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各大头条新闻,都在谈社会压力的事: 湖北武汉,地铁7号线小东门车站,站台工作人员陈晨发现一位女子坐在地上,于是上前询问,见女子一直不说话,小陈就安慰她并摸了摸她的头,没想到她一下子情绪崩溃,抱着小陈奔溃大哭。女子说自己家连续加班一个月,太累太苦了,却不敢在家里哭,怕吓到年幼的女儿。 此类社会事件一出,便引来了全网的关注,同时事件的背后也再度引起很多人面对起自己的焦虑和恐慌。 但是小编觉得,大家在关注此类事件的时候,绝大数人都去讨论人的社会焦虑问题,都在关注别人的生活,八卦着别人的是是非非,并以此来进行自我对比和参照。很正常的心理,但是花那么多时间关注别人的生活动态,还有多少人会静下心去读一本书了,关心自己是否在成长呢? 现在有一个现象: 你会在旅途的中转站看到,机场内现如今成功学等鸡汤类的书籍越来越多,每本书的单价高昂,销售量也很高。还有在日常生活中,各大书店书城里,除了周边高校的部分学生,在职的社会人单纯地翻一翻书本,也都是寥寥无几。 这个现象,你或许已经知道了:你越焦虑甚么,商家就会利用甚么,去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 我想已经有很多人很久没有挪出时间来看一本书充实自己了。除了工作挣钱以外,大部分人的时间都被碎片化,注意力被外界无关于自己的事给占据了。 小编虽然每天没有正常按时上下班,但是总会抽出时间看看书或者比较有意义的电视网络节目: 就目前为什么现在的人都不爱看文学类的书籍呢? 在某平台某谈话类节目中,青年作家蒋方舟就在节目里结合自己的经历对此进行了深度剖析:
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在于:读书能过拓宽我们的视界,不读书的人只有现实生活。 因为读书其实并不能特别直接和直观地给予我们反馈和收获,但是通过读书却能够让我们体验到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 我们因为现实世界的限制,无法体验到不同的生活。但通过文学这种思想上的产物,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传播,我们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在有限的一生里,体验过无数个人生。既丰富自己阅历的同时,又能思考重塑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看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类自媒体,小视频以及游戏将人们的时间碎片化,占据了你空闲的时间。事物都是相对的,各有利弊。 好的方面就是:我们在休息的时光里,看着别人五花八门的炫技视频,看着别人制做的游戏,别人写得心灵鸡汤,在通过另一种方式来体验别人的生活。 坏的方面就是:好的体验让人上瘾,碎片化的信息,也会让我们缺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就拿小视频来说,很多现在很火的小视频,小编也不否认能学到很多实用的东西。 但观看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别人二次创作的结果,是我们自己所得吗? 打个比方:
正如姜文曾在《圆桌派》中说过的一段话:
杨澜给80、90后女孩忠告之一:
著名作家严歌苓(小编喜欢的作家之一)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上大学时,严歌苓每年都要读百部原著。近几年随着工作量的增加,阅读时间有所减少,但她仍然保持着读书的好习惯。在严歌苓看来,多读书的人是可以成为作家的。她鼓励想成为作家的人,应多读书,说一句话:
著名主持人董卿说过:
读书是一件延时反馈的事情,我们看一本书需要时间去消化,需要我们自己去深度思考总结。这样才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个人内涵,并且能够解决你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困惑。 因此,与其关心社会新闻人物的焦虑问题,不如把自己时间进行合理分配,挤出一点时间看会书。 王小波说:
我想借王小波最后的一句话结束本文: 读书,恰恰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