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从申《李玄静碑》二玄社/原色法帖选46 《李玄靖碑》又称为《李玄静先生碑》《茅山玄静碑》《玄靖先生碑》《李含光碑》,全称《唐茅山此阳观玄静先生碑》。唐代宗大历七年八月十四日刻,由柳识撰,张从申书,李阳冰篆额。碑于大历十二年(777年)立在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断裂,明代嘉靖三年(1524年)遭火石碎。 《李玄靖碑》雄浑壮美,高古苍劲,气势追人,具有篆隶笔意。用笔平正遒婉,圆健浑厚,笔画疏密得当,规整稳定。笔力深沉含蓄,结字开张舒展。《李玄靖碑》记载了唐朝茅山此阳观道士李含光一生行实。李玄靖(683—769),字含光,本名弘,因避高宗太子李弘讳,故改为李姓。他是神仙道教上清派陶弘景五代传人,颇获玄宗嘉许,是当时朝野上下信徒最多的著名道士。 【始】 【1】张书元静先生碑;旧拓足本;纫之先生藏;张廷济 【2】《三妙碑》;《唐元靖先生广陵李君碑》张司直书;《张书元静先生碑》旧拓足本;纫之先生藏;张廷济 【3】唐玄静先生碑 【4】《唐茅山紫阳观玄静先生碑并序》;秘书郎河东柳识撰 【5】大理司直吴郡张从申书;李阳冰篆额。道门华阳,亦儒门洙泗,盖玄化振於 【6】此也。白日登昇有西汉茅氏兄弟;隐景遁化,有东晋许氏一门。袭明 【7】冲用,以阐道风,有梁贞白先生、唐玄静先生。开元中,元宗礼请尊师而问 【8】理化,对曰:“《道德经》,君王之师也。昔汉文帝行其言,仁寿天下。”次问金鼎,对曰: 【9】“道德公也,轻举公中私也,时见其私。圣人存教若求生,徇欲则似系风。” 【10】上悦,因加元静之号。无保,固以疾辞,东还句曲。先生讳含光,本姓宏,则天 【11】讳宏,改为李氏。考孝威,州里号贞隐先生。家本醇儒,广陵人也。夫性与 【12】道妙,则真是运无。古之学者,离有得有,不外观驰景,而内观驰心;不远 【13】思化金,而近思化欲。今之学者,多见反是。若乃行於真理,口然观妙,先示 【14】正性,发明宗元,则元静其人也。年十三,辞家奉道。端视清受,慈向蠢类,闇 【15】室之中,如对君亲。时人见之,性情皆敛。幼工篆隶,或称过父,一闻此议,终身 【16】不书。所撰《仙学传记》,阙遗备载。又论二元异同,著《真经》及《本草音义》,而 【17】皆精详祛惑,穷理於学,如钟蕴声。其后师事华盖峰司马君,云篆宝书, 【18】倾囊传授,既而目之曰:“真玉清之客。”抱虚无而行功者,与道不穷;托幽阜 【19】而灭迹者,於德亦浅。承之自远,宜且救人。於是引後学升堂,禀元训也。先 【20】生元气不散,瑶图虚映,达灵已久,晦曜为常。动非用开,静非默,閇当 【21】吹万之会,若得一之初。应迹可名,常道不可名也。群蒙求我,岂劳言说? 【22】孕育至化,虚融一心。心一变至於学,学一变至於道,同淑气自来,得之不 【23】见。所以抠衣而进,无有远迩,仰范元和,茂资全性者,若秋芳之依层凇 【24】夏潦之会通川也。先生忘情於身,而慈於人,祯祥屡应,视同众象,士庶 【25】咨询,色授其意。尝令章坛闭院,醮火择薪,精微诚敬,率皆此类。曩 【26】者天书继至,务欲酋尊崇,公卿祈请,信无虚月,卒使元门之中,转见真 【27】璞。持慈俭之宝,归羲黄之风,至矣哉!我师教也。大历四年冬十一月, 【28】顾谓入室弟子韦景昭、孟湛然曰:“吾将顺化。”神气恬然, 【29】若坐忘长往,时年八十七。灵云降室,执简如生。据《真经》,斯迺秉 【30】化自由、仙阶深妙者也。门人等以为醴泉之味,饮者始知;我师 【31】之道,学久方见。愿叙真宗,以示於后,忝曾游道,敢述元风。文曰: 【32】古有强名,元精希夷。黄帝遗之,先生得之。纵心而往,与一相随, 【33】真性所容,太无同规。日行仙路,不语到时。人言万灵,我见常 【34】姿。元宗仰止,徵就京师。紫极徒贵,白□不知。遐方後学,来往怡 【35】怡。空有多门,真精自持。委顺而去,人焉能窥?元科秘诀,本有冥期。 【36】大历七;李阳冰篆额 【37】年八月十四日建。 【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