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好这些细节设计,认知症老人生活幸福感upup!

 快乐英平 2019-12-11

通过前面几篇文章,我们对绿屋模式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并看到——绿屋组织(GHP)在绿屋2.0阶段,特意针对认知症老人群体,提出了变革性的照护理念和服务方式。今天,就让我们从理念走向空间,一起看看养老院的空间设计中有哪些容易被忽略、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认知症老人生活的小细节吧!【整理摘编:时英平】

一、导向性(Orientation)设计

由于认知症老人不太能够依靠记忆形成“认知地图”,所以建筑中的导向性设计变得尤为重要。实际上,空间中的导向性可以理解成“看得见”、“看得清”和“吸引力”三个层面,而三个层面不可绝对分开,而是相辅相成的。

  1 看得见:视觉可见性

1-1 空间看得见

一般情况下,养老院的建筑平面可以分成四大类:走廊式平面(Hallway Plan)、开放式平面(Open Plan)、混合式平面(Hybrid Plan)和家庭式平面(Household Plan),主要区别在于老人居室之间以及老人居室和公共空间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下图)。

图1.养老院的四类主要平面

  一般认为,走廊式平面更有助于创造导向性,但实际上导向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活动空间(老人行动的主要目的地)的位置——是否更容易被看到。

图2.开放式建筑平面

例如,在上图所示的开放式平面中,认知症老人的居室都面对活动空间,因此,无论是老人从自己的居室想要到达哪个公共空间,还是想从某个公共空间回到自己的居室,这种直观的视觉可见性都较好地满足了认知症老人的空间导向需求。虽然在右图中,当老人位于公共空间并想要回到居室时,需要判断自己位于哪个组团,但是这种差异性可以通过颜色、标识和装饰较好地实现。

图3.走廊式建筑平面

上图是一个典型的走廊式平面,与开放式平面不同——其所有的公共空间都集中在中心,从房间出来后无法直接看到公共空间。虽然已经没有断头式走廊(采用了回字形而不是一字形),因此,老人无论走错还是走对方向,都可以到达公共空间,但是依然不够友好;而且如果老人想要从公共空间回到自己的房间时,除非三段走廊有明显的设计或装饰上的差异,否则很难让老人判断出自己的房间位于哪段。

1-2 设施看得见

图4.一项卫生间可见性的研究结果

上世纪90年代的一项研究表明(如上图),认知症老人房间中的卫生间——没有设计门或者是墙体,而是采用了帘子,在帘子放下和帘子收起两种状态下,老人使用卫生间的次数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同样在两周之内,在帘子放下时,卫生间被使用了37次;而在帘子收起时,卫生间被使用了285次。这也就意味着,视觉可见性对于导向性极其重要。

图5.老人居室的卫生间位置

上图是一个较好地实现了卫生间视觉可见性的居室平面,老人在床上时可以直接看到卫生间,便于老人使用;而在使用卫生间时,可以选择关闭走廊一侧的门,减少走廊对使用安定性的干扰;而两扇门的设计也让护理人员在辅助老人如厕时,有更为充裕的操作空间。但是,要注意的是,上图中卫生间的扶手安装并不正确。

1-3 标识看得见

图6.标识的高度设计不合理

许多老人不能以最好/最正常的姿态直接站起来,因此,他们的视线高度可能只在座椅扶手的高度上下或者更低;像左图的老人那样,可能大多时候看向的是地面,而标识布置得太高时,标识本身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老人并不能看到。因此,合理的标识高度是实现视觉可见性的重要条件。

  2  看得清:视觉区分度

视觉区分度的设计涉及走廊、活动空间和标识系统等多个层次,旨在帮助老人可以更好地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

图7.缺乏视觉区分度的交通空间

上图是一家养老院从垂直电梯出来后,在二层和三层分别看到的场景。能够发现,这两个本该具有强烈区分度的空间——需要确认是否到达了想要去的楼层,却在墙面颜色(过于接近)、家具类型、家具布置、艺术装饰等多个细节差异性不够大,给人一种“找不同”的困惑感,对认知症老人进行空间识别十分不友好。

图8.标识的视觉区分度设计

除了空间的视觉区分度外,标识视觉区分度的设计也同样重要——高对比度和清晰的图案字母,被认为是有利于老人辨别的重要设计原则。与之相反,如果是专供护理人员使用的空间,那么减弱对比度则既能保证护理人员找到空间,又不会引起老人过多的注意。

   3 吸引力:标志物的意义

标志物通常是指帮助老人进行空间识别的一些物件,例如走廊墙面的装饰,老人居室门口的小摆件等。如果让标志物带有一些“个性化”的内涵和意义,那么标志物识别性的表达将更为有效,更能引导老人进行活动,如老人熟悉的纪念物、熟悉的老照片等。

这就意味着,护理人员需要对老人进行深入了解,例如可以拿出一些照片让老人讲述背后的故事,进而找到对老人有意义的东西。一些情况下,老人可能不愿意把珍贵的原件放在门口当作提示,那么,采用复制品同样可以达到空间提示的效果。

   4 三大原则的综合——反面案例

图9.养老院四个走廊的实景照片

上组图片是一个养老院四个不同楼层的不同走廊,并导向不同的活动场所。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从空间设计到室内装饰都非常相似,差别极小(即视觉区分度不够);老人不仅无法判断端头到底是什么空间,而且也无法便捷地知道自己的居室在哪里——尽管在老人居室门口布置了标志物(如下图所示),但是在走廊中并不能看到(即视觉可见性不够),标志物的价值没有发挥出来;此外,走廊上的装饰选择不够用心——没有趣味、没有意义时(即没有实现标志物富有意义),老人没有足够的理由选择在一个令人困惑且无聊的走廊继续走下去。

图10.难以被看到的门口标志物

虽然减少装饰可以实现设计上的简洁和“高级感”,减少各种细节化的处理可以降低运营上的难度和成本,但是,有利于老人生活和恢复的空间才是养老院物理环境的设计内核、服务初衷和本质意义。

二、空间意象设计

养老院的空间设计经历了从机构化(Institutional)到非机构化(Non-institutional/ Residential/Household)的转变,从医院式、酒店式逐步转向家庭式。研究表明,家庭化的空间氛围可以改善老人的认知状态、身体机能,让老人获得更多的愉悦感、更少地出现躁怒焦虑和过激行为、更少地使用心理药物。不过,如果养老院的管理运营方式依然采用传统护理模式的话,即使创造了家一般的物理环境,却无法提供家一般的心理环境,同样不能带来上述的积极效果。

图11.空间环境的家庭氛围感

如上图所示,虽然左图已经很大程度上进行了去机构化设计,但是与右图相比,其家庭感仍旧不足;特别是厨房布局上,左图依然给人一种强烈的“护理站”的感觉——护理员和老人分别位于台面的两侧,而在真实的家中,并不会有这种空间;应该像右图一样,厨房是一种开放的空间,有一种“邀请参与”的姿态。而实际上,开放式厨房已经成为了“去护理站”(Elimination of Nurse Station)的重要方式(如下图)。

图12.空间的“去护理站”设计

三、照明/光线(Lighting)设计

研究表明,提高餐桌上的光线亮度和桌面颜色对比可以提高老人的食物摄入量,每三天可以多摄入1500大卡(能量单位)(如下图)。

图13.餐桌的照明设计

此外,根据亮光疗法(Bright Light Therapy),如果让人每天在亮光盒(Bright Light Boxes)前两小时,可以缓解抑郁并提高睡眠质量;虽然很难让老人每天在光盒前坐两小时,但是研究表明,蓝光灯泡(Blue Light Bulb)灯泡,即波长在440-450nm,类似于水族馆的蓝光,同样可以起到类似的效果——这并不是说要把老人的房间布置成蓝色,而是在现有的照明方案上引入蓝光疗法。

另外,研究表明,每天待在户外20-30分钟,特别是早上,可以改善老人的睡眠、心情和焦虑,老人可以晚上休息得更好,白天更容易保持清醒且更有活动参与的意愿。不过,很难区分这种积极的效果究竟来源于自然光线本身还是室外环境的综合作用。但是,这意味着,让老人更多地待在室外而不是把老人束缚在室内空间中是有明显的好处的。

可以看到,针对护理院特别是针对认知症老人而言,大到建筑平面的选择、室内空间的装饰,小到标识系统的设计和照明氛围的营造,设计不再仅仅是“有无”的问题,更是“好坏”甚至说是“够与不够”的问题,只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更感同身受的理解、更精细化的设计,才能实现让老人过得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愿景。

说明:本篇文章的主体内容整理归纳自一次绿屋组织(GHP)关于认知症和设计(Dementia & Design)的网络研讨会。【整理摘编:时英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