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北魏太武帝灭佛到唐武宗灭佛,探析“三武灭佛”的原因

 花间挹香 2019-12-12

两汉时期,印度佛教逐渐传入中原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汉王朝对于这个新的宗教并没有太多好感,但也并不排斥。况且当时的汉朝一直奉行道家的'无为而治',以此与民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所以佛教起初的发展较为缓慢。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迎来了它的鼎盛期,中原大地上出现大量的寺庙和佛像,信奉佛教的百姓也愈来愈多,许多贵族和皇室也逐渐开始信奉佛教。

佛像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为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梁朝的国都建康就有七百多座大型寺庙,可见佛教在当时的影响力和规模有多么大。北魏孝文帝在将国都从平城迁往洛阳后便开始召集百姓建造龙门石窟,并在全国内推行佛教。随着佛教的兴起,一系列社会矛盾开始显露出来,已经严重影响到统治者对国家的控制。为了解决社会矛盾,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最先开始灭佛运动,随后周武帝宇文邕也进行了相关运动。到了唐代,佛教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唐武宗李炎也开展了一次灭佛运动。三次灭佛运动的社会背景和动机虽然都不相同,但本质上都是因为皇室和佛寺之间的矛盾在不断激化。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宗教势力就逐渐膨胀了起来。加上诸多帝王都对佛、道两教颇为尊崇,所以在皇家的推动下各地兴建了许多大型寺庙或道观。通常一国的皇家只尊崇一教,但对另外一教也不会太过打压。比如北魏太武帝最初是信奉道教的,对于佛家则嗤之以鼻,但并不禁止国民信奉佛教,甚至将朝廷许多重要官职委任于一些高僧。

南北朝时期佛像

此时的皇室为了彰显自己的虔诚,故经常将一些土地赐予寺庙。这些土地上所生产出来的农作物皆属于寺院的财产。同时这些财产不需要向朝廷缴纳一定份额,寺院可以全部自留。同时,寺院内的僧侣和依附于寺院的佃农都属于寺院的人口,不需要服国家的兵役和徭役,自然也不需要向国家缴纳赋税。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寺院手中的土地和人口规模已经十分庞大。许多百姓也因生活负担沉重而主动选择成为寺院的佃农,从而逃避国家的征召,这就给国家征税和募兵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皇室与寺庙之间的矛盾也在逐渐激化。《广弘明集》中曾有记载:

'乃有绷衣之众,参半于平俗;黄服之徒,数过于正户。所以国给为此不充,王用因之取乏。'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都开展了灭佛运动,没收寺院土地和财产,并将僧侣们尽数遣回世俗进行生产,以此来增加国家税收和方便募兵。

从北魏太武帝灭佛到唐武宗灭佛,探析“三武灭佛”的原因

建造于北魏时期的嵩岳寺

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继位后对于佛教是比较尊崇的,在建国后不久还曾与诸多高僧一起坐而论道,并且动用国库为佛寺修建佛像。太武帝之所以如此,一是出于对宗教的敬畏;二是因为中原大多数百姓都信奉佛教。而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虽然统治集团基本都是鲜卑人,但治下的百姓大多是汉族人。为了缓解鲜卑人与汉族人之间的矛盾,故而如此。

从北魏太武帝灭佛到唐武宗灭佛,探析“三武灭佛”的原因

拓跋焘

拓跋焘虽然不信奉佛教,但偶尔也会赏赐给寺院一部分土地和人口,也禁止官兵祸乱圣地。但北魏初期由于战事颇多,所以拓跋焘急需国内提供大量兵源,同时也在国内大量征集作战物资。许多百姓因不堪重负纷纷依附佛寺躲避征召,这使北魏的劳动力人口愈来愈少,兵源也逐渐紧张。皇帝在发现这一状况后却只能佯作不察,毕竟佛寺吸纳人口本就不违反北魏法律。直到盖吴起义发生后,拓跋焘才找到了削弱佛寺势力的机会。《魏书.·释老志》中曾有记载:

'会盖吴反杏城,关中骚动,帝乃西伐,至于长安。先是,长安沙门种麦寺内,御验牧马于麦中,帝入观马。沙门饮从官洒,从官入其便室,见有弓矢矛盾,出以奏闻。帝怒曰:'此非沙门所用,与当盖吴通谋,规害人耳!'命有司案诛一寺,阅其财产,大得酿酒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盖以万计。又为窟室,与贵室女私行淫乱。'

随后拓跋焘便借此发作,将这座私藏兵器的寺庙内的僧侣全部诛杀。此时崔浩便向拓跋焘进言,建议借此机会在全国进行灭佛运动。崔浩此言正和太武帝下怀,随即下诏在全国范围内清查佛寺的财产,并遣散大量僧侣,同时禁止任何人员私养僧侣,一旦发现株连九族。

从北魏太武帝灭佛到唐武宗灭佛,探析“三武灭佛”的原因

受损的佛像

拓跋焘此举虽然过于激进,其实不难理解。首先佛寺势力的逐渐崛起一直使其惴惴不安。佛寺拥有大量的人口和财产,随时可以形成战斗力。一旦佛寺真的有反叛中央之意,中央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其次,一旦佛寺与地方起义军互相勾结,将大大增加朝廷平叛的难度。再者,在崔浩的引导下,拓跋焘已经成为了一个彻底的道教信徒。北魏国都在平城之时,拓跋焘就自称太平真君并建立诸多道场以供其修炼。作为一名已经有了较深信仰的信徒,自然希望道教发扬光大,而不是看着佛教势力逐渐坐大。

北周武帝灭佛

北周时期也曾发生过大规模灭佛运动,因发生在建德三年,故也称建德毁佛。北周武帝宇文邕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不同,他并不是一个宗教信徒,仅仅是对佛教比较尊敬而已。宇文邕更加重视儒学,还曾七次召集佛教僧侣、道教道士和儒家大儒三方坐而论道,目的是为了让宗室亲贵和治下百姓都认同他以儒学治理天下的做法。

从北魏太武帝灭佛到唐武宗灭佛,探析“三武灭佛”的原因

宇文邕

宇文邕通过不断观察,发现邻国北齐因过于信奉佛教导致国力渐渐衰败。而北周境内也一直信奉佛教,佛寺势力也十分庞大,故而心生灭佛之意。在其召集儒释道三方进行辩论后,佛门率先站出指责道教,而道教也反指佛门不净,双方矛盾日益激化。宇文邕借二者矛盾不断制衡,在建德三年对两教同时下手,展开了规模浩大的灭道灭佛运动。《周书·本纪·武帝》中曾有记载:

'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

北周一直实行均田制,目的就是杜绝土地兼并实践的发生,而寺院却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这直接触及了统治者的底线,是宇文邕所不能容忍的。宇文邕首先下旨毁坏全国范围内所有的经文和佛像,道观也不例外。并且勒令佛门僧侣和道教方士必须还俗。北周统共只有一千万人口,一时间竟然有三百余万的僧侣回归世俗社会,可见佛寺势力在当时有多么庞大。随后北周王朝便对这些人口进行登记,并征召服役。北周武帝灭佛后,北周境内的劳动力数量大大增加,农业生产恢复正常,兵源也逐渐丰富起来,这也为后来吞并北齐统一北方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北魏太武帝灭佛到唐武宗灭佛,探析“三武灭佛”的原因

受损的佛像

唐武宗灭佛

唐朝时期,佛教势力再次崛起,唐武宗李炎继位后不久便决心打压,直到其死去,这次灭佛运动才宣告结束。与北魏太武帝灭佛和北周武帝灭佛相比,唐武宗灭佛运动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毕竟此时国家已经完成统一,而北魏和北周只是割据一方而已,影响力自然要比唐朝小许多。

至唐武宗时期,宗教势力再次膨胀,诸多佛寺不顾前车之鉴执意发展自身势力,从而对世俗皇权产生严重威胁。各地寺院中出现大量金银制成的佛像,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曾记载:

'天下所有僧尼解烧练、咒术、禁气、背军、身上杖痕、鸟文、杂工巧,曾犯淫养妻,不修戒行者,并勒还俗。'

从北魏太武帝灭佛到唐武宗灭佛,探析“三武灭佛”的原因

唐武宗

从公元842年唐武宗下达的这份诏令能够看出,当时有大量军队逃兵、违反法律的奸人都遁入佛寺寻求庇护,如此朝廷便无法将其缉拿归案。佛寺此时不但拥有庞大的势力,还庇护许多不法之徒,已经严重干涉到了世俗皇权的统治。某种程度上来说,佛寺此举有明显与皇权相抗争的征兆。

唐武宗此次灭佛范围十分广泛,就连在唐朝境内学习宗教文化的外国僧侣也一并被遣散回国,并且也必须还俗。外国僧侣碍于唐帝国强大的压力,不得不听从唐武宗的旨意也被迫还俗,可见此次灭佛运动影响有多么广泛。此次灭佛运动中,唐帝国为了抓捕隐匿在僧侣之中的逃犯和逃兵,秉承着宁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宗旨。曾经在抓捕一名逃犯的过程中诛杀了三百名僧侣,严重打击的佛寺势力。

从北魏太武帝灭佛到唐武宗灭佛,探析“三武灭佛”的原因

唐武宗灭佛运动中受损的佛像

铭儒点评

从北魏太武帝灭佛到北周武帝灭佛,再到唐武宗灭佛,这三位皇帝都是出于对佛寺拥有庞大势力的忌惮才对其极力打压。在这三位皇帝中,只有北周武帝在灭佛过程中使用的手段稍微温和一些,而其他两位皇帝动则就对僧侣大开杀戒,使佛寺势力遭受了严重打击。

结合三武灭佛事件不难看出,导致这三位皇帝采取如此极端手段的原因就是因为佛寺势力太过庞大,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的财政税收和征发兵徭役。有的寺庙甚至故意隐匿逃犯逃兵,这使统治者感到佛寺大有与皇权相抗之意,所以绝不会容忍。致使佛门遭受如此打击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当时的佛教并没有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过分干预世俗事务,使宗教和世俗之间产生了利益纠纷和矛盾。在经历了前两次灭佛运动后,唐代佛寺仍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最终引来灭顶之灾。


参考文献:

1.《广弘明集》

2.《魏书. 释老志》

3.《周书·本纪·武帝》

4.《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