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一件莲花炉的炉身残件,由数块瓷片粘合而成,足部缺失,残长有二十公分左右,推测其整器应是尺寸较大的一件炉子。敞口,口沿外翻呈窄折沿,直颈,深腹碗形炉膛,炉身饰以浅浮雕仰莲瓣,莲瓣宽大,尖头,勾有轮廓线,凸棱出筋为瓣脊,瓣内填饰纤细的篦划纹。莲瓣共四重,第一重花瓣瓣尖外展,大小瓣呈内外层交叠排列,四重莲瓣之间错落有致,辅之以细舌状小花瓣。整体观之,莲瓣刚劲饱满,精细考究,立体感强烈,莲花如台,撑出一个炉身。断面可见胎骨,厚薄适中,质地细腻,胎色较白略带灰,釉层较薄,釉色青淡,泛玻璃质感光泽。初步结论:典型金村一带的淡青釉风格制品。另,笔者打听过,莲花炉残件最初也是出自于金村一带的窑址,从其粘附一些窑渣来看,亦有可能为次品被砸碎遗弃。 铭文位于宽大的颈部,系釉下刻款,字体不甚美观,从右至左竖式排列:(龍)泉縣小梅窯匠李熟同妻陳十二娘捨□香炉□□……这段文字虽残缺不全,主要的内容信息仍能明了,炉是龙泉小梅窑匠李熟和他的妻子陈十二娘舍给寺庙的一件供养器。由于物主身份是窑匠,此炉很可能系李熟本人亲手烧制(或有分工,夫妻俩共同烧制),铭文亦其亲手所刻写。 二是“陈十二娘”这一名字形式。稍熟悉唐宋典籍者即可知,宋人喜称年轻女子为“娘”,宋代女性以“姓+数字+娘”这一方式来取名非常普遍。陈十二娘是一个宋代极常见的女性名字,数字十二即行第,一般系家族里的排行。以行第入名其实最初兴起于唐代。史学家岑仲勉先生早就指出过“ 唐人诗文喜以行第相称(《 唐人行第录 自序》)”。如李白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诗《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等等,可说是比比皆是,枚不胜举。士大夫文人对行第入名的喜好和推崇必对社会风气产生一定影响,至宋代,以行第入名在社会平民中亦成风气。然而,我们都知李白、杜甫,却很少知其亦叫李十二、杜二;彭州使君(太守)高三十五,虢州长史岑二十七,我们也能轻易推知其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但陈十二娘只是陈十二娘。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说到“妇人无名,第以姓加‘阿’字”。清人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五云:“元制,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又云:“按言姓第,不言姓名,疑宋时里巷细民,固无名也。”陈十二娘,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只是一个称呼、别名,并非正式的名与字。你可以说,这样的名字反映封建家族文化的一种渗透,而这样一种称呼,文人士大夫与平民百姓尤其女性之间,往往承载着完全不同的内涵。 2 这件炉子还令我想起多年前也有一件金村窑残炉,上面也有一段供养款铭文。当时信手写下一篇简短的小文章《残炉上的断代文字》发到我们处州青瓷博物馆网站上,没想到很多朋友见文后对这件残炉产生很大兴趣,并围绕铭文展开热烈的讨论,有些朋友还通过史学考证提出了不同意见。为此,笔者后来又撰文一篇《再说残炉上的断代文字》(具体可搜索本公众号查阅)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炉外壁折腹处有两圈小字,大致为“(内圈)大宋國两浙江東道處州龍泉縣延慶乡□□都今村里”;“(外圈)奉神弟子□□□(可能为人名)敬香炉一隻供養靖位聖德保門青吉祈保□□□□(可能为烧制时间,惜已缺) 炉虽残,亦可推知其大致造型:深腹杯式(碗式)炉身,喇叭形高足座,炉身装饰莲瓣纹,莲瓣瓣脊出筋,瓣内填饰篦划线。 争论的焦点集中于铭文,即根据古代行政区划名称的沿革背景来推断该炉的烧制时间。其实笔者认为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类炉本身。香炉无疑是龙泉青瓷中非常重要的一大造型种类,但我们对龙泉香炉的认知大多始于南宋的鼎式炉、鬲式炉、奁式炉、簋式炉等各式仿古风小香炉。如朱伯谦先生编著的《龙泉窑青瓷》一书中,其收入图录的炉子列于最前的即是浙江省龙游县寺后乡出土的一件南宋鼎式炉(现藏于衢州市博物馆)。对于南宋早期及更早之前的炉子,我们知之甚少,几乎处于空白。所以多年来笔者一直留意南宋早期及更早之前的龙泉窑炉类标本,其初步整理结果已写成《北宋末龙泉窑香炉考》一文(具体可搜索本公众号查阅),其中也涉及鼎式炉一类。朱老师将龙游出土的这件鼎式炉和南宋前期的器物排在一起,大概也是倾向于其年代南宋偏早吧。有了早期的这些香炉标本作参照物,我们可以发现,流行于南宋中后期的各式炉子并非一蹴而就,也有发展轨迹和相承脉络。 然而,“金村里”的这件残炉却似乎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一种存在,它不属于仿古造型一类,在南宋或元明的诸多香炉中也找不出它延续的影子。早年笔者在金村一带窑址采集到过这类炉子,其中也包括本文所述的“小梅”莲花炉。小梅镇清时为延庆乡一都地,此两炉应属同一区域所产,同一类型的香炉。综合胎釉特征等多方面分析,个人认为“金村里”炉应是从“小梅”炉蜕变而来(纹饰、造型有相承也有变化),其烧制时间当晚于“小梅”炉。 以下是与“小梅”炉较接近的三件标本,均为早年采集于金村窑。 3 日本奈良大和文华馆藏隋代巩县窑白瓷莲瓣蟠龙博山炉 莲花炉从某种特征上来说,确有博山炉的一些影响,但它又是一种新的炉式,优美清新,与博山炉大不相同。早期较著名的例子是唐永徽三年西安大雁塔门楣上的石刻说法图。 汝窑莲花炉残件 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 下覆荷叶为足,灵动优雅,隽秀婀娜。“汝窑为魁”,所言不虚。 足柄处出宽沿,沿面装饰捏塑的海兽。“耀州烧瓷朴不巧,狮子座中莲叶绕(南宋赵蕃《鉴山主以天圣宣赐行道者五百金装罗汉青瓷香炉为示复用韵》)”当与此相近。 青白釉莲花炉 潮州出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