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来形容“人生”的所有词汇中,我更喜欢将人生比喻成一辆在铁轨上缓缓行驶的绿皮火车,由起点开往终点,由出生走向死亡。在这场结局注定但过程奇妙的旅途中,有人半路上车,出现在了你的生命里,成为了你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有人突然提前下车或选择不告而别,从你的视线里逐渐黯淡直至完全消失,最终沦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过客。 因生命个体的差异和个人经历的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人生,也会遇见不一样的风景。有人从出生起便衣食无忧,含着金钥匙长大,过着无忧无虑自在的生活,眼前的景物皆是新鲜的绿色;有人打小就命运多舛,境遇坎坷,历经磨难和挫折,方圆百里之地尽是寒冬。 于是,人们习惯性的将已经发生的过往统称为“命”,并相信已经注定的“命”。“命”是既定的事实,当然无法再度更改。但“命运”却难测,存在于无法预知的的将来。命运的改变往往和人在人生的每一个时期做出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 也许,我们在经过重重努力之后依旧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做出选择的权利。 作家路遥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人生》讲述的就是关于人在不同的时期所做出的选择的故事。作为路遥先生的成名作,这部小说原载于《收获》1982年第3期,一经发表,在社会上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学术界广泛的争议,更一举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导演贾樟柯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个上中学的孩子。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反而是这本《人生》,它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马云更是对这部小说给予高度的评价:“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而这部小说带给我的思考更多的是:如果我是高加林,面对工作,在踏踏实实做一名农民和通过不正当手段成为城市记者之间,我该如何选择?面对爱情,在农村姑娘刘巧珍和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又该做出怎样的抉择? 生活啊!永远都擅长给人制造难题,但人尽管再痛苦,却不得不逼着做出最后的选择。 从逃离农村走向城市,再被城市驱逐回归农村——因内心的愤和不得的怨,于一念之间铸成的错先是逃离农村走向城市,再被城市驱逐回归农村。这是《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历程。但是在去往城市前,高加林先后经历了两重身份,由人人尊重的民办教师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这种身份的转变对他而言,不亚于从天堂坠落地狱。 在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高加林光着上身蹚过村前的小河,在大雨到来之前赶回了家中。此时的他已经被剥夺了民办教师的身份,成为了一名彻彻底底的农民。他是有雄心壮志的,对未来的生活也有明确的规划,本希望通过自己十几年的读书和努力,成为一名正式的国家教师,从而摆脱一辈子成为这片土地的奴隶的命运。但是却因为村里“一把手”高明楼的以权谋私,现在他所抱有的希望和幻想一刹那间全都破灭。 在巨大的人生转折面前,有些人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回归到平淡的生活中,但有些人却一蹶不振,在生活面前跌了狠狠一跤。高加林显然属于后者,他根本无法面对眼前的现实,在困难面前选择了逃避:闷在家里近一个月闭门不出,去城里卖馍时会羞于开口,遇见老同学后选择撒谎隐瞒,碰到同学母亲掉头就走…… 骨子里读书人的自尊心悄然作祟,随之发芽的还有内心的愤懑和对眼前生活的恨。为了消弭心中的苦楚和麻痹思想上的痛苦,他选择了一种对自我极其残忍的方式,烈日下疯狂的劳动来折磨自己,企图用身体的伤掩埋内心的痛。
当人在处于被盘削的弱势地位时,往往内心会产生反抗的意识,深感命运的不公。但是一旦角色发生颠倒,处于更高一层的阶级时,人们往往会享受由身份带来的各种便利。 无比讽刺的是,高加林因为别人走“后门”从而失去了民办教师的工作,成为了一名农民,但又因为自己走“后门”就此摆脱了农民的身份,成为了县里的一名通讯干事。一饮一啄皆是命数,一切都像是做梦一样,他高兴的如狂似醉,对眼下的工作更是心满意足,也第一次具体的体验到“后门”的威力。 高加林很快凭借着自己的才华,成为了县里的风云人物。不仅工作上表现亮眼,引人注目,在体育场上也是英姿勃发,大出风头。
即使后来没有张克南母亲向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揭发控告高加林走“后门”的事,我们也能够预见,他的人生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因为张狂的性格而走向自毁前程的道路。 从接受农村姑娘巧珍的爱,再到选择城市姑娘亚萍的爱——因现实之殇虚妄之花,于一念间催生的痛巧珍是个漂亮苗条的农村姑娘,“她那高挑的身材像白杨树一般可爱,从头到脚,所有的曲线都是完美的。”在她的身边从来都不缺乏追求者,介绍对象的媒人更是要把她家的门槛都快踩断了。巧珍也是一个天生多情,内心世界无比丰富的姑娘。她虽然没有上过学,但精神方面的追求却很不平常。于是,在她刚刚懂得人世间还有爱情这一回事的时候,她就在心里爱上了高加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埋藏在内心多年的情感越累愈深,终于在一次蓄谋已久的行动中,迎来了彻底的爆发。 在爱情面前,巧珍是勇敢的。她鼓起勇气向高加林吐露心声,更勇敢的对抗家人的反对、农村的舆论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在女子身上树立的“贞节牌坊”。因为高加林的一句话,她开始刷牙讲究卫生。对于当时的农村而言,这种现代文明的行为发生在一个农民的身上,反而只会变成笑话。面对村里人的议论纷纷,她无动于衷,为了加林的爱情她什么都可以忍受,甚至包括在村里恶意传播的她和加林间的恶毒的谣言。 在爱情面前,巧珍是真诚且强烈的。她将内心火热的情感融进了和高加林相处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去,更打心眼里心疼自己日思夜想的恋人。每晚的相会都会给高加林带家里的吃食,得知高加林手烂后会给他细心的擦药水,担心高加林去城里后花销大,掏出大半年辛苦积攒的血汗钱给心爱的人,在高加林选择和黄亚萍在一起后,尽管内心痛苦万分,却依旧主动退出并送上衷心的祝福。 在爱情面前,巧珍更是不幸的,因为所托非人。 对于刘巧珍而言,高加林就是她活下去的命,她爱他胜过爱自己。但对于高加林而言,刘巧珍只是他人生中某一阶段治愈疼痛的药,待到伤好后就可以将药丢掉。相对于爱人,他更爱的是自己。 男女之间的爱情,往往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被对方身上流露出来的某种特质所吸引。刘巧珍喜欢高加林,是因为她决心选择一个有文化,而又在精神方面很丰富的男人。她爱高加林飘洒的风度,漂亮的体型和处处都表现出来的大丈夫气质,爱这个男人身上所有的一切。黄亚萍喜欢高加林,是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思想跳脱的姑娘,她爱高加林的性格、眼界、聪敏和精神的追求。而高加林在不同时期分别接受了刘巧珍和黄亚萍的爱,更多的是“认命”和“不认命”的表现,虽然感情真挚但却一点也不纯粹。 由民办教师成为了一名农民,高加林虽然心有不甘,但他无力改变眼前的现实,也无法逃脱这块贫瘠的黄土地带来的种种束缚,他的思想原本早已飞向了遥远的城市,但现实硬生生的将他的肉体捆绑在了农村。这种因现实和思想上的矛盾带来的痛苦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是煎熬的,正是因为巧珍的出现才得以充分的缓解,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她会把他躁动不安的心潮变成风平浪静的湖水。但看似平静的湖水外表下却暗流涌动,一块细碎的石子都能够引发蝴蝶效应让原本平静的湖面变得波涛汹涌。 因为开“后门”让高加林以通讯干事的工作身份再次来到了城市,过往的幻想如虚妄之花在内心攀附生长缠绕,欲望膨胀着,良心受到了严重的侵蚀,畸形的心理在和黄亚萍相遇交谈中得到了淋漓的体现,由卖馍时因农民身份带来的自卑,转变为言语间对农民身份“自嘲”般的笑谈,骨子里却流露出现在“城市通讯干部”身份给他带来的自信。 随着社会身份的转变,他的爱情也面临一场非常严重的抉择。
于是,在去往刘家湾公社的大马河桥头上,高加林决定要把他和巧珍的关系解脱。对于高加林而言,这份恋爱关系的终结意味着另一段感情的开始。但是对于巧珍来说,和加林哥爱情的结束不仅让她的精神世界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在当时的社会农村大环境下,更给一个女子的清白名誉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她为了爱情可以勇敢的对抗世俗的眼光,但可悲又可笑的爱情破灭后,她又拿什么来承受这些伤害呢? 故事的最后,严峻的现实生活让高加林幡然醒悟,他意识到实际上更爱的是巧珍,如果他和巧珍结了婚,他敢保证巧珍永远爱着他。但现实是残酷的,此时的巧珍已成了马栓的妻子。 在高加林的人生中,因为事业上的误入歧途,最终苦果自尝。更因为爱情上的选择,丢掉了最宝贵的那块金子,余生空留悔恨。 《人生》这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学作品,延续了作者路遥一贯的写作风格: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劳动本身的讴歌。值得探究的是,在小说的最后章节第二十三章,路遥却标注了“并非结局”这四个大字。或许路遥有对《人生》更好的诠释,留待于将来的某一天继续创作。或许是想要将故事的最后结局留给读者进行想象填充。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会面临许多的岔路口,也将面临许多的选择。而每一次选择的过程都将是人生塑造的过程。无论结局是喜是悲,只要你的选择秉承初心,都将不留悔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