,最大为“送子观音”立身雕像,高十余米,整体雕刻依山势造型,庄严优美。还有一口盛满绿水的宕井,岩壁上雕着财神。可以说,北面石窟佛像群比较符合俗世求财送子的心愿。

众所周知,文殊菩萨为释迦左胁侍,列诸菩萨之首,象征智、慧、证三德,地位很高。文殊道场在山西五台山,我也曾去游览过。据《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记载,文殊师利的道场在“清凉山”,五台山也称清凉山。而《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更有详细记录:“尔时师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大振那也称摩珂支那,是古印度对中国的旧称,五顶即为五台山是也。


敦煌莫高窟的第61窟供奉文殊菩萨,专家们称作为“文殊堂”。至今中心佛坛仍留文殊骑狮的痕迹,其西壁绘有巨大的“五台山图”,高3.4米,长13.5米,是莫高窟现存最大的壁画。绘出了五台山周边五百里方圆的山川地形、城池楼阁、大小寺院和风土人情。把俗世生活融于佛教壁画中,榜题详尽,情节丰富。极具建筑学、社会学、地理史、交通史和佛教史上的考据意义。从另一方面说,莫高窟“文殊堂”的壁画也佐证了文殊和五台山的渊源关系。从古至今,五台山文殊道场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历史上不断有印度、西域、东南亚、朝鲜、日本等地的僧众前来朝拜。

五台山因东、南、西、北、中五座山峰突起呈台状而名,而伍山也由松岙山、道士岩、不周山、聪明山、兰头山这五座山组成。在兰头山建文殊道场,莫不是冥冥之中有着五山的对应。且兰头山位于岳井洋最西端,外接五屿门。据《重修浙江通志稿》载:“五屿门之西北有港,向北深入曰胡陈港,与车岙港亦东西并列,合岳井洋观之,不啻一川字也”。兰头山地理位置就在这“川”字之首。伍山石窟寺建于既得山又得水的形胜之地,定是吉祥选址。储吉旺先生在此创建“文殊道场”,规模宏大,当是千秋万代的功德善行。点石成金,把石宕弃井提升为文殊道场,把物质的遗存转化为精神信仰的寓所。


几百年一代代的采石工如果地下有知,看到他们当年一锤一锤敲凿出来的石宕,如今转化为佛国世界,一定会得以欣慰。伍山石窟寺的建成,有着前世矿工们百年开凿的功力。所以在石窟寺主室前壁上,储吉旺先生题写“非一人之力,非一人之功”十个大字,当包含了对前世一代代的采石工和当今福建石雕能工巧匠们的致敬。石窟寺的前世今生,告诉了我们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道理,更告诉了我们,这世上的奇迹更是要人去创造的。
关联阅读

行走丨残

行走丨落叶

行走丨少年的你

行走丨枇杷四章

行走丨初冬的乡村

行走丨你欠我一场大雪

行走丨一路向西,去拉萨

行走丨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笔会丨我乘慢船去塘栖

虚构丨初恋似流水

行走丨春恋下各

行走丨扑蝴蝶

行走丨藏匿

旅途上的故事,请告诉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