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吼一声,孩子毁一生

 医路守候 2019-12-13

作者:罗娜·雷纳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超级失败的妈妈”,带着一个三岁男孩子的闺蜜,因为孩子无休止的撒泼打滚时,狠狠扇了孩子一巴掌。

反复叨唠、吼叫、情绪失控、暴力……原来,孩子不仅仅是让我们遇到抚育生命的美好,还会让我们陷入泥沼:变得越来越差的我们,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我们,是否有资格去养好一个孩子?

据调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90%以上的家长都曾经吼叫过孩子。我们总是一边发泄着自己的不满和愤怒,一边又陷入无尽的后悔和痛苦之中。

明知道吼叫是最无用的教育,但却总无法改变,让我们陷入一种深深地自我指责之中。曾经一位妈妈说:“晚上看着孩子进入梦乡,都无法面对白天暴躁如雷、疯狂焦躁的自己。在怀孕的时候,我曾经发誓要做一个温柔的妈妈,却不曾想,现在我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除了自我指责,更让人难过的是吼叫还会给孩子带来影响一生的伤害。

美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罗娜·雷纳总结近50年的专业经验创作了《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一书,分析大吼大叫的深层因素,基于气质研究和正念理论,为受困于吼叫中的父母提供强有力的技巧,以减少家庭冲突,促进合作、尊重和相互理解。帮助父母停止无用而伤人的吼叫,与孩子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

如果你也是一位容易过度反应的父母,不妨看看这本书,掌握一些实用的解决方法,让自己恢复冷静,以让大人和孩子都受益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吼叫足以毁掉一个孩子

演员小陶虹在一次综艺节目中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经历。有一次出门前,女儿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冲上去劈头盖脸吼:“你怎么回事啊?”被她这么一吼,女儿一哆嗦,当即就愣住了,满眼恐惧地望着她,不说话,甚至连哭都忘了。

小陶虹看到女儿的这个表情后,立马意识到自己错了。当女儿再次把牛奶摔到地上的时候,她没有批评,更没有吼叫,而是走过去抱住了手足无措的孩子。

这时,沉默中的女儿有了安全感,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对于父母而言,吼叫或许只是1分钟的事情,但对孩子而言,其伤害可能贯穿一生。

弗洛伊德说:“所有成年人的伤,都是在童年时期留下的。”

任何一种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时的创伤。长期生活在“吼叫式”教育下的孩子,就像德国经典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里的那只小企鹅。它被父母的吼叫吓得魂飞魄散,内心充满恐惧与不安全感,虽然想张口说话,表达心声和需要,但又担心没有人听。久而久之,只能以“不说话”来回避伤害。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孩子的心理产生自卑感,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可能是由于身体缺陷带来的影响,也可能是成长环境造成的。”

在现实生活中,吼叫的父母在大多数,即使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表现完美。但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人,都曾失去控制,对年幼的孩子吼过。只不过有人偶尔为之,有人成了习惯。

当吼叫成为了习惯,才是极其可怕的事情。

哈佛教授泰彻团队曾经做过一系列的实验,结果表明经常被父母吼叫的孩子,不仅记忆力会下降,因为左右脑开发不完全,会变笨。因为孩子正在发育中,神经系统还不完全,一经受父母的吼叫,就会高度紧张,随之脑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作者在书中也指出,当我们大吼大叫时,始终观察着我们、把我们看作唯一依靠的孩子,眼见最亲爱的父母失去控制,可能会满心恐惧,也可能会满心怨恨。

虽然我们希望通过吼叫引起孩子的改变,但这是不可能的。孩子如果长期遭到吼叫,会形成对自我、对世界的扭曲感受,而且它还会投下的长期阴影,让他们在青春期时状况百出。而你自己,朝孩子倾泻怒气之后,看到他一言不发、精神涣散又或者满怀怨气,也会陷入羞愧、难堪,甚至绝望之中。

《儿童发育杂志》发表过一项研究结果:父母冲着孩子大吼大叫,会产生类似于体罚的后果,孩子焦虑、压力和抑郁的程度增加,行为问题也随之增加。

除了给孩子造成无法挽救的终身影响,最可怕的是被父母吼叫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会不自觉地成为吼叫孩子的家长,即使他内心深处非常不愿意这样做。

家长吼叫的背后藏着一个不满意的自己

作者在书中说,在我们吼叫的背后有一个外部触发器,比如,当你刚下班回到家,看到孩子将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身心疲惫时,不免会生气;当你刚收拾完家,还没来得及休息,孩子就将玩具扔得到处都是,这些都是能轻易地扣动你情绪波动的“扳机”。

其实,在这些表象之后,有两个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对自己的不满的发泄;二是对孩子的不了解。

我们作为家庭权利中的强者,在吼叫的背后,其实是对弱者的迁怒。比如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在外忙碌了一天的父亲,白天在单位被老板批评了一顿,一整天心情都很不好但有无处发泄。晚上又开了很长时间的车回到家,却看到孩子没有完成该做的家务。这个时候,他的情绪很容易就被激起来,冲着孩子吼叫“你为什么还没把你的房间整理好?你真懒!永远要等最后一分钟才肯做事!”

这种行为的表面,好像在说明,我之所以生气这都是你惹我的。

但事实上,通常是因为我们在别处受到了伤害,而把负面情绪迁怒到孩子身上而已。

在这种情况之下, 我们应该不只是看表面的外界的触发,而是要向内探求,认真分析自己的不满之处在哪里。

另一方面,虽然与孩子朝夕相处,实际上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作者在书中从活动量、节律性、接近或者回避性、适应性、敏感度、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注意力分散度、坚持度九个方面来描述孩子们的不同的行为背后的不同气质。

每个人天生气质就不同,有的孩子开朗活泼,有的孩子沉默寡言;有的孩子喜怒形于色,有的孩子不擅表达内心封闭……有时候我们之所以吼叫,是因为孩子没有成为我们想象中满意的样子。

作者告诫家长:不要和孩子进行气质方面的拉锯较量。无论你胜还是孩子胜,都可能损伤亲子关系。如果你总是获胜,孩子就容易与你疏远,感到挫败、无力,甚至变得叛逆。而如果孩子总获胜,他将学会拉得更用力,叫得更大声、更频繁。

想要健康地发展任何一种关系,关键都是要接纳对方的本来面目。记住,作为父母,你是家中定基调的人。

首先,要逐渐熟悉自己和孩子的气质,就会明白什么状况会刺激到你们,也将认识到自己和孩子的力量所在。

其次,根据孩子的气质,调整自己的期望、回应、及规则,协调亲子间的相处模式,找到自己与孩子的分歧点及契合处。

如何减少吼叫?

一、追踪吼叫发生的原因

追踪吼叫,是要寻找一个时刻,在那一刻,因为孩子行为引发的烦躁转化为一种激烈的、不受控制的情绪。

第一步:记录事件。可以用写日记的方式描述事件发生的场景,从而为探究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寻找根源。

第二步:记录你的反应。自己生气时候的样子,心理反应以及情绪、行为表现等等。

第三步:记录你的回应。从第三者的视角,观察自己的行为。

第四步:后续感受。记录自己吼叫之后的内心感受,以及孩子的表现。

第五步:记录相关的气质。记录下吼叫过程中,你和孩子各自表现出的气质。

第六步:记录你的评估。

记录下你对事情的评估,你觉得还可以有别的处理方法吗?

二、A-B-C-D-E法则

当你真的被激怒时,可以尝试以下5个步骤,即A-B-C-D-E法则:

1、自问(Ask):我现在的感觉和想法如何?

2、呼吸(Breath):通过觉察自己的呼吸,感知自己的身体。

3、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等到自己平静下来再来管教或者与孩子沟通。比如,可以在心里默数30秒再开始讲话。如果自己的情绪尚未处理好就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可以坦诚但尽量温和地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可能会骂你而让你很难过,我不想让这件事发生,所以我们一起安静10分钟。”

4、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想一想孩子的个性和年龄,他的行为是在传递什么信息。

5、同理心(Empathize):将自己置身孩子的处境,尝试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倾听他想诉说什么。

三、用道歉修复过往

首先原谅自己。诚实地承认你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内心接受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原谅自己反应强烈。

其次真诚道歉。说抱歉(真心的)可以很好地修复你与孩子的关系。表示后悔,是很好的一步。孩子身体上的创伤,需要父母的包扎;心灵的创伤,更需要父母的疗愈。

忍不住吼了孩子,请对他说:爸爸妈妈大吼大叫,不是你的错,是爸爸妈妈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有话应该好好说。

再次,学会补救。要等到自己不再生气或烦躁再道歉,比“对不起”这三个字更重要的是,作为家长,要以同理心看待整件事,并能够承担起自己应该负起的责任。

四、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曾经有人开玩笑说,在父母的眼里,精神方面的病根本算不上疾病。这也反映了很多家长对孩子精神方面疾病的认知不够。

作为家长,如果自己的孩子出现了精神或者神经失调,最好在事情已经发展到很困难的程度之前,尽早寻求专业帮助。这么做可以帮助我们理性认识到孩子产生这些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减少吼叫。面对特殊的孩子,我们要付出更多精力与耐心,更多的关注和爱。

五、放低声音

避免吼叫,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技巧,用悄悄话代替吼叫。低声教育不仅仅可以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还能有效改善亲子间的关系。父母放低声音,孩子才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孩子可以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把情绪放在与父母争辩上,更多反思自己的问题,逐渐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和情感,是教育孩子中很重要的一环。

梁启超他一生有九个子女,其中三个是院士,其余个个成就非凡,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在梁启超的教育方法里,最为重要的便是“情感优先于教育”。他说:“古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最注重情感的陶养,老实说,是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

在他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没有严厉的指责和训斥,也不会专制的强加自己的意愿,而是和孩子在平等的交流。字字句句之间,都是自己的拳拳父爱和谆谆教诲,总是循循善诱,将自己对于孩子的深情和期望娓娓道来,以情动人。

正因为如此,才培养出如此杰出的孩子。正所谓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子,请先自己做好榜样。

而在现实生活中,中国的很多家长是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恨铁不成钢”地责备、吼叫甚至辱骂孩子。自我要求极低,却以近乎完美的标准要求孩子。

这是因为他们将孩子看作是附属品,而不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想法,也会因为父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受到伤害。

龙应台曾说:“从父母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的是父母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

当我们习惯了对孩子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沟通,最后只能背道而驰,越走越远,越发疏离。

孩子,远比想象中更加在乎我们的情感表达,愿我们能够不断修行,用温柔代替愤怒,用理智代替焦躁,用包容代替苛责,用平静代替吼叫,用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将孩子引回我们身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