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楷书在隋走向成熟,唐则法度渐严,开始“以书取仕”,直到发展到清朝的馆阁体,数千年来,书写庄重的楷体从来都是读书人必备的素质。书法以“沉着”为本,而锻炼“沉着”功夫的主要方法就是从楷书入手;楷书是书法练习的基本功之一。 但近30年来,楷书在全国书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书法展上的评委、书协的诸多理事甚至连主席团成员们自己就不写楷书,这也是导致楷书不被重视的原因之一。 楷书缘何被冷落? 1、现代人在谈论楷书时片面强调技术,仅将之作为练习书写技巧的工具是有失偏颇的; 2、大家对楷书的发展缺乏信心,认为楷书发展到唐朝已登峰造极,后人再难有作为。 3、当今社会功利之风太甚,写楷书没有坐五至十年的冷板凳功夫是不可能参展的。 4、现代书法用于展览时,因悬挂于展厅的需求,导致篇幅小的楷书不太流行,大楷又对写作者的要求很高,导致乏人问津。 当前书法界尤其是书协方面,都未能深刻认识到“楷书兴则书法兴”的历史规律。“历代行草大家的楷书作品同样是一流的,楷书的没落也意味着书法的没落,这点在历史上的晚唐、南宋都比较明显。当今书法圈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是:行草书以篆隶为基础,所以要自成一格可以绕过楷书。 这是书法界心气不静、‘抄近路’现状的体现。”如今,许多写草书的人才,拿不出与其草书同等高度的楷书,且多年水平停滞不前,根本原因是缺乏楷书的基础,后继无力,又浅尝辄止、急于速成。 书法是一门需要技和道相统一才能成就高峰的艺术,没有日积月累地刻苦练习,成就一手好技法,再好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也难以体现。而楷书,正是强烈地需求技与道持久融合凝练的艺术。 时代呼唤楷书艺术再如大唐盛世那般登殿入堂,相信到了那个时候,人们的心思,普遍都变得更加沉静了。 前几天在某微信群,有人在讨论高深的物理问题。 有位学过几天中医的群友说:我不相信科学,科学就一定科学吗? 此语一出,我非常震惊。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时代,我们不相信科学,不相信权威。 宁愿相信民间偏方也不愿相信医学; 我们会觉得,当官的一定是巨贪…… 城管一定是十恶不赦的坏人…… 就像昨天看到的一则文章,言下之意,书协楷书委员会的每一个人都不会楷书,并贴出了他们楷书作品,画风是这样的: 近年以来,书坛受个别人言论的错误引导,出现“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不会写楷书”的谬论,作为普通书法爱好者,你真的看到过他们写的楷书作品吗? 为以正视听,今天与大家分享: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两位高手的楷书作品。 1、卢中南: 卢中南,男,1950年12月生于武汉。中国著名书法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副主任、楷书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2、管峻 管峻,1964 年出生,江苏省滨海县人。现为中国书法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副主任。 比较有争议的是这类楷书: 作者:洪厚甜,1963年出生于四川什邡,号净堂。职业书法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写的好点如上图,如果比较有个性变成这样: 作者:宋旭安 再有个性一点变成这样,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丑书: 作者:薛养贤 以张猛龙碑为代表的魏碑风格的楷书,在近几届国展中非常多。现代书家的表现风格:大都是不经意间见经意。 应当肯定他们的追求和成就。正所谓“大智若愚”、宁拙毋巧。 不太想把文章写的很长。 我想表达的意思很简单,很多人眼里只有死板印刷体才是楷书,这是不对的,也是坐井观天的。楷书包括魏碑、写经体楷书、唐楷。唐楷最出名的是颜真卿,颜真卿之后的历代大书法家基本都学的颜真卿,没有一人学欧阳询成为大书法家的。 当今的书法家在楷书方面主攻的是魏碑和颜楷、唐朝小楷。因为魏碑艺术性比较强,参加国展的机会更多。 当今书法爱好者很多人学田某的正楷字,这些人跟书法家3个字无缘。由于艺术性太低,他们参加大展的机会几乎为零。 据说,随着艺术总体水平的普遍提高,当今的国展是拒绝某人的低级的死板正楷参展的。 一个书法家,从楷书练起是正常的必经之路,但是写好楷书以后基本就很少练楷书了,他们把主攻的方向放在了别的艺术性更高的字体上。 毕竟谁也不愿意一辈子原地踏步,谁也不愿意一辈子做一年级的小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