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是“乖”惹的“祸”

 kanglanlan 2019-12-17

  张健在妻子的陪伴下找我求助,他的妻子说不知道丈夫为什么这么细致,细致得有些过分了,比如出门时,总是反复检查家里的门有没有锁好。

  我让张健聊一聊自己的成长经历,看能否找出一些答案。张健娓娓道来:

  “我是家中的长子,由于爸妈工作非常忙,我很小就被送到姥姥家,跟着姥姥和两个小姨一起生活,爸爸妈妈每个月都会去看我一两次。在姥姥家那些年,两个小姨对我就像亲儿子,可是我心里还是感觉缺少了什么,我特别羡慕表弟和表妺身边有爸爸妈妈的爱护,可以和自己的爸妈任性撒娇,觉得他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

  后来,我有了弟弟,爸爸妈妈来看我的次数就少多了。那时,我觉得可能是自己不够乖,或者做错了什么事情,他们才会这样对待我。自那时起我就知道要好好听话、做一个乖孩子,才能讨人喜欢。记得那时候大人们常夸我懂事。

  一直到6岁要上学了,爸妈才把我接回家里,回家那天我别提多高兴了。可是到了家里之后才发现这个家好陌生呀!爸爸妈妈除了日常简单的问寒问暖外,很少和我聊别的。可是,他们和弟弟之间经常有说不完的话。

  我爸对我的学习要求很高,比如写字一定要工整,不准有涂改,不准有错别字。每次写作业时我都是精神高度紧张,就怕写错了。我每次拿着好成绩给爸爸看时,他从不表扬我。后来,我参加了高考,成绩不是很理想,只考上了一个二本学校。看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爸爸脸色很难看,把通知书狠狠地摔在地上,我心里难过极了,恨自己没考好,是自己做错了事情才惹爸爸不高兴了。从那以后,我每次出门,锁门后都要拧两下再离开,生怕出错。”

  听完张健的故事,我明白了。其实,张健出现的谨慎、小心、细致的性格背后隐藏着种种的恐慌,简单地说,这都是“乖”惹的祸。张健从小被寄养,虽然得到了姥姥和小姨们的很多疼爱,但这种爱是来自于“外人”,无法代替父母所给予的安全和温暖。这种缺失的恐慌感一直在他潜意识里隐藏着,并慢慢养成听大人话,做个“乖”孩子的习惯,以赢得亲人们的喜爱。被接回了父母家之后,他和父母之间的亲密感完全没有建立起来。他不喜欢那种恐慌感,所以在爸爸妈妈面前要表现得更加听话、更“乖”。后来,爸爸“不能出错”的管教方法,让张健的这种“乖”模式更加牢固了,使张健做事在任何细节都不允许自己出错,渐渐地养成了无法忍受自己出错的习惯。所以,他出门锁门后反复检查就是个印证。

  通过张健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乖”孩子虽然深受家长的喜欢,但是这也会给心理还不成熟的孩子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中国家庭报》10.21 刘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