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嗣同临刑前,作为一品大员的父亲没求情,只做了一件事让人动容

 昵称413468 2019-12-11

“戊戌六君子”久负盛名,即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戊戌变法仅有百来天,失败后,这六人并遇害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38日,谭嗣同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被斩,临刑前,作为一品大员的父亲没求情,只做了一件事让人动容。

谭嗣同的父亲名叫谭继洵,字子实,出生于1823年,27岁中举人,37岁成进士,又过了14年,谭继洵任职户部员外郎,一直到66岁,谭继洵才升任为湖北巡抚,成为了管辖一省地方的一品大员。

谭继洵为儿子写下的名句是:“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暂且不论这“挽长子谭嗣同”包含谭老多少感情,想必不少人会想到戊戌变法失败后,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27岁中探花第三名),爱惜自己的得意门生杨锐,因而马不停蹄向慈禧太后求情,但并没有成功。

也因此,张之洞的态度与谭继洵的沉默形成一种对比,常被后人议论。其实质押熟悉谭继洵的履历,就不难看出他有些循规蹈矩,谭嗣同是他的长子,也是他晚来得子,谭嗣同出生时,谭继洵已经42岁。

谭嗣同五岁曾患重病,差点丧命,不过昏死三天,竟又奇迹苏醒过来,因而字复生,十岁时,成为浏阳著名欧阳中鹄的弟子,接触到了不一样的思想文化,晚清局面混乱,让不少爱国人士气愤填膺,谭嗣同小小年纪也受到了感染。

父亲谭继洵思想守旧,任职期间性格唯诺,谭嗣同成长中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心中多多少少有些看不起父亲,谭嗣同19岁时离家出走,游历全国,增长见识,了解实情,结交名士。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朝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此时谭嗣同已经30岁,得知这一消息后,对清朝廷的软弱深感痛心疾首,从而努力传播新思想,呼号变法,次年谭嗣同到北京,结交其他维新人士。

谭继洵并不赞同谭嗣同的新思想,在他看来,这只会为自己招来祸害,结局已定,又何必趟浑水,谭继洵步入仕途多年,多多少少有些地位,因此为儿子谭嗣同谋了官职,希望谭嗣同能够消停下来。

但张之洞(谭继洵的上司)是支持变法的,因而谭继洵与张之洞的矛盾不断;变法失败后,张之洞死了弟子,谭继洵死了儿子,原本谭嗣同是有机会逃跑,但他没有选择逃跑,慷慨赴死。

谭继洵也没有为儿子求情,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他明白自己即使求情也没有用,因而就没有求情,不过谭嗣同还是牵连了谭继洵的仕途,被罢了官,回了浏阳老家,他没有过多评价长子谭嗣同。

不过谭继洵还是怜惜自己的长子,作为了一个父亲,他曾对儿子谭嗣同有很大的期待,即使谭嗣同所做之事不尽他意,但他还是会为儿子感到悲伤,因而为了儿子写下了一首挽歌,1901年,谭继洵离开了人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