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在为谁劳动?

 吕杨鹏 2019-12-14

作者︱牛牧晨

看这部话剧一直从开头激动到结尾,这不仅是因为我自己的个性与基本倾向以及这部剧与我三观的完美契合,更是因为这部剧的情节与表现形式本身。从开头一连串诸如“劳动”“劳作”“劳务”“劳资”“劳心”“劳力”等连续排比又叩问人心的字词,伴随着一声声钉钉子的锤声直入人心,而后提纲挈领式的“什么是劳动?”“我们在为谁劳动?”“劳动到底为了什么”等等一系列疑问句,更是将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刻触及但又完全欠缺反思的问题呼唤了出来,逼迫着在场的每个观众在一种当下性中去直面自己的存在本身。

中间主体情节通过演员主人公们的个人真实经历层层铺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阶级出身、工作空间等一系列深刻而又广阔的理论命题,主人公渴望自由与成长,但又圄于这种种社会要素的限制之中,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了具有统领性的两个相互矛盾的存在——劳动与资本。

最值得令人称赞的是其中穿插的情节变化,观众和演员原以为可以通过从固定的工厂车间到流动的快递场所的变更实现一定的自由,可以通过从打零工到在家里卖饺子拥有更多的财富,可以通过从女白领到木工的身份转换获取更多的新奇体验——然而最终这一切希望随着社会要素(劳资关系,市场波动,用工歧视等)瞬间灰飞烟灭,无形中告诉人们,这些做法只是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

为什么演员主人公试图争取自身劳动自主性、经济改善和丰富生命体验的尝试都失败了?导演在此深刻地告诉我们:只在现有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范围内实现职业的变动只是一种无谓的改良主义,只能在徒劳的挣扎中达到短暂的满足,而又随之迎来希望的幻灭。

那么我们应该意识到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阿尔都塞在《论再生产》一书中已经告诉了我们:对于某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而言,最关键的其实不是生产力,而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进一步的,本质上是生产关系之外的与镇压性国家机器(监狱,警察,军队,法庭)相区别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教育,家庭,宗教,工会,传播,文化)的再生产。

正是后者(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不断保证着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劳动者如果不去意识到并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意识形态,那么在思想和行动上便会永远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奴役。同时也在提醒着整个社会,只凭生产力+最佳技术组织形式永远不能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我们首先需要的是思想的改变——在这一意义上,正如剧名《我们2s.劳动交流市场》的隐喻一样,我们劳动者需要的是交流,而不是市场,劳动者需要的是社会性的共同体,而不是原子式的异化个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