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四講:春秋玉器課題綱要(三)

 睫毛上的风尘 2019-12-17

第十四講:春秋玉器課題綱要(三)

第六章:吳式玉器

第一節:吳國通論:

  • 春秋吳國轄境主要在今江蘇南部寧镇地區太湖流域一帶。根據史籍記載,這些地方的土著居民是荊蠻

  • 商末,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太伯、次子仲雍讓賢於昌,奔“荊蠻”,斷髮紋身,立句吳國。至壽夢時日趨強盛。

  • 吳國和越國是同一個族系的不同支係,吳崇拜龍而越崇拜蛇,楚國崇拜龍鳳。

  • 春秋晚期崛起於東南地區的吳越二國《呂氏春秋‧知化篇》:接土鄰境,壤交通屬,習俗同,言語通」。

  • 是周王室在東南地區的封國。

  •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

  • 吳越春秋》卷二:“壽夢元年,朝周適楚,觀諸侯禮樂。”“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道適吳,以為行人,教吳射御,導之伐楚……於是吳始通中國,而與諸侯為敵。時為春秋中期偏晚

  • 《左傳》成公八年(壽夢二年):始伐楚、伐巢、伐徐……蠻夷屬於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於上國。”爾後,歷諸樊、餘祭、餘昧、至僚。歷數百年,句吳迅速崛起於東南。

  • 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公子光殺王僚自立,定都姑蘇,其地應在今蘇州。

  • 據《吳越春秋》記載,壽夢曾經“朝周,適楚,觀諸侯禮樂”,學習中原和楚的先進文化。但後來吳楚二國長期交惡,戰爭不斷。其中尤以公元前506年的吳、蔡、唐三國聯軍攻楚最為突出。當時楚軍接二連三敗退,闔閭因而得以揮師進入郢都,昭王倉皇奔隨。戰勝者不僅“壞(楚人)宗廟,徙陳器(禮器)。”《春秋穀梁傳.定公四年》,甚至“以班處宮”、“君居其君之寢,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寢,而妻其大夫之妻。蓋有欲妻楚王之母者。

  • 闔閭與伍子胥攻楚時,吳國士兵搶奪器物很多,吳、楚、中原式玉器並存。

  • 春秋時期先後稱霸的吳、楚兩國,在彼此交匯的淮水流域激烈交鋒。楚吳兩種文化對漢淮間的影響,已經開始取代中原文化,走向了夷夏交融一體新境界。

  • 春秋早期立國於淮河流域的列國玉器可能對長江流域的楚、吳、越等國的玉器之發展具有更直接的作用。這一時期本區玉器的發展先崛起於長江中游的楚國,再延及到長江下游的吳、越等國家。

  • 漢淮間諸國所出玉器,春秋早期的沿用西周舊制,到春秋中晚期的注入江南新風

  • 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發動了滅吳的復仇戰爭。吳王率其有祿賢良遁而去,越追之,至餘杭山(陽山)時-----

  •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吳王“乃引劍而伏之死…,越王(勾踐)乃葬吳王以禮,於餘杭山卑猶,越王使軍士集於我戎之功,人一杯土以葬之。

  • 漢淮間諸國春秋墓中出土的玉虎數量比起其他地區最為集中。

  •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記載闔閭葬女:金鼎玉杯,銀樽珠襖之皆以送女。珠襦”。 襦,短襖也。據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衣部》曰:“襖,若今襖之短也。

第二節:吳式玉器

  • 嚴山遺存的坑“底部疊壓排列八塊大玉璧”。

  • 出土的吳式玉器數量並不多(不包括瑪瑙器物),而且玉雕工藝水準也不高。

  • 吳式玉器具有中原玉雕特點、非中原玉雕特點,合二為一。

  • 吳國以龍()崇拜,崇拜為主

  • 吳國立國較楚短,主要處於春秋時期。(吳式)

  • 吳國迄今未見玉帶鉤觿的數量較多。

  • 龍舌只下半段加琢綯紋

  • 環的內廓被截除

  • 虎背上端卻多出一足和二個扁長凸飾。

  • 沒有將紋飾的長短計算準確,雕琢後剩餘空白部分,以渦紋填補

  • 璜的中段顯得略寬,兩端的龍頭彷佛分別接駁在璜上

  • 眉毛歪倒、上顎加上翹的弧線、圓兩側加刻弧線作為眼角。

  • 減地淺浮雕立體浮突效果,為典型的吳國琢玉風格。

  • 素面珌

  • 吳國玉器絕大部份均兩面琢有相同的紋飾,紋飾設計歸納起來有三種:
    1.為連續排布式:利用器物表面進行滿幅排列,紋樣作上下左右四方連續展開,構成總體圖案。
    2.為區格式:用單陰線或繩紋把紋飾分成若干個區,構成總體圖案的脈絡。
    3.為合雕象生式:是一種以多種動物紋樣集中在一起組成圖案的表現方式。

  • 吳國玉器除了保留傳統的細線陰刻與陰刻一面坡斜切法以外,較多的作品則採用剔地淺浮雕與陰刻細線相結合的手法。

  • 器形的外緣面均無出胚時留下的切割旋紋,而異常光滑孔壁亦無鑽孔時留下的旋紋

  • 吳國春秋玉璧多為起突陽面鳥紋、網格紋、繁而不密

  • 上頜上端都有一條單線陰刻的短弧線龍首上下頜分別飾淺浮雕山字形紋,非常特殊。珩身飾同向龍紋也很特別。

  • 水波紋在東周玉器中非常罕見,但在嚴山窖藏玉器中出現不止一次, 是吳式玉器的一種具有特色的紋樣。

第七章:越式玉器:

第一節:越國通論:

  • 越國在允常之際拓土始大,稱王,越之興霸始於允常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於公元前473年一舉滅了強大的吳國,徙都姑蘇,橫兵江淮,號令中國,稱霸諸侯。

  • 春秋末期楚人為對抗吳國向西的拓展而極力拉攏越人,楚越關係密切至戰國中期,楚威王興兵伐越,“大敗越,殺王無彊,盡取故吳地至於浙江,北破齊於徐州。《史記‧越玉勾踐世家》: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朝服於楚。

  • 隨葬龍蛇合體玉璜和隨葬玉樂器、玉兵器的墓葬為最高等級的越國墓葬;紹興印山越王陵和其他被盜的越王陵,即越國王室玉器

  • 隨葬虎形玉璜的墓葬;蘇州大真山越墓,即越國中等級貴族玉器。

第二節:越式玉器:

  • 算盤珠是越式佩飾。

  • 越族崇拜圖騰,玉器上出現水波紋 細鱗

  • 越式璜:璜身較而兩側端較狹窄(圖一)。

  • 越式斷面呈不規則多邊形者。內外邊緣有凸齒的玉環(圖二),廣東出土較多,不見於其他地區。(越式)

  • 越式璧:圓圈紋、圈點紋,無郭有些玉璧斷面呈扁長三角形(內厚,向外逐漸簿銳)。

  • 越式玦:橫斷面呈不規則多邊形,常見於越文化遺存卻幾乎不見於其他文化;凸飾玦、方形

  • 吳國窖藏玦形玉佩山字形獸面玉牌飾、竹節玉方管、有“角”玉觿。

  • 常見以滑石、石英、水晶或瑪瑙雕成。

  • 越式的切面不規則,多角,有角的水晶,瑪瑙。

第八章:吳越玉器:

  • 吳人越人一樣長期在比較閉塞的狀態中生活,後來雖然接觸華夏和文化,但時間並不十分長久,而且一直忙於政治角逐,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戰爭,以致文治滯後於武功精神滯後於物質,在官制、法制、禮制乃至幣制等領域,殊少建樹。

  • 真山大墓有可能是夫差的祖父壽夢的墓葬。

  • 春秋晚期壽夢「朝周適楚」開始學習先進文化。(吳越)

  • 吳越同族,不同國家。

  • 有角玦(綠松石)不見於黃河流域,僅見於長江以南地區。
    1.龍舌只有下半部加琢綯紋        
    2.龍舌上有細密網紋 
    3.龍紋有時會呈反向。
    4.龍紋下壓一條蛇,蛇有細密鱗紋 
    5.牙的器形外加雕一對角,如凸齒

    6.眼加短眼角線,顎加弧線
    7.龍舌根相對的一端,刻不規則長方形,長方形一側刻橢圓形框,飾成組的平行斜線。

  • 有些環璧的內廓切除。

  • 利用中原式的玉器改製成珩、璜、牙、山形牌飾。

第九章:秦式玉器:

第一節:秦國通論:

  • 秦人長期居於中國西部,其都居在陜西隴縣,後來多次遷徙,BC677年秦德公元年,徙居雍城(陜西鳳翔縣南)直至BC424年靈公元年遷都涇陽(陜西涇陽縣).雍城為秦都計253年。

  • 李斯諫客書指出秦王喜歡擁有各國的名貴產品。

  • 圖案化的風格,器形為弧形、圓形或者長方形。

  • 龍形多呈方形、長方形、三角形,龍垂首、拱背、彎尾呈半環狀。

  • 線紋陰刻,較淺、直硬有折角(90度),不見浮雕,拘謹呆板。

  • 多使用墨綠玉材。

  • 《詛楚文》記載,秦穆公與楚成王曾“是戮力同心,兩邦若一,絆以婚姻,袗以齊盟。

  • 《左傳.襄公十二年》)。秦哀公時,楚平王曾“求秦女為太子建妻,至國,女好而自娶之。秦楚聯姻之外,曾有秦助楚滅庸,以及秦攻晉時,曾向楚乞師。又有楚派子囊向秦乞師,還有秦楚為報复晉國,曾聯合伐宋、伐鄭等重大事件。特別是春秋末年,吳攻楚郢都,楚大夫申包胥在秦宮廷嚎啕大哭七日七夜,感動了哀公,派子蒲、子虎率兵車五百輛以救楚,打敗吳國軍隊,從而使楚免遭滅頂之災。

  • 春秋晚期是秦楚關係最為緊密的時候,也往往是楚有求於秦的時期,因此,楚式玉器以饋贈、賄賂等方式入秦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第二節:秦式玉器:

  • 璧的孔較小

  • 素面玉繫璧橫斷面呈八邊形,此種形制的玉繫璧集中出現在鳳翔春秋中期秦墓,和秦公一號大墓。

  • 亞字形玉飾,片狀,亞字形輪廓,均在正面凸腰上陰刻若干道平行線,背面光素,個別背面琢有豎向凹槽,上下兩端均鑽有兩個與背面相通之隧孔,這種玉佩飾由隴縣春秋早期秦墓中發現的垂鱗紋亞字形玉飾發展而來。

  • 圓竹形玉飾猶如一段竹節,從上至下劈開一分為二,此種玉飾在隴縣春秋早期墓中就有發現。

  • 素面鴨首形玉帶鐍,該器由三部分組成,其身為橢圓形環狀,橫截面呈六邊形,鐍尾為一短管,位於橢圓形環後側,橢圓形環前側雕琢成鴨首形,長扁寬喙,喙前端大,喙面起脊,它和秦公一號大墓出土的金帶鉤,鉤首的造型相同。

  • 幾何形龍紋玉觿,在隴縣春秋早期墓、鳳翔春秋中期墓、秦公一號大墓均有發現。幾何形狀龍紋凸齒斜角長條形玉器,可能是作為棺飾玉使用,秦景公大墓中發現有百餘件

  • 三角雲紋方折雲紋是秦地特色。

第十章:東夷玉器:

  • 西周初,周人勢力東向,於山東建立諸侯國,然治下民眾多為土著之夷人。伯禽於魯“啟以商政,疆以周索”。

  • 龍的上額較長,眼偏後,舌在上額中

  • 多鳥紋、眉紋、魚鱗紋。

  • 角」珩(圖一、二)、簡化龍形佩(圖三)。

  • 玉素璧外緣輪廓欠圓,中孔位置亦偏離正中心。

  • 扁方柱形管、中部有凸棱之長圓管、算珠形珠、多邊形珠等(圖四),均不見或罕見於其他地區。

  • 多圈平行折線(圖五)、多圈簡化渦紋(圖六)、蓆紋(圖八)、平行短斜線及鱗形紋為主。

  • 多以滑石玉髓水晶雕成。

  • 東夷地區鳥紋多。

第十一章:其他:

  • 魏國墓葬集中發現於豫北的輝縣、汲縣(今衛輝市)、湯陰,豫西的陝縣、三門峽及豫中的鄭州等地。

  • 許國為周代姜姓國,最早建都於河南許昌一帶,因受鄭、楚侵凌,先后遷於葉、析與容城。

  • 古代申國的地理位置,史書上有不同的記載。《漢書.地理志》以為申伯之國在南陽郡宛縣(今南陽)。周宣王時封其舅申侯於南陽,是為申國。

  • 始都於河南上蔡,處江淮間汝水中游,楚北進中原中,處於汝潁間的蔡國為必爭之要衝,楚文王六年(公元前684年)伐蔡後,蔡一直淪為楚之附庸。

  • 為周代贏姓小國,由於文獻缺載,養國地望因此難以确定。20世紀70年代以來,河南桐柏縣月河鎮左莊附近,多次發現有銘記的養國青銅器。

  • 鐘離,一作終黎,嬴姓,是淮河中游地區的一個重要方國,至今在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鎮東有鐘離國古城城址。鐘離國始建於何時,史籍中未有明確記載。根據零星的文獻資料提供的線索,可能是山東曲阜附近的嬴姓鐘離(一作終黎)氏族南遷後於此定居後,逐步演進成為一個國家;也有可能是春秋時(周朝)以姓為國,封為鐘離子國。有關鐘離國的文獻記載最早見於《左傳》,公元前576年魯成公“會吳於鐘離,始通吳也”;公元前538年冬,“楚箴尹宜咎城鐘離以備吳”;公元前518年鐘離被吳王僚所滅。所記載的鐘離國歷史前後約58年。鐘離國地處淮河中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曾先後為吳、楚的附庸,一直是吳、楚爭霸江淮的重點爭奪對象,最後在大國兼並戰爭中被滅。

  • 春秋時期的漢淮間,多為生存於齊、楚、周、鄭大國夾縫中的諸多小國,其族屬主要來自幾個方面,一是於西周初年,武王克商「大舉封建,以藩屏周」所封同姓與姻親諸侯,即成王征虎方、昭王、穆王伐南荊後,遷至南土的姬姓諸國,即漢陽諸姬:息、番、蔡、道、蔣、沈、曾(隨)、唐、頓等,這些國家多立周之南部與東南部,是鎮守周朝南疆的重要封國。

  • 其次是姜姓封國主要有申、呂、許、厲等;此外東夷集團的嬴姓和偃姓封國如黃、江、賴、柏、蓼及本地土著荊蠻集團和其姓不詳的鄂、胡、弦、鄖、貳、軫、長、房等。

  • 中國北方在東周時期存在著戎、狄、胡等多個民族,他們的考古學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差異

  • 夏家店上層文化的時代和地理位置,與《史記》記載中“東胡”、“山戎”的活動地域大致相當。

  • 春秋時期秦、楚、趙相互之間作生意,交流頻繁。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該公眾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