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话朗读朗诵技巧》学习心得

 香菊书屋 2019-12-22

近日,学习了中国海洋大学周继圣教授关于《普通话朗读朗诵技巧》讲座,感觉受益良多。从老师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讲座中,使我更加明确了“朗读不同于朗诵”的概念。“语言表达需要技巧,技巧让语言绽放异彩。语言乃是思想的载体,思想主宰着语言的生成。”

周教授开课便给我们解析“朗”字的本义:清亮,并非大声之意。“朗”字的“月”是月亮的月,不是肉月。朗诵、朗读,不能“吼书”“喊书”。因此,无论是朗读还是朗诵都必须保持声音的清亮。

在认真听记、品悟中,使我对朗读朗诵的认识也逐渐清晰,更使我的教育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

一、朗读和朗诵的共性:

表达作者运用语音技巧,把文字作品转化成有声语言的作品,再现原作的思想感情、逻辑关系、艺术形象、意境氛围等等。

二、朗读和朗诵的差异:

1.表达对象的不同。

朗读的对象包罗万象,不论何种体裁、文体、风格的书面作品,几乎都可以是朗读的对象。

朗诵的对象都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特别是诗话作品。

2.表现方式的不同。

朗读的表现单纯依靠声音技巧。朗诵出声音技巧外,常常需要配合使用态势语言。所谓态势语言,是指借助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体态站姿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无声的语言。朗诵中,如果没有体态语言,就不能称之为朗诵。录音朗诵除外,剧场朗诵一定要这样。例:《窗》适合朗诵,《二十四节令鼓》只适合朗读。

举例《再别康桥》,体会朗读,而后再感受朗诵(注意:招手、荡漾)。

朗诵自古以来就是为韵文作品服务的表达形式,也就是说朗诵的对象是韵文或是与韵文相近的作品,例如诗、词、歌、赋、散曲以及诗化散文。现当代,朗诵有两大类:一类是诗化作品朗诵,一类是白话作品朗诵。教学时,要区别哪些作品适合朗诵,不能加大教学成本。诗化作品的朗诵,主要是抒情散文的朗诵。(例:背景音乐邓丽君同名歌曲配乐《莲在江南》);白话作品的朗诵,包括寓言型和演诵(戏剧)型两大类。(例:《爱写诗的小海龟》寓言兼戏剧)。配乐记住一点,即诗乐和谐。朗读的声音有艺术化和非艺术化两类。朗诵的声音都是艺术化的。“艺术化”指的是用声音塑造美好的艺术形象,抒发充沛细腻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音乐美。艺术化有程度区别(根据朗诵人对作品的理解与品悟,表达演绎的方式也不一样)。总之,朗读主要在声音的清朗,而朗诵主要是在声音的艺术化。

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都应该了解朗诵和朗读的共性和区别,都应该明确哪些课文适合朗诵,哪些课文只适合朗读。更应该认真学习朗读朗诵的技巧,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学好普通话,为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不断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