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亨利·马蒂斯与巴勃罗·毕加索相遇,随后半个世纪,两人既是对手也是惺惺相惜的朋友。 2019年12月13日,特展“马蒂斯与毕加索”在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正式开幕,这是澳大利亚首次以展览形式讲述两位艺术大师的故事。美术馆国际绘画与雕塑部策展人施麦岚·麦克斯韦(Simeran Maxwell)从60件绘画和雕塑中挑出10件最中意的作品,从中见到艺术巨匠如何彼此激发,成就个人之时,也改变了20世纪的欧洲艺术。 1960年代,毕加索说:“没有人像我这样彻彻底底地研究马蒂斯的作品。他对我也是这样。” 亨利·马蒂斯(1869-1954)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 起初,马蒂斯与毕加索的画风截然不同,直至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一住四年,这位生于西班牙的画家准备探索新的领域,直至发展出后来的立体派风格。通过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的引荐,毕加索结识了年长的法国大师马蒂斯,“野兽派”的画风令年轻人感到既迷人又躁动。 渐渐地,毕加索挑剔起自己的画法,不再满足于那些微小的笔触、静态的形式和局限的色彩,他欣赏马蒂斯画中明媚的色调与韵味、形式与环境融于一体形成的装饰效果,以及画布上的动感。 面对保罗·塞尚(1839-1906)留下的艺术遗产,二人怀有敬意,却不愿亦步亦趋。毕加索读到了塞尚艺术中的变形与空间感,马蒂斯则欣赏塞尚的用色和他结合图案与背景的能力。他们还从保罗·高更(1849-1903)的绘画和木雕中得到启发。 伴随新世纪到来,毕加索逐渐成为现代艺术巨匠。曾追随马蒂斯和野兽派风格的年轻艺术家,开始接受毕加索艺术的滋养。毕加索像一座高山,挡住了其他艺术家的去路,唯一免受阻碍的只有马蒂斯。 巴勃罗·毕加索《李·米勒》Lee Miller, 1937 没人比马蒂斯更留意毕加索的艺术,反之亦然。有时,他们很快“回答”对方,有时则要酝酿几年才进行艺术的对话。每个人都认可对方的作品并从中汲取营养。1954年马蒂斯逝世后,毕加索又一次改变画风,悼念这位与他携手度过整个艺术生涯的老友。 这场“马蒂斯与毕加索”特展包括60件绘画与雕塑,以及美术馆收藏的二人的素描、照片、画册和服装。美术馆国际绘画与雕塑部策展人施麦岚·麦克斯韦(Simeran Maxwell)从中挑出10件最中意的作品,从中见到艺术巨匠如何彼此激发,成就个人,也改变了20世纪的欧洲艺术。 巴勃罗·毕加索《男子胸像(运动员)》Bust of a Man (Athlete), 1909 亨利·马蒂斯《有橘子的静物》Still Life with Oranges, 1912 巴勃罗·毕加索《海边的女子》Woman by the Sea, 1922 亨利·马蒂斯《窗边的女子》Woman by a Window, 1920–22 巴勃罗·毕加索《画室》The Studio, 1955 巴勃罗·毕加索《阅读》Reading, 1932 巴勃罗·毕加索《女子头像》Head of a Woman, 1931 亨利·马蒂斯《坐着的后宫佳丽》Seated Odalisque, 1926 亨利·马蒂斯《安纳莱斯》Annelies, 1946 亨利·马蒂斯《芭蕾服装》Costume for a Mourner, 1920 (本文图文来自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官方网站和《卫报》。) |
|
来自: youxianlaozhe > 《抽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