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对痛风的治疗及用药思路

 乖乖隆的冬万马 2019-12-16

    中医对痛风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点: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在痛风的急性发作期多从湿、毒、瘀论治,以利湿泄浊、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原则并佐以活血化瘀。

  在痛风的慢性缓解期,则根据患者脾肾不足的体质特点,顾护脾肾、攻补兼施、标本同治、脾气健运、肾精充盛;先、后天之本得补,则助湿浊运化,气血畅行。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中医对痛风的治疗及用药思路。

    01

    利湿泄浊

  痰湿是痛风发病的体质因素,平素饮食不节使脾之运化、输布津液功能受阻,聚而成湿、湿浊内蕴。由于湿性粘滞固着,不易速去,日久成浊,留于关节经络。《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因此患者多以足部肿痛就诊。

  湿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中医治痛风多用利湿泄浊法,采用淡渗利湿、健脾泄浊之品。

     02

     清热解毒,酌加善入血分之药

  痛风急性发作时关节局部常红肿发热,甚至肿胀变形、屈伸不利,多为热毒侵淫,阻遏气血。中医在利湿泄浊的基础治法上,加以清热解毒之品。

  由于湿浊、热毒阻滞经脉,加之痛风性关节炎往往是病程较长,导致久病入络、气血瘀阻不通、筋脉痹阻;不通则痛,从而最终表现出该病的急性发作。中医临床常佐以活血化瘀之品。

    03

    缓则标本兼治,调补脾肾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经过约1周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后,疼痛症状逐渐减轻,即进入痛风性关节炎慢性缓解期。该期患者多表现为关节隐痛和红肿消失,偶见皮下硬结,时有乏力、纳少腹胀、腰膝萎软、夜尿频等症。生化检查可见血尿酸升高,痛风病史较长者甚至可出现肌酐升高。

  虽然患者急性期症状缓解,但患者脾肾亏虚为本,在缓解期仍需在清热利湿、泄浊祛瘀基础上,加以调补脾肾之品,以求标本兼治,减少痛风的复发率。脾肾充足,则水湿得运,浊瘀得化,阴阳得补,气血得畅。因此可在原方基础上,根据患者舌脉及病程辨证论治,加用健脾益气、补肾益精、益肾补阳,避免温热大补之品耗伤阴血,同时以达强腰膝之效。

    04

    兼顾他症,辨病施治

  痛风属于代谢性疾病,尿酸的代谢异常往往与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异常有密切联系,因此本病患者大多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代谢性及循环系统疾病,中医对于临床出现以上合并症要充分考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